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 語
與陌生人說話的原則
人與人的交往,往往都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現代人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大,經常會遇到和陌生人說話的時候,特別是那些從事保險、市場營銷工作的人們。
和陌生人說話,由於雙方素不相識,互不了解,如果不注意講話的原則,交談起來很困難。同陌生人講話,就如寓言中太陽和風的態度一樣,溫和與友善是雙方親近的力量,缺乏起碼的禮貌隻能使人退避三舍。因此同陌生人交談,必須以友善的方式開始,談話的氣氛才會逐步融洽起來。
主動自信
其實,與陌生人相識不過是一捅就破的窗戶紙,實在沒什麼理由不好意思,束縛自己。當你麵對著你感興趣的陌生人,包括地位和名望較高的陌生人,到底有什麼理由不能主動張口伸手呢?你自己不主動,怎麼能夠在人際交往上自由選擇,廣布友誼的網絡呢?所以,我們一定要自我開放,自信主動,把那些“不好意思”、“顧慮擔憂”統統拋棄!
選擇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有了信心,還麵臨著一個找話題的問題。一旦找到合適的話題,就能使談話融洽自如。好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深入細談的基礎,縱情暢談的開端。麵對眾多的陌生人,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題,圍繞人們的注意中心,引出許多人的議論,導致“語花”中濺,形成“中心開花”。
如見一位陌生人手裏拿著一本厚書,可問:“這是什麼書?這麼厚?您一定十分用功!”對別人的一切顯出濃厚興趣,通過媒介物引發他表露自我,交談也會順利進行。
如果遇到那種比你更害羞的陌生人,你更應該跟他先談些無關緊要的事,如天氣之類,讓他心情放鬆,以激起他談話的興趣。
對於那些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要盡量避免。為此,當你選擇某種話題時,要特別留神對方的眼神和小動作,一發現對方有厭倦、冷淡的情緒時,應立即轉換話題,切不可進行毫無意義的深談。
問明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生發,能順利地進人話題。因為對方最感興趣的,總是最熟悉、最有話可說、最樂於談論的。如,對方喜歡攝影,便可以此為題,談攝影的取景,膠卷的選擇,各類相機的優劣,鑽研攝影藝術的甘苦,等等。
謙和有禮的態度
與陌生人交談,除以上幾點外,還須要態度謙和,有誠意,力求在縮短距離上下功夫,力求在短時間裏了解多一些。這樣,感情就會漸漸融洽起來。我國有許多一見如故的美談,許多朋友,都是由“生”變“故”和由遠變近的,願大家都多結善緣,廣交朋友。善交朋友的人,會覺得四海之內皆朋友,麵對任何人,都沒有陌生感。
秘籍:和陌生人說話並不難,重要的是你要掌握好說話的原則。
褒揚的原則
一般情況下我們把上級對下屬、長輩對晚輩公開表示讚美、誇獎叫做表揚。肯定和讚揚下級的語言要成為美言、美文,不但具有實效性,而且具有較強的藝術性,難度是很大的。有的領導者對於下屬的成績,往往視為已成之事,因而傾注的感情、懷抱的意興便會不自覺地有些索然。這樣即使表示肯定和讚揚也常常變成“等因奉此”,虛與逶迎,或者不著邊際地搬弄一番溢美之詞,因此產生負麵效應便在所難免。可見,對於肯定和讚揚下級的語言非但不能敷衍,而且需要著意探討其中精義。因此,為了能達到這個目的,特別要注意遵循以下的原則:
真誠性原則
一位學者在論及談話的藝術時指出:要充分發揮談話的效力,肺腑之言,情真意切的誠摯的語言,才能發揮語言的最大力量。
有的領導者對於下屬的獨到見解、傑出才能、優秀品格、卓越成績的心態,有時會包含著極其微妙甚至是陰暗的心理。按說下屬的見識和能力越高,便越會推進事業的發展,領導者應以寬闊的胸懷予以真誠地認同和讚揚但是實際情形並不這樣簡單,尤其是在社會公正條件缺乏的情況下,便會出現扭曲、畸形的上下級關係。
