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辨證論治篇(四)(3 / 3)

(功效)補腎壯陽,健脾活血。

(主治)肥胖症兼有黑疸病。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

(療效)治療29例,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齡20~60歲,平均32.5歲,輕度肥胖13例,中度肥胖13例,重度肥胖3例。並發脂肪肝3例,並發高脂血症4例,並發糖尿病2例,並發高血壓3例。治療3個月後痊愈2例,明顯好轉12例,好轉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9.66%。症狀改善明顯,膽固醇、甘油三酯也有較明顯的改善。體重平均下降2.5千克。

(按語)黑疸病,曆代醫家多認為因酒疸誤下,女勞疸遷延日久,瘀血熏蒸,變為黑疸,或諸疸病遷延日久都可變為黑疸。腎主黑,腎虛,元陽虧損,腎之黑色現於麵部而為黑疸。黑疸病,多為本虛標實,虛中兼瘀,並有濕熱蘊蒸。治則應以扶正為主,兼祛邪,治法以補腎益脾為主,佐以化瘀,祛濕。臨床分為黑疸肥胖型,黑疸消瘦型而分別治之。方中以附片先煎,取其辛散溫熱之性,大補元陽,以消散陰邪為主藥。杜仲強筋壯骨,補益肝腎;肉蓯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桑寄生能祛風除濕,補益肝腎,強壯筋骨,現代研究有降壓利尿作用;補骨脂能補腎壯陽,溫煦脾土;菟絲子甘溫入腎,平補腎陰腎陽,同時也可以溫補脾胃。以上諸藥,均和附子一起,溫補腎陽,兼暖脾土,為輔藥。黃芪、黨參補脾益氣,氣行血行,氣虛血滯;山楂破氣散瘀,五靈脂苦、甘、溫,歸肝經,通利血脈,活血止痛,散瘀止血,是一味治療血滯諸痛的要藥;蜈蚣、全蠍能熄風通絡,化痰散結;蒲黃歸肝、心包經,能化瘀止血,利尿通淋,且甘緩不峻,性平無寒熱偏勝,《神農本草經》:“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血。”現代病理研究表明可以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具有明顯的抑製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作用,還能降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抗動脈粥樣硬化,有抗炎消腫利尿的作用。四藥合用活血散瘀,通利血脈,再佐葛根升脾腎之清陽之氣,蒼術燥濕健脾化痰,而使津液輸布正常。全方合用,共奏溫腎壯陽,健脾益氣,活血化瘀,化痰利濕之功,使黑疸可消,膏脂得除。

(出處)陝西中醫,1997(7),313-315

右歸丸加減

(組成)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巴戟天10克,菟絲子12克,枸杞子12克,熟地20克,山藥10克,青皮12克,白芥子6克,海藻12克,丹參12克,蜈蚣2條。

(功效)溫補脾腎,活血化痰。

(主治)繼發性肥胖症。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

(療效)共有19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1例,年齡31~64歲,平均45.1歲,輕度肥胖6例,中度肥胖11例,重度肥胖2例。並發高脂血症4例,並發糖尿病2例,3個月後觀察療效,症狀改善明顯,平均體重從76.06千克下降到71.31千克,平均下降5.75千克,平均腹圍從治療前的93.02厘米下降到90.12厘米。

(按語)本方是由右歸丸去肉桂、附子、山萸肉、當歸、鹿角膠而用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陽,減輕原方的燥烈之性,又加行氣活血化瘀之品,共同治療腎陽虧虛的肥胖患者。仙靈脾補腎助陽,強筋健骨,祛風除濕,有降血糖、降血脂、利尿作用。仙茅善補命門之火而興陽道,有良好的補火壯陽的功效,能補腎陽而溫煦脾土,與仙靈脾功能相似而有降血壓的作用。巴戟天甘溫,主入腎經,有補腎助陽益精之功,其性溫潤不燥,現代研究有類皮質激素樣作用及降低血壓作用。三藥合用,共同溫腎助陽。熟地、枸杞、山藥分別入腎、肝、脾經,分別補腎陰、肝陰和脾陰,以上六藥合用,滋陰藥與溫陽藥配合,陰生陽長,陰陽互根,而達到補腎壯陽的作用。菟絲子平補陰陽,加強上六藥補腎之力。然肥胖之因是痰濕,腎陽充足可以使水濕消散,但也應加強化濕祛痰之力。青皮疏肝行氣,燥濕化痰;白芥子行氣消痰;海藻化痰散結;丹參、蜈蚣活血化瘀,以防久病入絡,膏脂痰濕瘀滯血脈。全方合用,滋陰壯陽,行氣化痰,活血化瘀,共同治療腎陽虧虛的肥胖症。

