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說話的基本原則(2)(3 / 3)

考慮自己與對方的親疏關係

在稱呼別人的時候,還要考慮自己與對方之間關係的親疏遠近。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麵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麵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誌”、“班長”、“小姐”之類的稱呼,反倒顯得外道、疏遠了。當然,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在與多人同時打招呼時,更要注意親疏遠近和主次關係。一般來說以先長後幼、先上後下、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為宜。在外交場合,宴請外賓時,這種稱呼先後有序更為重要。1972年周恩來總理在歡迎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招待會上這樣稱呼:“總統先生,尼克鬆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誌們,朋友們!”這種稱謂客氣、周到而又出言有序的外交家的風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稱呼對方的名字一定要親切

不要用“君”字稱呼別人,這是以前學校裏年輕同學互相稱呼的方式,拿到社會裏用,人家會覺得你未脫學校的氣習。倒不如恰當喊名字,反而會收到親切愉快的效果。

在向人打招呼時,要使對方有一見如故之感,最好的辦法就是稱呼他(她)的名字。美國交際家代爾·卡耐基說:在交際中最簡單、最明顯、最重要、最能得到好感的方法,就是記住人家的名字,使他有受到重視的感覺。

遇見熟人,脫口叫出他的名字,顯得自然而親切。如果叫不出人家的名字,就會感到語塞,或稱呼失當,交往的大門就不容易打開。和陌生人第一次接觸,應先問問“您貴姓?”、“您怎樣稱呼?”要盡可能在不十分熟悉之前就記住他的名字。否則一旦很熟悉了還叫不出名字,這時再去問“您貴姓”,就有點問不出口了。

許多成功人士的經驗告訴我們,記住別人名字的多少與交往範圍的大小和事業的成敗成正比。一個政治家,記住幕僚的名字可博得擁戴;一個管理者,記住下屬的名字能指揮自如;一個教師,記住學生的名字可贏得威信;一個業務員,記住客戶的名字能盡快拉近彼此的距離……任何一個人,記住他所結識過的人的名字,都會受到對方的喜愛。這是因為,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而記住他的名字,是尊重他的最簡單的表示。

秘籍:一個適宜恰當的稱呼,體現了你的修養。

訪晤時的禮儀

禮儀看起來好像簡單,但處理不好會耽誤大事。三國時,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後,向曹操獻了一計,致使袁紹失敗,他自恃功高,在曹操欲進冀城城門時一句“阿瞞,汝不得我,焉得入此門?”為自己掘好了墓坑。所以,有一日,許褚走馬人東門,他再次以“汝等無我安待入此門”時,被許褚怒而殺之了。並且將其人頭獻給了曹操。雖然曹操深責許褚,但從許褚獻頭時所說:“許攸無禮,某殺之矣!”的理由看,不能不說許攸是死於曹操之手,因為光其對許褚“無禮”是不可能被隨便殺之的,最起碼曹操有默許之嫌。可見禮與無禮有生死之別。

中國是禮儀之邦,說話能否順利達到目的,是否擁有禮貌的舉止和話語有時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訪晤,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項活動,是為了禮儀或某種特定目的而進行的拜訪會晤。按其性質可分為公務訪晤和私人訪晤。這裏,我們重點談一下私人訪晤。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最常見的是私人訪晤形式就是走親訪友。借助這種交際活動,可以達到互相了解、溝通信息、加深感情、增進友誼的目的。所以私人訪晤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

私人訪晤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從形式上看,私人訪晤可以分為初訪、重訪、回訪的不同。

初訪往往比較鄭重;重訪,是關係趨密的表現;回訪則體現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的傳統民俗和道德觀念。

從內容和特點上看,訪晤還可以分為禮儀性訪晤、事務性訪晤和隨意性訪晤。

禮儀性訪晤,主旨上在於密切人際關係;事務性訪晤,大多為了解決某些具體事務(例如托事、邀約等);隨意性訪晤,一般發生在至親好友之間,可以聊天談心,拉家常,“侃大山”,禮儀也少一些。