有的領導者深為自身的素質低而終日忐忑,且又有著較強的角色固定的心理,唯恐失去權力,因而一旦發現下屬中有堪與自己相匹敵或可能超出自己的人,便感到受威脅。
有的領導者缺乏寬容之心,獨斷剛愎,“道不同不相為謀”,對與自己見解相左的下屬,必欲鳴鼓而攻之。有的領導者以職務、地位品度人的才能,低估下屬的創造能力,一旦他們卓然有成便莫名驚詫、難以接受。
上述種種都會造成領導者在肯定和讚揚下級時不能情真意切。這樣的肯定和讚揚不是“情動於中而形於外”,因而必然味同嚼蠟,起不到溝通的作用。矯情、言不由衷是領導者語言的大忌。當下屬從上級的肯定和讚揚的語句中,覺察出上級原來並不因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而真心愉悅,而是懷有嫉妒、猜疑甚至慍怒,那無疑是對其心靈的嚴重創傷。當然這樣的領導心理決不是一般的情形。一般的情形是前麵提到的,把下屬的成績片麵地看作當然之事,而對得到的東西,就不如未得到之時那樣珍視。所以,領導者常常不能為下級的成績傾吐真摯而熾烈的情感。領導者要克服這一點,一是要在理性上認識到已成與未然的不可分割,該肯定的成績必須及時肯定,不能“過河拆橋”;二是要在情感上推己及人,把下級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成功,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與下屬的喜怒哀樂熔鑄在一起。
有的領導在表揚下屬時,隻想著樹自己個人的威信,收買人心,實際上並沒有表現出欣賞的誠意,無論是被表揚者,還是其他人都像被猴耍一般,這樣的做法根本不可能使領導如願。領導表揚下屬,必須首先自己表示欣賞、表示出誠意。
曾國藩就很善於當眾表揚某一位下屬以激勵其他將士。
有一次,曾國藩召集諸將談論軍務,他先發言道:“諸位都知道,洪秀全是從長江上遊東下而占據江寧的,故江寧上遊乃洪逆氣運之所在,現湖北、江西均為我收複,江寧之上,僅存皖省,若皖省克複,江寧則早晚必成孤城。”
此時,一貫沉默寡言的李續賓從曾國藩的話中意識到了下一步的用兵重點,就試探著插話問道:“滌帥的意思,是要進兵安徽?”
“對!”曾國藩見李續賓猜出了自己的意圖,以賞識的目光看了李續賓一眼接著說;“迪庵說得好,看來你平日對此已有思考。為將者,踏營攻寨算路程等等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胸有全局,規劃宏遠,這才是大將之才。迪庵在這點上,比諸位要略勝一籌。”其他將領也點頭稱是。
北魏時太武帝拓跋燾很賞識崔浩,聘他為顧問,並鼓勵他集思廣益、敢於進諫。
太武帝還命令歌舞樂工作歌舞歌頌有功之臣,說:“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在一次數百人參加的酒宴上,太武帝指著旁邊的崔浩,發自內心地表揚道:“你們看這個人纖瘦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但他胸中所懷的卻遠遠超過甲兵之勇。朕開始時雖有征討之意,但思慮猶豫不能決斷,前後克敵獲捷,都是這個人引導我至於今天這一步。”語中不無誠意。
聰明的領導在表揚下屬時,最好的方法就是要真誠。太武帝對崔浩的表揚沒有半點虛偽,他平時就非常賞識崔浩,坦誠之情處處可見。
客觀性原則
肯定和讚揚當然是為了激勵下屬,但是這種激勵應該是真摯熱烈的情感與明晰深刻的理性的統一。
領導者要善於通過對下屬的肯定和讚揚,幫助下屬在“成功容易卻艱辛”的感味之中,深入總結經驗,找到成功的主客觀原因。並進而發現不足,引出缺憾,下步行動的目標與任務也便會隨之而出,不至於滿足已有成績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有價值、講藝術的表揚非但不會使下屬飄飄然忘乎所以,而且可以使其在成績麵前認識不足,決心繼續奮進。
