——近代山東美術人物事件
伴隨著近代社會發展的動蕩:清王朝的覆滅與民國的建立,軍閥割據與國內混戰,古老的齊魯大地也呈現出激烈的晃動。
然而,在社會混亂龐雜的同時,有時藝術卻有可能在某中程度上得到發展。曆史有“國家不幸詩人幸”這樣因禍得福式的慨歎,它從另一麵說明:藝術本身在娛人耳目、快人胸襟的功能下,還掩蓋著對社會的某種逃避。在這種情況下,藝術家往往可以把各種對人生、曆史、社會的哀、怨、恩、仇等體驗投射到他所把握的藝術形式之中,從而呈現出不同的建構。
在此層麵上,山東的美術家憑藉著各自不同的背景,開始了實踐對於深厚曆史心理的熱切向往與現在啟蒙下的悄然試步。前者一翼帶有一種明顯的“補課”性質;麵對文人畫曆史的相對孱弱與古老文化沉積的絕對深厚,齊魯畫家開始了他們的具體實踐。而針對於沿海文化圈的另一翼作者們,卻有更大的可能,去以全新的姿態——這當然有對過去生存的文化背景的減弱為代價,從而以極大的熱情去接受西方文明的扶植並進行自己的操演。
這時,山東的美術活動主要分布在濟南、青島、濰坊(濰縣)、煙台四個不同文化據點之上。
泉城濟南作為齊魯文化的交彙與凝結點,素有“曆下此亭古,濟南名多士”的名譽,自然有著它先天規定的曆史原因。舜耕曆山的遙遙空間追念,七十二泉滋養的人文環境在近代而言,更重要的在於它對京滬文化交流渠道中的給養,並能反射出自身背靠魯城曲阜的堅實背景。其繪畫的移動性與文化的恒長性之間往往形成富有意味的比照。
美術活動的外在標誌則體現在社團、教育的建立與興起,而展覽會也算得上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麵。
1879年,在這個饒有深意的變革年代裏,濟南成立了國畫研究與教學雙重責能的藝術團體——“枕流畫社”。它有蒙族畫家鬆年創立,著名的理論著述《頤園論畫》,據悉便是該社的課徒論稿。其中不乏獨到的精辟見解。它的成員有唐鳴(字秋生)、丁惠、(字漢卿)孫殿安(字竹候)、周傑(字小英)等。這個畫社有鬆年領銜的本身,無疑對清末民初的山東畫界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1932年,由魏少彭為主席,主要成員包括桑子中、王因陳、方仲怡、張玉甫、鄭雁秋的“山東藝術學會”宣布成立。它的主要功績與影響是在1933年—1935年在濟南的青年會舉辦的三屆藝術展。
1934年3月,由山東省立教育館設立了“繪畫研究會”。以每周召開一次研究會的頻度,聘請名畫家進行指導。它的成員有關鬆坪、彭保仁、周愛國、吳天樨、夏省吾、關友聲、王雪樺等。
1946年2月,濟南有“南華公學”的建立,校址在西郊水泥廠的舊址。其支持者為曾任北洋政府總理大臣的靳立鵬之弟靳雲鍔,並由其擔任校董會的董事長。9月,南華公學會設“南華藝體專科學校”,簡稱“南華藝專”,內設美術、音樂、體育三科,學製三年,是當時唯一在政府注冊登記的正式藝術類高等專科學校。校長王玉圃,以文學、戲劇為專長。1948年,國民黨戰事失利,濟南圍城,南華公學停辦。南華藝專則遷入城內,與大明湖北岸之鐵公祠暫厝。10月,濟南解放,南華藝專在王玉圃率領下流亡湖南、廣東。在廣州時,因廣州已有“南華藝專”之注冊,故改校名為“正華藝專”。1950年初,王玉圃流亡台灣,教師多各自歸鄉,南華藝專乃告結束。它在美術方麵的師資主要有黑伯龍、關友聲、弭菊田、呼盉齋等人,張茆才亦曾客串任教。以上諸先生均以中國畫見長,故學生中亦多為習畫者,至今尚在省內美術界活躍者有劉如璞(執教於山東輕工業學院美術係)、王大章(任濟南鐵路局係統畫師)、薛俊蓮、王會庸(在山東省美術館任職)等。
此外,濟南解放前夕,尚有“濟南美術專科學校”之存在,創立者為崔祝生先生。不久人民政府接管該校,崔祝生先生由文教主管部安排至齊魯大學醫學院(即今山東醫科大學)任醫畫室主任,學校解散。崔祝生畢業於北平藝專,習西洋畫,50年代末棄職回鄉,居莒縣浮來山定林寺,年已90多歲,尚執筆不輟,常為劉勰畫像,現為莒縣政協委員,文化界之元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