(出處)四川中醫,1997(3):10-11

健脾活血方(作者自擬名)

(組成)白芥子6克,海藻12克,丹參12克,蜈蚣2條,人參12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黃精10克,防風10克。

(功效)健脾益腎,活血化痰。

(主治)單純性肥胖症。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

(療效)治療單純性肥胖症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年齡34~65歲,平均年齡42.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6年,平均3年,其中輕度肥胖9例,中度肥胖7例,重度肥胖2例。治療後體重下降者13例,體重下降幅度0.5~6千克不等,平均下降3.1千克。治療後體重下降到理想體重者2例。與治療前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18例中無效5例。總有效率72.22%,與治療前相比,有非常顯著差異(P<0.01)。

(按語)本方重用白芥子,其辛溫走散,利氣消痰,尤善除皮裏膜外,筋骨經絡之間的寒痰凝聚,以其為主藥;佐以白術,其甘溫燥,補脾胃,去濕邪,助運化,和胃氣,為健脾之要藥,並有較強的健脾燥濕化飲利水之功;海藻消痰軟堅,清熱利水;丹參苦能泄降,微寒清熱,主入血分,功能活血祛瘀;蜈蚣歸肝經,有良好的通絡功效,兩藥配合有較好的活血作用;人參性甘、溫,補脾調中,鼓舞脾氣,助生化之源,為補脾要藥;黃芪健脾利濕,補氣行滯;茯苓利水滲濕,且能補脾,性平和緩,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扶正,又可祛邪,用治脾虛濕盛之證。人參、黃芪、茯苓、白術共奏益氣健脾之功。黃精其性平和,補脾氣,現代研究示其對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糖過高呈顯著抑製作用,有降血脂作用;防風散寒除濕。本方用以治療脾陽虛衰所致的痰濕內盛,同時因濕阻所致氣機不暢,伴見血瘀的肥胖症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出處)四川中醫,1997(3):10-11補腎活血方(作者自擬名)

(組成)仙茅6克,仙靈脾10克,知母10克,當歸10克,巴戟天12克,生石膏30克,牛膝15克,澤瀉15克,益母草30克,白礬4克,荷葉12克。

(功效)補腎助陽,活血化痰。

(主治)單純性肥胖症腎虛經閉者。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加減:心悸多汗者加桂枝10克,炙甘草6克既可溫通心陽,又可化飲除濕;頭暈頭痛者加天麻10克,蔓荊子10克;腰背酸痛者加杜仲12克,威靈仙15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克(後下);短氣乏力自汗者加黃芪15克;氣滯血瘀者加生香附、茺蔚子各12克。

(療效)治療肥胖症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30~64歲,平均46.5歲,輕度肥胖11例,中度肥胖9例,重度肥胖10例。並發脂肪肝5例,並發高脂血症9例,並發糖尿病12例,並發高血壓21例。治療3個月後,顯效18例,有效9例,無效3例,其中近期臨床痊愈3例。症狀改善明顯,膽固醇、甘油三酯也有較明顯的改善。總有效率90%,體重平均下降3.3千克。

(按語)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溫腎助陽,強筋健骨,祛風除濕,補命門之火而暖脾土,使腎氣的蒸騰氣化水液的作用能夠正常運行,三藥在現代藥理的作用中有降血糖,降血脂,降壓利尿作用,三藥溫腎之力雖強卻溫潤不燥,為補陽佳品,共為主藥。腎陽虧盛,則寒盛,寒盛則血脈凝滯,故加用當歸、益母草以活血祛瘀,當歸活血養血、潤腸通便;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腫,此外,益母草還有降壓作用,二藥合用,可以通利血脈,又可通過分利二便而排出水濕痰濁。牛膝活血化瘀,補益肝腎,利尿通淋,故助主藥補腎,助當歸、益母草活血,又可和澤瀉一起加強利濕作用,是一味不可多得的良藥。荷葉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使水液上布下達;白礬可燥濕祛濕;而石膏、知母清熱瀉火,可製三味主藥溫熱太過而傷陰血。全方合用,共同補腎壯陽、活血化瘀、祛痰利濕,治療腎陽不足兼有瘀血的肥胖患者。

(出處)中醫雜誌,1995(12):7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