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上,以行氣化痰活血為主,故多選用脾經、膽經、肝經和背部膀胱經的腧穴,可選用灸法,可以用隔薑灸中極、中脘或膀胱經的膈俞,或雀啄灸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裏,如選用針法可補瀉同施,或者用溫針,可取穴:陽陵泉、足三裏、三陰交、豐隆、中脘、曲池、血海、太衝、外關、膈俞,可配合刺絡放血,耳針可以選擇疏肝化痰的相關穴位,建議采用針灸的治療方案:
(1)體針:A組雙側陽陵泉、太衝、中脘、血海。
B組雙側膈俞、肝俞、曲池、豐隆、三陰交。
用法:兩組交替使用,每日1次,三陰交和脾俞、胃俞用補法,其他穴位平補平瀉。
(2)灸法:膈俞(隔薑灸),足三裏(雀啄灸)。
用法:每日3壯,隔日1次。
(3)耳穴:膀胱、膈、腎、肝、膽、三焦、內分泌。
用法:以王不留行籽粘貼於穴位,每日3次以上按壓,每5天治療1次。
氣滯血瘀型肥胖一般是由各型肥胖轉化而來,它可以因其他類型的肥胖因久病失治、誤治轉化而來,也可以是患者精神緊張或抑鬱而直接形成。如為前者,則病情難治,如為後者,在心理行為療法的配合下,預後較佳。
(二)效方選編
“體可輕”減肥丸(陳梅仙)
(組成)白果葉、荷葉、烏龍茶葉、茉莉花、香附、番瀉葉、山楂。
(功效)健脾祛痰,活血導滯。
(主治)脾虛痰濕、瘀血阻滯型肥胖症。
(用法)以上藥物等分製成濃縮成小丸,每天3次,每次6克。加減:頭暈頭痛者加天麻10克,蔓荊子10克;脾虛明顯者加黨參15克,茯苓15克;肝胃積熱而出現煩躁易怒加龍膽草10克,黃芩10克;婦女閉經者,加益母草30克,香附6克;白帶多者加蒼術10克,黃柏6克;胸脘痞悶、脈滑舌淡者加瓜蔞皮、法半夏各10克。
(療效)治療高脂肥胖症4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3例,年齡22~56歲,平均年齡30.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9年,平均3年,其中輕度肥胖21例,中度肥胖12例,重度肥胖10例。經治療2個月後,觀察療效,其中對輕度、中度、重度肥胖者的有效率分別為100%、70%和75%。
(按語)茉莉花芳香散濕,行氣解鬱;香附味辛能散,味甘能和,味苦能降,芳香走竄,擅長行氣疏肝,助脾氣之健運,活血行滯,和茉莉花共同疏理氣機;山楂味酸,微溫,歸脾、胃、肝經,有消食健胃,活血化瘀的功效,粗提浸膏對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均有一定作用,和香附共同活血化脂,利脈輕身;香附辛溫發散,功能疏肝解鬱,行氣活血;番瀉葉甘、苦、寒,泄瀉通腑,行水消脹,使濕濁能從二便排出體外,從而去脂消贅;白果葉味甘、苦、澀、平,功能化痰潤肺;荷葉升舉清陽,清暑消脂;烏龍茶苦寒瀉降,利尿消脂。上藥以活血化瘀為主,同時能夠健脾利濕,降脂減肥,共同治療肝鬱氣滯,血瘀不暢的肥胖患者。
(出處)武漢市中醫院院刊,1981(3):31
柴芍烏苓湯
(組成)柴胡6克,白芍、烏梅、茯苓、荷葉、澤瀉各10克。
(功效)疏瀉肝木,健脾升清。
(主治)單純性肥胖症。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待體重下降接近正常標準時,可按上述方配成蜜丸,每丸重9克,每日2丸,早、晚送服。加減變化:肝火旺盛,煩躁易怒者,加丹皮10克,炒山梔6克;婦女閉經者,加益母草30克,當歸10克,香附6克;白帶多者加蒼術10克,黃柏6克。
(療效)本組40例中自幼體胖者7例,產後發胖者11例,服用激素類藥物後肥胖者1例,營養過盛者3例,原因不明者18例。經本方治療後,體重分別下降2.5千克以內者13例,2.5~12.5千克者22例,13~24.5千克者3例,體重不減者2例。總有效率為95%。
(按語)肝木疏泄失司,氣化功能紊亂是本病的重要病機,故治療上以肝為重點。本方中柴胡、白芍疏肝理氣;烏梅、白芍酸瀉肝木;茯苓、澤瀉健脾利濕;荷葉升清降濁。諸藥合用,達到條達肝木,健運中州,升降三焦,運化水濕而減肥的目的。
(出處)北京中醫,1987(3):23-24
海藻輕身湯(潘瀝民)
(組成)海藻10克,夏枯草15克,薏苡仁15克,白芥子10克,山楂30克,澤瀉15克,茵陳蒿15克,柴胡10克,甘草5克。
(主治)女性青年肥胖者。
(功效)疏肝理氣,健脾化痰。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加減:乳房脹痛者加橘核15克;胸脘痞悶、脈滑舌淡者加瓜蔞皮、法半夏各10克;大便欠通暢者加番瀉葉6克;短氣乏力自汗者加黃芪15克;水濕重者加蒼術10克,茯苓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