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滯血瘀型肥胖症的辨證論治
(一)概述
氣滯血瘀型肥胖症,多見於病程較長的患者,尤其是體質型肥胖多見,由於本型的特性,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年齡一般在20歲以上,兒童少見。這一類型的肥胖大多病程很長,經常並發其他病變,如痛風、膽囊炎等,女性常常有月經不定期,甚至閉經。所以該型治療上必須兼顧並發症,治愈較為困難。
氣滯血瘀型肥胖,在古代中醫學家中早就得到認識,朱丹溪說:“肥人氣必急,氣急必肺鬱,肺克木”,劉河間也說:“腠理多鬱滯,氣難以通和”,建議治療上以調氣血為主。明代汪昂說:“肥人多痰而濕阻,氣不通也。”
由此可見,肥人氣滯血瘀並不少見。一般可由氣急(類似於現代醫學中說的肺泡阻塞綜合征)引起肺氣鬱滯不暢,肺主一身之氣,肺屬金,金克肝木,引起氣滯;也可因痰濕膏脂壅滯腠理,氣血運行不暢,引起氣滯血瘀。
從中醫的病因病機學的角度看,患者多由脾虛濕阻型或胃熱濕阻型轉化而來,也可因情誌不暢,心情鬱悶,或精神緊張,或工作生活條件變化而造成肥胖。
氣滯和血瘀,常同時存在,氣滯可由肺、肝、脾、胃等髒腑功能障礙引起,可見肺氣壅滯、肝鬱氣滯或脾胃氣滯,在本型來說,以肝鬱為主,脾胃氣滯次之,肺氣壅滯少見,主要是由於痰、濕、食積,或者情誌內鬱引起。如是由脾虛濕阻或胃熱壅滯發展轉化而來,則患者多是由痰濕壅盛、食積不化而導致氣血失常,氣失條達,而成氣滯,氣滯之久,血行緩慢,而成氣滯血瘀;如果患者由於生活工作環境變化,精神緊張,也可引起肝失疏泄,運行不暢,而成氣滯血瘀。這一點在肥胖女性中比較多見,而且往往因為自己的肥胖影響自身形象而鬱鬱不樂,從而可以從其他類型轉化而來,也可以由於這種原因,形成情誌不暢—氣滯血瘀—肥胖—情誌不暢的惡性循環。
血瘀是指血液的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血瘀可由於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或氣虛而血運遲緩,或痰濁阻於脈絡,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熱入血、煎熬血液等等,均足以形成血瘀。本病以痰濁為第一原因,氣滯為第二原因,氣虛為第三原因。餘則少見。肥胖患者,素體痰盛,膏脂壅滯於經絡、血脈、腠理,“肥人血濁”,因而對於肥胖之人來說痰濕引起血瘀是第一病因;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由於情誌不暢,精神緊張引起肝氣不舒,氣機不暢,血液推動力弱,運行緩慢,久則血瘀;由於氣虛,推動無力,血液運行不暢,同樣導致血瘀。
因此本型的病機關鍵在於肝氣鬱滯,血液瘀阻,病位在氣血。相關的髒腑以肝為主,脾次之。因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且肝藏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且脾藏血。病性為虛實夾雜,以實證為主。
一般氣滯血瘀型的肥胖主證可見:肥胖,胸脅苦滿,胃脘痞悶,月經不調或閉經,失眠多夢,舌質黯紅,苔白或薄膩,脈弦細。甚則出現氣短息促,心胸憋悶,刺痛,活動加重脅肋脹痛,口唇發紺,皮膚花紋,麵色暗黑,舌質紫暗,苔黃而潤,脈細澀。
肝氣鬱滯,精微物質不能布達,瘀積為膏為脂則發胖、脈細弦;肝鬱化熱,則胸脅苦滿;鬱熱內擾心神,則失眠多夢、舌質黯紅;肝鬱抑脾,使脾胃升降失和,則胃脘痞悶;肝之疏泄功能因鬱而失常,見月經不調或經閉。當出現血瘀的病症時,瘀於胸則氣短;瘀於心,脈道不通則心胸憋悶、刺痛;瘀於肝則脅肋脹痛。
治療以行氣活血為主,可以燥濕化痰,若有脾虛可佐以健脾補氣。結合現代藥理研究,該型可選擇的既可降脂減肥,又有行氣活血作用的常見藥物有:
(1)香附。辛、微苦、微甘、平,歸肝、三焦經。功能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現代研究表明有明顯的利膽、降壓作用。
(2)鬱金。辛、苦、寒,歸心、肺、肝、膽經。功能活血祛瘀、行氣解鬱、涼血清心、利膽退黃,現代研究表明有很強的利膽作用,對動物的主動脈和冠狀動脈內膜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脂質沉著均有減輕作用。
(3)薑黃。辛、苦、溫,歸肝、脾經。功能破血行氣、通經止痛、祛風療痹。現代研究表明能增加纖溶酶的活性,抑製血小板凝集,並能降低血脂。
(4)三七。甘、微苦、微溫,歸心、肝、脾經。功能散瘀止血、消腫定痛、補益氣血。現代研究表明有顯著的抗凝作用,能抑製血小板的聚集,降低全血黏度,促進纖溶和瘀血的吸收;對於心血管係統有顯著作用,能擴冠,降血壓。
(5)蒲黃。甘、平,歸肝、心包經。功能化瘀止血、利尿通淋。現代研究表明具有降血壓、降血清膽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6)荔枝核。苦、澀、溫,歸肝、胃經。功能行氣止痛、祛寒散滯。現代研究表明荔枝核中含皂甙、鞣質、α-甘氨酸。饑餓的小鼠皮下注射荔枝核液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原含量顯著降低。
(7)益母草。辛、苦、微寒,歸心、肝、膀胱經。功能活血祛瘀、利尿消腫。現代研究表明有降壓、利尿、抗凝的作用。
(8)桃仁。苦、甘、平,歸心、肝、肺、大腸經。功能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現代研究表明有一定的抗凝作用,所含的脂肪油提高腸黏膜的潤滑性而易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