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辨證論治篇(六)(1 / 3)

疏肝化痰方(作者自擬名)

(組成)柴胡6克,青皮6克,橘核絡6克,紅藤20克,茯苓12克,蒲公英15克,生地15克,忍冬藤15克,麥芽15克,炒黃柏10克,半夏10克,川楝子10克。

(功效)行氣化痰,清熱利濕。

(主治)單純性肥胖症。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痛重者加元胡12克;腹脹者加枳殼12克;瘀血重者加乳香、沒藥各10克;浮腫者加車前草20克,澤瀉12克;便溏腹脹者加佛手10克,小茴香10克,木香6克;腰酸腿軟者加牛膝15克,杜仲10克。

(療效)本組45例,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30歲,病程6個月到15年,結果:顯效(症狀明顯改善,體重下降>2.5千克)21例(46.67%),進步(症狀部分改善,體重下降<2.5千克)19例(42.22%),無效(症狀無改善,體重不減或反增)5例(11.11%)。總有效率88.89%,平均減重3.3千克。治療後乏力、氣短、易饑等症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按語)本方以行氣化痰為主,佐以清熱,對於氣滯痰盛兼有熱象的肥胖患者用之效佳。柴胡味辛、苦、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裏之邪,條達肝氣,疏肝解鬱;青皮辛散溫通,苦泄下行,其氣峻烈,為肝膽二經氣分之藥,而有疏肝膽,破氣滯,散結之效,該藥兼入胃經,有較強的破氣消積化滯的作用;橘核、橘絡能通絡化痰,順氣活血;川楝子疏肝解鬱,兼能清熱,四藥相伍,共奏行氣之功。紅藤清熱解毒,善於散腸中鬱滯,且能活血化瘀;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滲濕,諸藥相伍,則氣行痰消。因為痰濕蘊久多易化熱,而濕熱纏綿難去,故用蒲公英瀉熱散結,清熱解毒,清瀉濕熱,現代研究示其有利膽利尿的作用;生地甘寒質潤,清熱涼血養陰;黃柏清熱燥濕,長於清瀉下焦濕熱,又能瀉火解毒;忍冬藤清熱解毒,且善通經絡。諸藥相伍,共奏行氣化痰清熱之功,使濕熱化去,且氣機流暢,無以再生濕痰,則諸症自愈,肥脂漸消。

(出處)浙江中醫雜誌,1997(9):411-412

理氣活血湯

(組成)柴胡10克,桃仁10克,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枳殼6克,赤芍15克,牛膝15克,當歸9克,川芎9克,生地24克,紅花5克,甘草5克。

(功效)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主治)肥胖屬氣滯血瘀者。症見胸痛脅脹,煩躁易怒等。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加減:胸悶氣促者加瓜蔞皮15克,法半夏10克寬胸理氣化痰;頭暈頭痛者加天麻10克,蔓荊子10克;胃熱明顯加石膏20克,生地黃10克;肝胃積熱者加龍膽草10克;大便秘結者加大黃6克(後下)。

(療效)治療高脂肥胖症34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齡34~65歲,平均年齡47.5歲,病程最短2年,最長23年,平均7年,其中輕度肥胖19例,中度肥胖11例,重度肥胖4例。經治療3個月後,觀察療效,近期臨床痊愈3例,體重減輕顯效11例,有效1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6.47%。平均體重下降2.5千克。用藥後大部分病人有身體輕快感,胸悶心悸消失。大部分有效病人腹圍有不同程度的縮小,月經異常的女性月經得到改善。

(按語)本方以桃紅四物湯加減而成,是由原方去熟地加上行氣活血之品。四物湯養血活血,桃仁苦、甘、平,歸心、肝、肺、大腸經,該藥苦能泄降,導下以破瘀,味甘則能和暢氣血以生新,故為活血良藥,同時有滑腸通便的作用;紅花辛溫,歸肝、心經,能活血祛瘀;蒲黃功能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五靈脂苦、甘、溫,歸肝經,通利血脈,活血化瘀。四藥合用,相互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柴胡苦、辛、微寒,芳香疏泄,條達肝氣,疏肝解鬱,調經止痛,為治療肝鬱氣滯的首選藥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柴胡又有降低血清膽固醇、轉氨酶的作用;枳殼行氣寬中,消脹除痞,兩藥合用,行氣解鬱,氣行則血行,幫助主藥共同活血。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合用,活血補血,行氣降脂,共同治療氣滯血瘀以血瘀為重的肥胖患者。

