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在五十年代山東美術發展史上,產生“轟動效應”的美術事件。它的緣起在一九六零年四月出版的《腰斬黃河》畫集前言中述說備詳:
……為使文藝為水利大軍服務,為迅速發應在黨的領導下,我看勞動人民月大自然作鬥爭的英雄氣魄,為腰斬黃河的英雄業績書寫壯麗的史詩,以鼓舞隆冬人民的鬥誌,根據中共山東省委員和舒同同誌的指示,“腰斬黃河文藝服務團”於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二日,赴位山東樞紐工程工地進行了一個月的文藝服務工作。我團美術組的四十名同誌(包括美術工作者八名,山東藝術專科學校美術專修科三年級學生三十二名)在服務期間,除在工地布置宣傳棚,比武台進行文藝服務工作外,並作了工地速寫千餘幅。這些作品在工地上用各種形式進行了展出,更加鼓舞了腰斬黃河英雄們的熱情,推動了工程的進展。
為係統和深刻地反映腰斬黃河這一亙古未有的雄心壯舉,我團美術組的同誌們在速寫的基礎上,又集體創作了這部“腰斬黃河組畫”這部組畫揭露了在國民黨統治期間,黃河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歌頌了在黨的英明指導下,在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腰斬黃河的英雄們的衝天幹勁和偉大業績;展示了在根治黃河之後,黃河將給人民帶來的幸福前景。
一九六零年春,他們在“腰斬黃河寫生畫展”基礎上繼續深化創作,搞出一幅長約五米,寬兩米的大型國畫作品,係以劉龍定小圖基礎上,集思廣益而形成的,取名為《舉世奇創》。六月,在北京展出後,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人民日報》予以專版介紹。《美術》、《光明日報》、《工人日報》、《文彙報》、《中國青年報》等等也予以評論。評論界的王朝聞、葉淺予、蔡若虹、華君武等等分別發表文章予以置評。葉淺予、蔡若虹分別以“國畫反映生活”為主要特征來評價此展的意義。
一九六零年十月,山東藝專書記兼校長劉盛春因此展之影響,代表“全國先進單位”參加“全國文藝界積極分子先進工作者會議。”
此組畫的作者分別為:遲賓、於基忠、陶田思、張鎮照、陳皋、呂學勤、陳光達、孫文鬆、趙景昌。以及山東藝術專科學校專修科三年紀學生丁寧源、劉龍庭、李俊修、楊文仁、孫敬會、王立誌、孫順正、張一民、李保亭、趙立剛、曲佩林、牟桑、孫愛華。
畫展之後,給予參加者留下如是感覺:生活中的各種場麵都可以用國畫來表現,從政治上破除迷信,小人物可以辦大事。
一九六五年由譚啟龍定題材,嚴永潔親自抓的“新舊社會對比教育”連環畫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亦引起極大反響,由華君武主持,舉行各方座談會。並散見各新聞報刊。
一九七三年春,在“紀念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發表三十周年之際,由劉寶純、張登堂、於太昌舉辦了“黃河寫生組畫展”。為了更好的反映今日黃河的新麵貌,他們從一九七一年八月開始了旅行寫生,先後到過花園口、三門峽、八盤峽、劉家峽等水電工程地,並沿黃河兩岸進行寫生。
一九七三年“黃河畫冊”出版發行後,受到了美術界的好評,很快再版並通過香港向國外發行。《人民畫報》、《解放軍畫報》等報刊亦予以發表並報道。
文革十年及其前時期,在文化心態及美術思潮具有了一致的、在政治觀念一統之下的同代現象產生。這種現象對於已經“充分發展”了的藝術形式的危害是致命的。但對於諸如山東這個文化板塊上,卻也帶來了一個良好的氣候,至少運用造型手段去表現某種成為藝術工作者磨煉的先決條件。特別是部隊駐山東的畫家們、諸如崔開西、秦大虎、戴保華等等,更是以他們嫻熟的技巧和再現能力,給予山東畫壇留下的影響亦是悠長的。
總而言之,對於文革期間美術現象的評價是困難的,至少在我們這個時代來看,除了藝術學含義上的,諸如創作心態、形式特征、造型方式,更有文化學意義上的審察。這種判斷度的延伸無疑要交給未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