不同形式不同特點的訪晤,會話語言自然千變萬化。然而,它們在結構上,也存在著共性,即訪晤大體上包括“進門語”、“寒暄語”、“晤談語”和“辭別語”四個部分。

進門語

到了訪晤對象的家門口,要先輕輕地敲門,或者短促地按一下門鈴。即使門開著,也應很有禮貌地問一聲:“XX在家嗎?”或者“房間裏有人嗎?”即使是熟人,也不要貿然闖入,以免主人措手不及。

同主人見麵後,要立即打招呼,然後再跟著主人進房。同主人打招呼也分幾種情況:

你如果是首次登門的初訪者,一般可以用這樣的話打招呼:“初次登門,打擾你們,真不好意思!”“啊!一直想來拜訪,今天如願以償了!”關係比較密切的,可以隨便一點說:“啊!原來你就住在這兒!”或者“過了約定的時間了,叫你久等了吧?”

你如果是重訪者,因為關係比較親密,打招呼就不必多禮,一般隻需簡單地說一句“好久沒來看你了”即可,或者說“我們又見麵了,我上次來,是一個月以前吧?”關係密切的,開個玩笑,也不乏幽默感:“我又來了,可別厭煩啊!”、

回訪大多出於禮儀或答謝,打招呼時要考慮這個特點,打招呼要有致謝的口氣。通常你可以這樣說:“上次勞您跑了一趟,我今天登門拜謝來了。”“終於等到了機會,我可以親自登門拜訪你了。”

初訪和回訪大多目的性強,多屬禮儀性訪晤或事務性訪晤。相比之下,重訪雖然也有一定的目的(如聯絡感情、交流信息等),但其隨意性較大。所以初訪、重訪、回訪的進門語,還要從禮儀性、事務性、隨意性方麵去加以考慮。

禮儀性訪晤大多與祝賀、酬謝、唁慰等有關,進門語也要同這些內容聯係起來,比如初訪時,說:“今天給您拜年來啦!”“借你走馬上任的東風,給老朋友賀喜了!”回訪時可以說“上次家父過世,勞您大老遠地趕來,忙忙碌碌,很是辛苦,叫我一直於心不安。”

如果你去作事務性訪晤,進門就要從本次訪晤目的上去考慮。如“真是不好意思,求您幫忙來了!”或者“小趙,你要我辦的事,總算有眉目了。”但初訪一般不宜如此“開門見山”,進門語應多注重禮節,“己求人”的話語不必過於謙恭,別人求自己的時候,說話亦不可傲慢無禮。

隨意性訪晤一般無拘無束,因雙方關係比較密切,所以進門語可有可無,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主人應對語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作為主人,對來做客的訪晤者的進門語,一定要熱情,表示真誠的歡迎。譬如,你可以說下麵這一類話:“哎呀,上次已經打擾了,還讓您再跑一趟,叫我怎麼感謝您。”“我也一直想在家裏同您聊聊,快請進!“”“我也懶,好久沒上你那兒去了。”作為主人,一定要熱情大方,使客人無拘無束,賓主盡歡。

秘籍:禮多人不怪。

寒暄是友誼的橋梁

寒暄使雙方見麵時敘談家常的應酬語言,隨時應酬,但卻不是虛情假意的客套,也不是脅肩諂媚的阿諛;寒暄是交談的潤滑劑,它能在交談者之間搭起一座友誼的橋梁,因為寒暄能產生認同心理,滿足人們的親和要求。

寒暄的形式

問候式

兩人見麵可點頭微笑,或說:“你好”,或關心地詢問近況:“你的鋼琴練得怎麼樣了?”然後交談起來。

誇讚式

人都需要肯定與承認,誠心的讚美是一種活躍的寒喧方式。例如:“小何,你這件裙子真漂亮!”“啊,謝謝你!”短短的話語,雙方都很舒服,可以順利地交談起來。

描述式

兩個人見麵後,一方以友好的話語描述對方正在進行的事情。如:“剛下課?”“回來了?”“上街呀?”

