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情,招待貴客若得主人親自造廚,便會令客人倍感至誠、親切,倘若從飯館叫來菜肴,則又是另一番情致;向戀人饋贈的信物若是自己親手製出,雖然微薄素淡,會也受到戀人的格外珍愛。
肯定和讚揚下級的語言不啻於給下屬的永久性禮物,決不可套用濫調。“惟陳言之務去”,應該是一條基本原則。
比如,當一位下級在困難的條件下攻克了某項技巧難關之後,領導者如果這樣表示讚揚:“世上無難事,隻要肯登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XX同誌的行動充分體現了一個新時期青年的拚搏意識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樣的讚揚語言似乎在追求某種劈雷閃電般的效果,但卻適得其反,令人感到大而無當,因為它不能與所讚揚的對象之間形成某種契合,沒有表明領導者對下級的成績所產生的真實的心靈回應。可見、語言的過分鋪陳張揚並不能起到預期的作用。
實事求是的原則
領導對下屬的表揚是對其工作的肯定和認可,對於激勵下屬、樹立領導威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是調節上下級關係的“潤滑劑”,但要收其靈驗之效,領導首先要明辯是非,善別良莠,將自己的表揚建立在事實根據的基礎上。這樣,“鐵證”如山,大家才能心服口服,自覺效仿,使上下級之間,同級之間關係保持和諧、團結,“包青天”的形象才能悄然而立。
漢高祖劉邦很擅長對有功之臣進行評功封賞,對蕭何尤為賞識,他起兵於沛時就任命蕭何為縣丞,做漢王後又任命蕭何為丞相。蕭何成了幫他奪天下、定乾坤的三傑之一,常常在眾大臣麵前得到劉邦的表揚。到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後,擺功評賞,認為蕭何功勳最卓著,封之為“先鄙”。賜予很多采邑。
有些功臣不服氣,向劉邦進諫道:“臣等親自披堅執銳,衝鋒陷陣,多則打仗百多次,少則幾十次,攻城掠地,各有其功。蕭何未曾有汗馬之勞,隻會舞文弄墨,發發議論,根本不會打仗,卻功居我等之上,原因何在?”大臣們的發問有理有據,劉邦的回答更是妙喻連珠。
他問道:“你等知道打獵嗎?”
群臣道:“當然知道。”
劉邦又問:“你們知道獵狗嗎?”
群臣不知其意所指,隻答道:“知道。”
劉邦巧妙喻道:“打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獵狗,但發現野兔蹤跡指示其所在位置的是人。現在各位的功勞就像打獵時的獵狗,任務是能抓到獵物;而蕭何就像獵人一樣,他的功勞在於發現獵物,確定其位置並指點給你們捕捉的方法。況且你們隻是自己隨我奔走,最多也隻是兄弟三人,蕭何則是帶領全宗族幾十人都跟著我,他的功勞是他人難及的。”
很顯然,眾功臣據理責問,似是眾怒難平,弄不好便會以一失眾,使群臣之間、眾臣與蕭何之間矛盾激化,劉邦的表揚為自己埋下了一線危機。這對於一個初定天下的君王而言決非是利事。劉邦巧用妙喻,將蕭何的功績一一陳列出來,既說明自己平時的表揚和此時的賞賜有充分的事實根據,又鞏固了自己作為開國之君的地位,樹立了自己以功行賞的明君形象。群臣自知蕭何之功非己所能及,一改昔日不服之想,敬仰有加。劉邦以蕭何功居群臣之首,特準他“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為自己的社稷樹立了一可依重的支點。
對於一位領導來說,要做到實事求是以功行賞,首先必須掌握公正這一原則。不管是誰,隻要他出色地完成了一項工作甚至僅僅提供了一條有創意的思路,都應該受到表揚。相反,即使是皇親國戚,也無功不行賞。也就是說,領導一定要堅持表揚的無私性,隻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表揚的效力。
禮儀原則
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這不僅是哲人的忠告,也是人們在說話辦事的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左傳》莊公十年,齊侯在外的時候,經過譚國,譚國不加禮遇。等他回到齊國,諸侯都去祝賀,譚國又沒有去。這年冬天,齊侯因譚國對齊沒有禮貌而發兵滅亡了譚國。
