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深厚曆史的向往與近代啟蒙的試步(2 / 3)

1947年9月,濟南成立了“山東藝術協進會”。以每周日下午開展活動,並聘請著名畫家輪流負責研究,指導。

1947年10月,王墨仙、理事程公博、弭菊田、呼盉齋組織的“中國全國美術會山東分會”成立。與以前類似組織的鬆散性不同,他們開始注重從美術角度進行研究。並在當時的濟南《正報》上開辟了《藝苑》專欄,刊載會員的作品及論文,以每月三期的頻度進行。他的成員計有關有聲、黑伯龍、劉嘯清、王鳳年、嶽祥書、段黎明、趙彌華等。

當濟南地區以中國畫作為主要活動的畫會社團頻頻登場的時候,在他東去三百公裏左右的濰縣也有著不同的呼應。

不同的是,濰縣所接受的曆史影響是實在而明確的。它首先有著鄭板橋的那種無處不在的影子在晃動。十笏園那狹小空間反射的廣闊曆史天地。自然有著與江南風格相去甚遠的格製。以陳介祺為核心的“十鍾山房”及“萬印樓”古代遺珍的大量收藏。啟一時強烈而悠遠的嗜古之風。它對於濰縣地區乃至於整個山東都有著難以估量的輻射作用。仿古銅工藝的精湛,加上紅木鑲嵌工藝,勒石拓片帶來的這種文化傳播的方便,還有著不計其數的民間美術,木版年畫的佐證。於是,使得濰縣地區的國畫呈現出好古敏求而又略見俗豔的心理感覺。

在如此的文化心理下,1922年在濰縣率先成立了《同誌畫社》。他由時任濰縣廣文小學圖畫教員兼丁氏第一小學教員丁啟東(字東齋),濰縣縣立小學圖畫教員劉炯發起。丁氏第一小學的校長丁錫言(叔言)任社長。它的成員有郭乃馨、赫保真、郭味渠、於希寧、張郇丞、陳壽榮等近三十人參加。它的特點是:1.定期例會。2.不定期的舉辦畫展。3.增加書法練習。

這個畫社的顯著特色便是它的恒久性,前後堅持計十五年,直至一九三七年冬天濰縣淪陷於日寇手中,“同誌畫社”隨之解散。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成員對日後山東畫壇起著非同尋常的作用。

如果說濟南和濰坊的美術活動主要處於一種向往古風的藝術意識之中的話。那麼,在青島則被皈依到西方文化的氣氛之中。因而,使得西方繪畫得以與中國畫開始形成並行流向。

十九世紀末,德意誌帝國入侵青島,列強強行占領的同時,亦飄來之歐洲文明的異香。盡管這是建立在一種民族恥辱之上的傳播,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種傳入給我們今天的生活與文化心理影響至深。由是,在今日島嶼之上舉目可見的歌特式天主大教堂聳立起來。出於對歐洲生活的傾慕,油畫與水粉亦聯袂進入這個雛建的島城。而後者則由於這個島城上空飄蕩著溫帶潮濕的海洋季風。更能使這個原發於霧都的畫種得到了遙遠的暗契。加上水粉畫風的明快、簡捷、娛人的功能,也同時適應於其對島城旖旎風光的表現。

由於西洋畫家旅遊寫生前來青島,加上十月革命之後流亡的白俄畫家也時常舉辦一些沙龍性的藝術生活。從而把西畫技巧帶來島城。1914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青島後,亦相隨帶進日本風繪畫與攝影。

隨著西方美術的不斷湧入,島城上也同時雲集了不少前清的遺老遺少。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勢力,與西方文化的傳入相輔相佐。在其客寓青島期間,與劉延深、吳鬱生等人遺下大批墨跡。康氏更曾將自己的文物書畫珍存舉辦收藏展,從而補充了由於外來文化接受而造成的浮泛。

二十年代,由於蔡元培倡導“美育代宗教說”,並在中小學中設立圖畫課。此時,青島的一些中小學美術教師便隨之成為社會美術活動的骨幹。其時於孫洽群、丁東壘、赫保真、王文禎等人為骨幹,聯袂發起成立了少海書畫社。

少海書畫社成立於1926年,畫社主任為劉仲永、劉菊園。主要成員有宋怡素、丁麟年、陳紀雲、史承蔭、赫保真等。他們主要活動有:一為進行金石書畫的研究,相互觀摩,取長補短;二為組織展覽社員的作品;三為陳列出售社員的作品,因為編輯出版畫冊。(曾出版有《少海書畫冊》兩冊)。

如果說“少海書畫社”是以國畫為主,西畫為輔的形式出現,那麼,琴島畫會的成立則更能集中而深刻地體現出青島文化的心理特征。

1938年,因戰火而中斷學業的北平京華國立藝專的學生呂品、趙仲玉、萬東航返回島城,在沉重的社會氣氛中,這群不甘沉淪的青年,為了張揚自己的活力,決定成立“琴島畫會”。通過各種背景的滲透,獲得社會局的批準備案。1938年11月,“琴島畫會”宣布成立,由趙仲玉擔任會長,呂品任副會長,會員計有郭夢家、王關石、陳大羽、葉又新、王文彬、毋振元等二十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