欲貶先揚的原則
下屬的長處固然需要及時給予肯定和表彰,但是誠如老子所說:“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倘若領導者隻會在下屬的長處和成功麵前來一聲喝彩,那麼這樣的肯定和讚揚就會顯得過於單調,既不能起到上麵所說的增進認識的作用,也會有損於領導者在下屬心目中的能力與形象,造成了領導者的角色模糊。
事實上,任何一個下屬的長處都聯著短處。所以,肯定和讚揚的內容決不可采取孤立截取的方式。領導者愈是在常人不曾覺察之處,獨具慧眼地發現下屬的長中之短,那麼領導者的威信和可信賴度就愈高。
領導者對下屬的絕對肯定同對下屬的絕對否定一樣是有害的。絕對的否定會使下屬沮喪困頓,而絕對的肯定會使下屬的進取意誌逐漸消磨。領導者在充分肯定下屬長處的同時又伴以論短的言詞,這樣既會使下屬在心理上對自己的短處造成比隻受批評時更樂於接受的機製。從而取得比單純批評或單純表揚更好的效果。
謙虛性原則
漢高祖劉邦在打敗楚霸王項羽後的慶功宴會上,向文武大臣們提問:我為什麼能得天下?群臣紛紛各陳己見。但是劉邦對大家的見解都不以為然。他說:“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韓信;籌集糧草輜重,我不如蕭何……”
對於封建帝王來說,能有這樣的謙遜氣度實屬難能可貴。在肯定和讚揚下屬的時候,領導者若敢於把自己擺進去加以自我評說,將使下屬大為震動,並由此促進心靈距離的縮短。那麼劉邦為什麼能有這樣的恢宏的氣度呢?他的下文就是答案:“他們都為我所用。”領導者隻有時時牢記,下屬的才能和成績再高,也都是在服務於共同事業的,那麼他就不會有什麼降尊纖貴的屈辱感,能夠做到饑渴不已般地吸取下屬的長處。
而放下“架子”表揚下屬是姿態謙虛的最好表現。
秦穆公得知百裏奚是個人材,就想方設法用五張羊皮把他從楚國的囚牢裏贖出來。此時的百裏奚已是年逾七十的長者。當人把他帶到秦穆公麵前時,秦穆公忙親自為他打開囚犯的鐐銬,尊之以上座,並向他求教治國之策。
百裏奚對秦穆公的行為感到受寵若驚,推辭道:“下臣乃亡國之臣,還有什麼值得您垂問的。”缺乏信心的百裏奚語氣裏透著傷感和自卑。
秦穆公懇切地說:“虞君不信用您,所以才招致亡國之禍。這並不是您的罪過呀!”秦穆公通過剖析虞君之過巧妙地表揚了百裏奚的政治才能,鼓勵他的信心,而秦穆公誠懇、謙虛的求教態度,更是對百裏奚治國之才幹的無聲表揚。真摯的表揚使百裏奚鼓起了信心,大為感動,與秦穆公連續三天交談了自己的治國施政主張。
領導放下架子,還可以把自己置於次要的位置,突出自己的下屬,表達自己對下屬的表揚之情。陳(毅)、粟(裕)大軍在孟良崮戰役中消滅了張靈甫的王牌師後,名聲大振,受到了廣泛的讚譽。
一次,毛澤東見到粟裕時,幽默地說:“孟良崮戰役打得好,打得很突然,有兩個人沒想到,你猜猜是誰?”
粟裕先猜了一個說:“蔣介石沒想到?”
毛澤東說:“對,另一個是誰?”粟裕又猜了何應欽、張靈甫,毛澤東說不對。粟裕猜了半天卻沒猜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毛澤東望著他大惑不解的樣子,爽笑道:“另一個人就是我。”毛澤東先是作為上級領導,對陳、粟的孟良崮之役做了一般性評價,然後話鋒一轉,用巧妙的問話和回答,突出強調了陳粟戰略戰術的高妙之處。猶如麵對攝像機,毛澤東巧妙地把自己的下屬推到鏡頭的中心位置,而自己則留在角落裏鼓掌,這既表現了他對陳粟戰績的高度評價,更使人體味到毛澤東同下屬之間隨和、融洽的關係。在這裏,他把自己擺在相對於下屬的次要位置,使自己的表揚實實在在,發自肺腑,哪位部下能不為之動容?“架子”在這裏也自然就蕩然無存了。
樸素性原則
至理是坦誠樸實的,無須穿衣戴帽;至情是質實樸素的,不用彩繪雕琢。隻要把下屬的成功視為自己的成功,隻要在理性的高度上充分明了下屬言行的價值,那就一定能使肯定和讚美發自肺腑,而這樣的語言如“清水出芙蓉”,是最富感染力的。其感染力得益於樸直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