相反,一個人如果以禮待人,注重禮節,卻能受人尊重。《左傳》成公二年夏天,齊侯率軍與晉軍在宰地作戰,被晉軍打敗了而且險些被俘,於是急忙逃回齊國都城臨淄。剛進城中,齊侯所乘坐的車的前衛驅使一個女子躲開。這個女子問道:“國君免於禍難了嗎?”說:“免了。”她又問:“銳司徒免於禍難了嗎?”回答說:“免了。”她於是說:“如果國君和我父君免於禍難了,還要怎麼樣?”說完就跑開了。齊侯認為她做得很有禮節,便派人查詢,不久查詢到,原來她是銳司徒的妻子,於是齊侯就封給她石宛這個地方作封邑。
由此可知,禮的應用,以和諧友愛為好。與同事、上級、部下、父母、妻子等等,這一切都需要適當的禮節。
禮儀是一種極其有趣的文化現象,它要受曆史、風俗、宗教及社會思潮的影響,是一個區域內人際交往時所認同的準則和行為的規範。而禮節禮貌則是禮儀的具體化和實際化,禮儀是要通過禮節和禮貌來實現的。
給對方以恰當的稱呼
過去,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見一位老漢從這兒路過,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漢回答:“五裏!”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氣跑了十多裏,仍不見人煙。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說謊騙人,非得回去教訓他一下不可。他一邊想著,一邊自言自語道:“五裏,五裏,什麼五裏!”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五裏”,不是“無禮”的諧音嗎?於是撥轉馬頭往回趕。追上了那位老人,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大爺”。話沒說完,老人便說:“客店已走過去了,如不嫌棄,可到我家一住。”
這則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它通俗而明白地告訴人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稱呼的重要性。而給人以恰當的稱呼,則是一個人有禮貌的基本表現。
因為和別人打交道,總是以稱呼開頭,它好像是一個見麵禮,又好像是進入交往大門的通行證。稱呼得體,可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基礎。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慍怒,雙方陷入尷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斷。那麼,怎樣稱呼才算得體呢?
考慮對方年齡
見了陌生的長者,一定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比如:“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爺爺”等,不能隨便喊:“喂”、“嗨”、“騎車的”、“放牛的”、“幹活的’等。否則,會使人討厭,甚至發生不愉快的口角。另外,還需注意,看年齡稱呼人,要力求準確,否則會鬧笑話。比如,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婦女就稱“大嫂”,可實際上人家還沒結婚,就會使別人不高興。
交際場合的稱呼
拿交際場合的稱呼語來說,受文化背景的製約就十分明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因為,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但是,在日本婦女一般不稱“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考慮對方性別
