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辨證論治篇(五)(3 / 3)

(療效)治療女性青年肥胖者24例,年齡17~30歲,平均年齡23.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2年,平均1.1年,其中輕度肥胖11例,中度肥胖11例,重度肥胖2例。經治療3個月後,觀察療效,近期臨床痊愈6例,體重減輕顯效率47.8%,有效率45.8%,無效率6.4%,總有效率93.6%。平均體重下降4.4千克。用藥後大部分病人有身體輕快感,腹脹消失,大便通暢,困倦消失,月經恢複正常。大部分有效病人腹圍有不同程度的縮小。

(按語)患者嗜食肥甘厚味無度,致胃內積熱,脾虛不運,精微不得敷布,痰脂瘀積,壅塞肌膚腠理,發為肥胖、脹痛,治以化痰消脂、健脾利濕。海藻能清熱化痰、軟堅散結,促進油脂的消化吸收;山楂開胃消食,活血化瘀,澤瀉清熱利濕,山楂與澤瀉同用,既可活血化脂,又可將脂液從小水利去;夏枯草清瀉肝火,柴胡疏肝理氣,調暢氣機,此兩者合用能疏肝利膽,行氣降逆,氣行痰消,以促進脂肪的轉化;茵陳蒿清利濕熱以消脂,薏苡仁健脾利濕,清熱散結,白芥子行氣消痰,降氣除濕,兩者合用,一方麵可以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另一方麵又可化頑痰,消油脂。全方合用,共奏消脂去肥、活血理氣輕身的功效。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87(6):274

七消丸(王家弛)

(組成)地黃、烏梅、白芍各10克,木瓜、北沙參各12克。

(功效)柔肝養陰。

(主治)胃火亢盛、陰液虧虛的各種肥胖症。

(用法)每天2丸,晨、晚各服1丸,空腹時以溫開水送下。加減:胃火熾盛者加石膏15克,淮牛膝15克以清瀉胃火;口幹欲飲者加太子參15克,麥門冬10克以滋養胃陰;大便幹結難出者加火麻仁15克,肉蓯蓉15克,生地、熟地各15克以增液潤腸通便。

(療效)本組125例,療程1~3個月者56例,4~6個月者30例,7~9個月者18例,10個月以上者21例。結果:顯效(症狀明顯改善,體重下降>2.5千克)65例(52%),進步(症狀部分改善,體重下降<2.5千克)37例(29.6%),無效(症狀無改善,體重不減或反增)23例(18.4%)。總有效率81.6%,平均減重3.53千克。治療後乏力、心悸、易饑等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按語)中醫認為,肝木屬春,主一身生發之氣。肝木生發過度為陽盛,陽盛則灼傷營陰而易饑。本方以木瓜、白芍、烏梅酸瀉肝木;北沙參強金肅降,以製肝木之升發;地黃、白芍養營陰以柔肝。從肝著手,達到養陰護脾的目的,以治其本。地黃、白芍、北沙參益氣滋液;烏梅、木瓜味酸性斂,護衛陰液,與前3味合用酸甘化陰。

(出處)天津醫藥,1985(2):472

祛痰化瘀軟堅湯

(組成)薑半夏12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當歸12克,三棱12克,枳殼12克,香附12克,海藻10克,昆布10克,膽南星10克,水蛭6克,大黃6克。

(功效)祛痰化瘀,活血軟堅,調經通絡。

(主治)女性肥胖閉經。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400毫升,分兩次服用,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加減:肝鬱氣滯加瓜蔞、柴胡各10克;肝腎不足加仙茅10克,肉桂6克,去半夏、昆布;陰虛加生地10克,沙參10克,去半夏;氣血虛弱加黃芪10克,黨參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去半夏、枳殼、三棱;寒濕凝滯加蒼術10克、澤瀉10克。

(療效)治療女性肥胖閉經52例,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9歲,病程3個月到3年,治愈24例,有效22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8.5%。

(按語)本方以二陳湯為基本方加減而成,主證以濕痰內盛為本,氣機阻滯、瘀滯內停為標,病因又源於脾胃,故立燥濕化痰,理氣和中,化瘀軟堅之法。燥可去濕,用半夏辛溫而燥,功能燥濕祛痰,能和胃降逆為主藥。氣順則痰降,氣化則痰消,故以陳皮理氣化痰。痰由濕聚,濕由脾出,故配茯苓健脾滲濕。濕阻氣機,氣滯則血瘀,故痰濕證多伴有血瘀證,配以當歸、三棱活血化瘀。枳殼苦降下行,理氣寬中。香附味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性平不寒,芳香走竄,善於疏肝理氣解鬱,通調三焦氣滯,氣機調暢,則濕化痰消。因痰濕積聚日久,則堅而難去,故再配以海藻、昆布消痰軟堅,清熱利水。膽南星係天南星研細粉與牛、羊、豬的膽汁經加工浸製而成,性味苦、涼,有清熱化痰的功效,且無燥烈之弊,與海帶、海藻相互配伍,共搜頑痰。大黃苦寒沉降,蕩滌胃腸,攻積導滯,瀉熱通便,利大小腸,導濕熱外出。全方共奏祛痰、化瘀、軟堅、導滯之功,使氣血運,痰濕化,肥脂除,用以治療頑痰瘀滯的肥胖患者。

(出處)陝西中醫,1997(1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