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深厚曆史的向往與近代啟蒙的試步(3 / 3)

在畫會成立後的第一個展覽上,出示了趙仲玉的油畫、粉畫二三十幅、呂品的水粉、油畫五六十幅。加上萬東航和其他會員的作品,共約百幅左右。此次首展,雖然規模小,展期短,但影響很大。

之後,於1938年、1940年、1941年、1942年舉辦多次展覽,包括賑災義賣等等。

1943年會址遷移,而會長趙仲玉由於腿殘,不便參加活動,畫會的日常工作便有呂品支持。但後來由於日偽當局政治、經濟的壓製而被迫解散。

煙台——作為膠東地區的文化、經濟的重鎮,同青島相比較,西方文化對其影響隻是一種表象的作用,而其自身也並不具備反應的條件。因此,其繪畫也往往是中西並雜上演的。

“春曉畫社”:這是1931年在煙台成立的國畫研究團體,成立有張經藝、許召南、孫和軒等十五人。它的入社資格為:具有高等教育或專門訓練者。它的研究科目除了繪畫之外,尚包括篆刻、木刻、文學等。在1933年曾舉辦“畫家聯藝展覽”。自此之後至1936年,共舉辦過五屆畫展。

煙台還舉辦過如此畫展:

1935年,天津名畫家芸香館李荷生舉辦畫展,將個人及其他名家作品在進德會展出。

1936年4月,名畫家王心競,在煙台謙和裕舊址,展出作品四十幅。

1936年五月,煙台“協合古玩鋪”經理張玉山發起,集膠東各省收藏二十餘人所愛,舉辦“集古書畫展會”除本地人之外,尚有美航官兵觀購。

在藝術教育方麵則有這樣的活動:

荷生畫社:初建於1938年,為天津畫家李荷生來煙台創辦,繼第一次招生後,於1934年元月8日開始招收第二批學員。由於李荷生長於國畫,故該畫社也主要傳播國畫技法。

坤生畫社:1933年,由長島人梁坤生創辦,坤生畫社以上海等地購進了大量的美術材料、模型、儀器等教學設施,在煙台多次招生辦學。

維新美術館:成立於1933年之前,館主為焉雨田,畫館開設油畫、水粉、碳筆畫、鉛筆畫等課程,為男女兼收,半日製上課。

從整體上來講,山東的近代美術主要策源地在濟南、濰坊和青島,而尤以青島最具有文化學上的意義。也就是說,青島對於西方文明的接收並迅速地做出反應,之於現代齊魯畫社構築框架,作用是深刻的。它主要體現在把零散的師徒式設館教育,逐漸納入到科學的、係統的團體藝術活力活動和學校。其中參與的成員陳大羽、葉又新、王文彬等人在日後或成一方盟主,或者影響昭著。

趙仲玉:作為一名女性畫家,能夠領銜一個畫家的組織、交流、探討與教學,即說明趙仲玉本人的能力勇氣所在,又可見出島城受西方文明下的文化環境之改善。趙仲玉早期的油畫風景以印象派顏色為主,強調色彩布點上的裝飾感和深層感受。後期的油畫則考究顏色本身的敦厚及用筆的秩序感。

呂品:其繪畫主要以水粉為主,他對於水粉的控製能力,則顯然得益於中國寫意畫的理解。其畫麵上見出清雅而空靈的感覺能力。

相比較而言,由於濰坊背靠的深厚文化背景與曆史文化心理的作用,因而產生出諸如郭味渠、於希寧這樣的畫家,他們側重對民間美術色彩印象的投射與樸實的自然感受心態。那麼,文人薈萃的濟南對於中國文人畫的接收則產生出關友聲、黑伯龍那樣立足於南宋畫風而又略見日本南畫風的痕跡。

如此,則可以使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清晰脈絡:近代,山東畫家是在以新文化啟蒙之下,參加曆史的追尋來進行這麼一種悄然的探求。文人畫一翼又常有某種補課性質去實踐的。這種相悖的觀念,又恰恰形成互補狀態。它為當代山東畫壇的新構架,建立起了一個自律發展的相對健康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