言他式

兩人見麵後,談論對方不厭惡的事。如:“今天天氣太熱了!”“車子太擠了!”

如何積極有效地進行寒喧呢?

寒暄盡管比較單調,平淡且重複,卻不可忽視。路上相見,明明是熟悉的,卻視而不見地擦肩而過,既無體態語(如微笑點頭之類),又無言語表示,隻能給人以傲慢、無禮的印象,觸發敵對情緒。寒喧一般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積極的姿態

在與別人相遇的瞬間,要迅速培養自己的愉快情緒,爭取主動,使對方從你的言行反應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使其受人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

集中注意力

任何漫不經心的言語隻能使對方感到被輕視。

善於選擇語題

與生人見麵後的4分鍾內,隻宜作一般性寒喧,如問候、互通姓名、談論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並且要注意尋找共同語言,以求得心理上的接近趨同。這樣,寒暄就是一個有推進作用的橋梁,談話才能自然深入下去。使雙方縮短心理差距,在感情上靠攏了,從而為雙方進一步的晤談建立了良好的基礎。應絕對避免提出易於引起爭論的話題。

至於與老朋友、老同學、老鄉或熟人相見寒暄,也有個選擇話題的問題。所選擇的話題應該使雙方都感興趣的事物。內容常常是天氣冷暖、身體健恙、學習好壞、最近活動、朋友親屬等。話題須出於自然。

講究方式

與生人初次見麵的寒暄,一般需有兩三個問答往複的過程。熟人之間的寒暄,如常見麵,往往隻需一句話,一個招呼,甚至隻需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如久不見麵,則宜有兩三個問答往複的過程。

創造和諧的氣氛

寒暄時,雙方語言要誠懇,而不可虛情假意;要坦誠,而不可吞吞吐吐;要自然,而不可賣弄做作。特別是,要由衷地關注對方苦樂、急人所急、愛人所愛,並以相應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秘籍:寒暄可以用來與人們建立起人際接觸,為進一步攀談架設橋梁,溝通感情。

結束談話時的禮貌要求

在交談中,人們普遍重視開頭,萬事開頭難,麵對結束談話,人們往往不以為然。話說完了,說聲“再見”不就結束了嗎?

其實,結束談話並非如此簡單。比如,一方沒說完話,對方就不願聽了,怎麼結束?兩人在交談中爭得麵紅耳赤,又各不相讓,如何結束?兩人談興正濃,而客觀條件又不容許再談下去,又應該怎樣結束?

一次好的交談,欲達到“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也要有一個很好的結尾,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那麼,怎樣結束談話,才能給人留下難忘、美好的印象呢?以下介紹幾種結束談話的技巧:

切忌在雙方熱切討論某一問題時,突然將對話結束,這是一種失禮的表現。如果一時出現僵持的局麵,應設法把話題改變,一旦氣氛緩和就應趕緊收場。

不要勉強把話拖長。當發現談話的內容已漸枯竭時,就應馬上道別。否則,會給對方留下言語無味的印象。

要小心留意對方的暗示。如果對方對談話失去興趣時,可能會利用“身體語言”作出希望結束談話的暗示。比如,有意地看看手表,或頻繁地改變坐姿,或遊目四顧、心神不安。遇到這些情況,最好知趣地結束談話。

要把時間掌握得恰到好處。在準備結束談話之前,先預定一段短時間,以便從容地停止。突然把談話結束,匆匆忙忙地離開,會給人以粗魯無禮的印象。

笑容是結束談話的最佳句號。因為最後的印象,往往也是最深的印象,可以長期留在雙方的腦海之中。

在有些交談結束時,說一些名人格言、富有哲理的話,或是美好祝願的話,往往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秘籍:好的結尾同好的開頭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