對於一個人的稱呼,似乎是件極簡單的事,所以在交往中容易被人疏忽。但當你事後去品味就會發現,一個適宜得體的稱呼,常會發生微妙的變化,使交往更和諧、融洽。對男人的稱呼,比較單純,一般都稱先生,有些人愛用洋時尚,說成密司脫,也未嚐不可,不過要看場合。對女子的稱呼,就要兼顧身份了,一般稱已婚的女子,用夫姓稱太太。如果她的身份高,則稱夫人較為妥當。稱未婚的女子為小姐。稱呼一個不明底細的女子,用“小姐”較於冒然,稱“太太”要周全得多。無論她是16或是60,寧可讓她微笑地告訴你她是太太,不可使她憤怒地糾正你說她不過是小姐。
考慮對方身份
稱老師的太太,一般稱師母,這樣才能表示尊敬,對老師的太太是不宜稱呼太太的。有的時候也可以稱為老師,這要根據具體情況來決定。有位大學生一次到老師家裏請教問題,不巧老師不在家,他的愛人開門迎接,當時不知稱呼什麼為好,脫口說了聲“師母”。她感到很難為情,這位學生也意識到有些不妥,因為她也就比這學生大10多歲左右。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稱呼?還要看對方的身份。按身份,老師的愛人,當然是“師母”,這是舊稱,人家不願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老師”,不管她是什麼職業(或者不知道她從事什麼職業)。稱呼別人老師含有尊敬對方和謙遜的意思。
前麵是一般性稱呼法,如果對方有其他職位和身分,稱呼則要更謹慎。有些人在10年前當過市長,現在還愛別人稱他市長。有些長官的部屬,多年後去拜訪長官,還要稱他某某長。若你要拜訪這類人,也應先探聽清楚。
以職銜來稱呼一個軍政長官時,可以不必叫出對方的姓氏,如稱主席、部長、師長一類即可。當你用先生稱呼時,姓氏卻是需要的。
“先生”兩字是最普通的,甚至可以通用到去稱呼一切高級軍政長官,當你覺得沒有稱呼他的職銜的必要時,或不知道對方究竟是什麼職銜的時候。
此外,對教會的傳教士稱牧師,對教育工作者稱老師等等,這種稱呼比“先生”更有親切感。
考慮對方的職業
我們在社會上看到一些青年人,不管遇到什麼人都口稱“師傅”,難免使人反感。可見在稱呼上還必須區分不同的職業。對工人、司機、理發師、廚師等稱“師傅”,當然是合情合理的,而對農民、軍人、醫生、售貨員、教師,統統稱“師傅”就有些不倫不類,讓人聽著不舒服。對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對司機、服務生、跑堂的,如果你用一個恰當的稱呼,就可以得到更周到的服務。對司機稱呼他師傅,覺得格外親切;對服務生、跑堂的,你可以稱他夥計、老兄、朋友之類,你會得到更熱情的款待。而對外企的經理,對外商,就不能稱“同誌”,而應稱“先生”、“小姐”、“夫人”等。對剛從海外歸來的港台同胞、外籍華人,若用“同誌”稱呼,有可能使他們感到不習慣,而用“先生”、“太太”、“小姐”稱呼倒會使人們感到自然親切。這種稱呼,在開放特區也逐漸為國內的一般工作人員所接受。
考慮對方的語言習慣
隨著社交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也將會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再比如,我們常說“炎黃子孫”,這對港台同胞、海外僑胞很恰當,但對國內兄弟民族說“大家都是炎黃子孫”,人家就不同意,蒙族人會說:“我是烏桓的子孫。”在西方,你對一位姑娘說:“小姐,你長得很漂亮!”她聽了格外高興;而在我國,如果跟年輕姑娘也說這句話,對方說不定會大為惱火。顯然,說話不考慮文化背景也是不得體的。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方言、習俗各異。在重視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還要注意各地的語言習慣。違背了當地的語言習慣,就可能碰釘子。
有人在承德山莊碰到這樣一件事情。幾個年輕人結伴去旅遊,這天他們從避暑山莊出來,想去外八廟,為了抄近路,兩個小夥子上前去問路,正遇上一個賣蛋的農家姑娘。一個小夥子上前有禮貌叫了聲:“小師傅!”開始這姑娘沒有答應,小夥子以為她沒聽見,又高聲叫一聲,這下可激怒了這位姑娘,她嘴上也不饒人,氣呼呼地說:“回家叫你娘小師傅去!”兩個小夥子還算有涵養,壓了壓火氣,沒有發作。本來是有禮貌地問路,反倒挨了一頓罵。這是為什麼?後來才知道,當地的農民管和尚、尼姑才稱師傅”,一個大姑娘怎願意聽你稱她“小師傅”呢?兩個小夥子遭到痛罵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