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辨證論治篇(七)(1 / 3)

五、陰虛火旺型肥胖症的辨證論治

(一)概述

陰虛火旺型的肥胖患者多見於中度以上肥胖,尤其以老年患者多見,常常並發糖尿病,或者是容易引起糖尿病,一般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病程較長,逐漸由他型轉化而來,尤其是胃熱濕阻型,濕熱之邪纏綿不愈,久病入絡,濕遏脈道,熱邪灼血,導致脈道不通,津血受損,最後導致陰虛火旺,久則並發消渴。這一類型的肥胖多漸進發展,病程較長,加強鍛煉,節製飲食是防治的關鍵。

陰虛火旺型肥胖,在古代中醫學家中有較多論述。《素問·奇病論篇》說:“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由此可見陰虛火旺型肥胖,其開始也是由於胃熱多食引起的。

從中醫的病因病機學的角度看,陰虛火旺是指機體精血、津液等物質虧耗,以及陰不製陽,導致陽相對亢盛。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而本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久病熱邪,胃火不去,耗傷胃陰所致;其次是五誌過極,肝鬱化熱,耗傷肝陰;再次為先天稟賦;或年事已高,腎陰不足;有一小部分是由於誤治,因為肥人乃痰濕為患,當以溫藥主之,溫燥藥用之太過或汗、吐、下太過傷陰而致陰液不足。本型一般表現為以肝、胃、腎之陰虛為主,其中腎陰為諸陰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本型的病機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型主要是由熱濕瘀阻轉化而來,熱濕瘀阻主要以胃熱脾濕為特征。胃火盛則灼傷陰液,先累及胃陰,次累及脾陰,最後上灼肺陰,下汲腎陰,造成一派陰虛火旺之象,終至肺燥、胃熱、腎虛常可同時存在,出現多飲、多食、多尿症狀,最後可導致消渴,病情發展到這一階段,應當以治消渴為主,病已屬難治。

本型也可因五誌過極,化火傷陰引起。患者因生活或工作不順,或者有些女性患者因肥胖而形體欠佳,情緒低落,肝氣不舒,鬱而化火。王旭高曾雲:“肝火燔灼,遊行於三焦,一身上下內外,皆能為病。”肝腎同源,肝火盛下汲腎陰,引起腎陰虧虛,水不涵木。肝氣橫犯脾胃,脾胃運化失常,木盛克土,胃陰耗傷。木火刑金,肝火上炎引起肺陰虧耗。如此,由於情誌上的原因,可以引起肝髒的陰陽失衡進而引起肺、胃、腎的陰陽失衡,最後導致陰虛火旺。

一部分老年患者因年事已高,腎陰不足,又素體肥盛,可形成陰虛火旺型肥胖,但這種肥胖不是因為腎陰虧虛引起的,而隻是兼有腎陰虧虛的證候,因而除了針對陰虛火旺治療,還應該針對痰濕這一肥胖患者的本質治療。

另一部分患者由於誤治,治療過程中溫燥藥太過,傷脾胃之陰,引起口渴,胃中灼熱,後傷肝腎之陰,出現口苦,五心煩熱,目澀,女子出現月經量少,男子出現遺精等症。

因此本型的病機關鍵在於胃、肝、腎的陰液虧虛,同時可能伴有胃火或肝火,一般均伴有腎之虛火,有時也有肺陰虧虛。病位在胃、肝、腎上。病性虛實夾雜,一般來說,以虛證為主。

一般陰虛火旺型肥胖可見的主證為:肥胖,頭昏眼花,頭脹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低熱,舌尖紅苔薄,脈細數微弦。

鬱熱日久,濕熱留連,脾腎陽虛及陰等均可耗傷陰液,陰液虧少則四肢百骸失涵養,可見頭昏脹痛、眼花、腰膝酸軟;陰虛生內熱則五心煩熱、低熱、舌尖紅、脈細數微弦。

肥人之本質是痰濁壅盛,對於本型來說,突出的矛盾是陰虛火旺,但是其基本矛盾沒有變化,仍然是痰濕壅盛,隻不過首先需要解決的矛盾是陰虛火旺。痰濕是陰邪,當用溫燥藥主之,而溫燥藥又耗傷陰液;陰虛火旺應當滋陰降火,當用苦、甘、寒之品主之,滋陰則助濕,甘寒則生痰。因此對於本型的治療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應當分清主次,辨明緩急,使滋陰不助濕,利濕不傷陰,一般來說治療上以滋陰清熱為主,可佐以健脾化痰。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可以選擇的常見藥物有:

(1)生地黃。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功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現代研究表明有強心利尿、降低血糖、保護肝髒的作用。