(出處)新中醫,1989(8):55

行氣化痰方

(組成)製南星10克,製半夏10克,漏蘆10克,防己10克,香附12克,牛膝12克,枳殼12克,茯苓15克,雞血藤15克,草決明20克,生地20克,水牛角20克(先煎)。

(功效)行氣化痰,清熱消脂。

(主治)單純性肥胖症。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加減:婦女閉經者,加益母草30克,當歸10克,香附6克;氣滯血瘀者加茺蔚子12克;痰瘀互結加川芎10克,赤芍10克;痰氣受阻加用柴胡10克,桑白皮10克,陳皮6克;氣虛甚者加黨參15克;納呆加佛手10克,焦三仙30克;頭暈、頭脹甚者加野菊花12克,草決明10克;五心煩熱,失眠者加酸棗仁15克,柏子仁15克,夜交藤15克,青蒿10克。

(療效)對26例肥胖患者療效觀察,其中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齡23~58歲,平均年齡32.5歲,病程最短1年,最長16年,平均3年,其中輕度肥胖13例,中度肥胖8例,重度肥胖5例。3個月後觀察療效,體重減輕顯效10例,有效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0.77%,對膽固醇的治療總有效率61.6%,對甘油三酯的治療總有效率61.8%,對全血黏度的改善總有效率70.7%,對血漿黏度的改善總有效率62.8%,對纖維蛋白原的改善總有效率57.3%。

(按語)本方用以行氣化痰,清熱消脂。因氣機不暢,以致水津敷布失常,故蘊而成濕成痰,蘊久則從熱化,濕熱留連,纏綿不去,故體重漸增,肥胖乃成。本方用香附芳香走竄,善於疏肝理氣解鬱,調暢三焦氣滯;枳殼行氣寬中,消脹除痞,兩藥相合則氣機流暢,濕易去,痰易消。輔以製南星和製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防己苦寒降泄,性善下行,能利水除濕;牛膝性善下行,利尿除濕,活血祛瘀,此五藥相合,中州健而痰濁濕化,下焦通而水濕去。因氣滯則血瘀,加用雞血藤,行血活血。漏蘆苦寒降泄,清熱解毒,現代研究示其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從而能在多方麵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指標,減輕病變。特別是其能恢複前列環素/血栓素A2的平衡,是抑製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因素。因恐滲利燥濕傷陰,故用草決明益陰清熱,兼能潤腸通便;生地養陰生津,清熱涼血;水牛角性鹹寒,功能清熱涼血、解毒。本方用以治療肝鬱氣滯,濕熱內盛的肥胖患者效佳。

(出處)中國農村醫學,1995(6):58-59疏肝降脂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當歸10克,澤瀉10克,龍膽草6克,虎杖10克,鬱金10克,生山楂10克。

(功效)疏肝健脾,清熱降脂。

(主治)肥胖症兼有脂肪肝。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汁500毫升,每次飲用250毫升,每日2次,早晚飯前30分鍾服用。加減:腹脹肢沉者加枳殼10克,厚樸10克行氣消脹、燥濕通絡;胸脘痞悶、脈滑舌淡者加瓜蔞皮、法半夏各10克;大便欠通暢者加番瀉葉6克;月經量少者加當歸9克,赤芍9克,川芎12克,益母草20克;脾虛濕滯者加黃芪、當歸、川樸各10克;胃熱濕阻者加黃連、菖蒲各12克;火盛內熱、血燥不行者加炒梔子3~6克;微熱血虛者,加芍藥6克。

(療效)觀察治療肥胖症兼脂肪肝52例,並設對照組49例,共101例患者,男70例,女31例,年齡20~50歲,均為肥胖體質,嗜酒史14例,肝炎史5例;采用常用的中成藥及西藥治療。結果觀察組治愈18例,顯效21例,有效7例,總有效率為88.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7.3%。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肥胖改善率觀察組82.7%,對照組53.1%;肝功能改善率觀察組78.8%,對照組57.1%;血脂改善率觀察組73.1%,對照組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