(2)丹參。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功能活血祛瘀、涼血清心。現代研究表明有擴冠作用,還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性,有抗凝作用。

(3)白芍。甘、苦、酸、微寒,歸肝、脾經。功能養血斂陰、平抑肝陽。現代研究表明有降血壓的作用。

(4)枸杞子。甘、平,歸肝、腎經。功能補腎益精、養肝明目。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有降血壓、血糖和降血脂、保肝作用。

(5)熟地黃。甘、微溫,歸肝、腎經。功能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現代研究表明能強心利尿、降糖降壓,對高甘油三酯、高膽固醇血症也有效果。

(6)何首烏。苦、甘、澀、溫,歸肝、心、腎經。功能製首烏補益精血;生首烏截瘧、解毒、潤腸通便。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對實驗性家兔血清膽固醇的增高有明顯的抑製作用,能減輕動脈內膜斑塊形成和脂質沉積,還能減少腸道膽固醇吸收,防止膽固醇在肝內沉積,緩解動脈粥樣硬化。

(7)黃精。甘、平,歸脾、肺、腎經。功能潤肺滋陰、補脾益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能降低血壓,對腎上腺素引起的血糖過高呈顯著的抑製作用,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及肝髒脂肪浸潤有一定的作用,有降血脂作用,同時其製劑可以降低血小板凝聚。

(8)牡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功能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現代研究表明有降血壓的作用。

針灸治療上也應滋陰降火,可選擇胃經、肝經、腎經、任脈的穴位,不宜選擇灸法,如選用針法可根據穴位的不同特性,選擇不同的補瀉手法。可取穴:足三裏、三陰交、太溪、複溜、內關、腎俞,耳針可以選擇補腎瀉熱化痰的相關穴位,建議采用針灸的治療方案:

(1)體針:A組雙側足三裏、三陰交、合穀、太溪。

B組雙側脾俞、腎俞、複溜、豐隆、內關。

用法:兩組交替使用,每日1次,三陰交和脾俞、腎俞、複溜用補法,其他穴位平補平瀉。

(2)耳穴:脾、腎、饑點、渴點、內分泌、心、大腸。

用法:以王不留行籽粘貼於穴位,每日3次以上按壓,每5日治療1次。

陰虛火旺型的肥胖患者常常並發糖尿病,病程較長,逐漸由他型轉化而來,治療上滋陰和化痰相矛盾,比較困難,最後可以陰損及陽成為陰陽兩虛,也可以病久入絡,久則血行不暢,成氣滯血瘀型,預後欠佳。

(二)效方選編

仙飲烏龍茶

(組成)靈芝10克,黃精12克,烏龍茶6克。

(功效)滋陰清熱,補腎利尿。

(主治)老年單純性肥胖症伴有高脂、高黏血症。

(用法)每天3~5克,每日2~3次,30天為一療程。

(療效)對34例肥胖症伴老年高脂、高黏血症進行治療,30天後觀察療效,體重減輕顯效18例,有效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6.5%,對膽固醇的治療總有效率70.6%,對甘油三酯的治療總有效率58.8%,對全血黏度的改善總有效率69.7%,對血漿黏度的改善總有效率54.8%,對纖維蛋白原的改善總有效率63.3%。

(按語)老年人腎氣漸衰、血脈漸滯,故以靈芝、黃精補五髒虧虛。靈芝甘、平,曆來為各代醫家稱之為補益仙品,主治各種虛勞,《神農本草經》稱之為:“主耳聾、益精氣、好顏色。”靈芝入腎經,可補五髒六腑之虛,平補陰陽,現代藥理研究其有明顯的降壓和保肝抗炎作用。黃精甘、平,歸脾、腎經,功能潤肺滋陰、補脾益氣,本品能補諸虛,增精髓,可治精血虧虛、內熱消渴,其性甘平,可平補氣陰,可補脾氣,治脾腎氣虛,又可治脾腎陰虛。茶葉苦、甘、寒,入心、肺、胃經,能清利頭目,除煩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唐本草》說:“利小便,去痰消渴,主下氣,消宿食”,《本草逢源》:“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開鬱利氣,下氣之力最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茶葉裏的咖啡因,特別是茶堿能抑製腎小管再吸收,因而有利尿作用,而且對代謝有興奮作用,和上兩藥相互配伍,助其滋陰清熱,降脂化痰。三藥合用補腎滋陰,益氣利尿,降脂減肥。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腎虛為主兼有熱象的高脂肥胖症。

(出處)福建中醫藥,1989(6):2

滋陰健脾利濕方

(組成)瓜蔞10克,黨參12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澤瀉10克,生地10克,當歸6克,陳皮10克,決明子10克,半夏6克,赤白芍各10克,萊菔子10克,山楂6克,甘草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