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雜亂無章
有人講話材料過於龐雜,講起來又雜亂無章,象開無軌電車,開到哪裏,算到哪裏,叫人摸不著頭緒。還有的不合邏輯,妄加論斷;或者不顧事實,主觀臆斷。上得台來,不問青紅皂白,哇啦哇啦一通,這也是某些官僚主義者的病症。所以在平時就要注意培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隻有注意平時的積累,才能在演講時做到條理性與邏輯性並重。
忌冷漠乏味
有的人講話時毫無表情,呆若木雞,甚至肌肉繃緊,臉色鐵青。缺乏說話情趣,語調淡,沒有抑揚頓挫,真情實感,講話乏味,叫人怎不瞌睡!一個麵目表情乏味人的講話,是不可能吸引人的,而生動的表情才能引起聽眾的興趣。
忌艱澀冗長
有人講話用的是書麵語言,使人感到艱澀難懂。毛澤東曾批評這種現象說過,“一個演說,顛來倒去,總是那幾個名詞,一套‘學生腔’,沒有一點生動活潑的語言,這豈不是語言無味,麵目可憎,像個癟三麼?”因此,要盡量避免使用書麵用語,更不要“文夾白”,要用口語,善於用簡單明了、聽眾易懂的語言講話,堅決拋棄晦澀難懂的術語和外來的字眼。文章貴短,演講也應該長話短說。簡潔的話語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千萬要記住:千言無用,不如一語中的。
忌失言失態
有的人演講老帶“口頭禪”,諸如“啊啁”、“是吧”,“怎麼樣”等等。講話要講效用,“口頭禪”成堆,“啊啁”連篇,讓人聽了也為他感到難受,隻能起消極作用。有的人講話不了解聽眾的職務、水平,不注意會議的環境和背景,甚至不顧及本人的身份和在會議上的地位,這就難免在內容、措辭、語氣、口吻等方麵不妥善,不貼切、不禮貌、不恰當,更要加以注意。“口頭禪的問題,不僅是演講中,就是日常說話時也要注意。
忌故弄玄虛
托爾斯泰說:“真正的藝術永遠是十分樸素的、明白如畫的、幾乎可以用手觸摸到似的。”演講語言要力求通俗化,口語化,如不考慮聽者的接受能力,用那種文縐縐、酸溜溜的語言就既不親切,又艱澀難懂,往往事與願違;弄得不好,還會鬧成笑語。有一則笑語諷喻那種專會咬文嚼字。不注意口語化的人。
有個故事說,一天晚上,某書生被蠍子咬了,他搖頭晃腦地喊道:“賢妻,迅燃銀燈,爾夫為毒蟲所襲!”連說幾遍,他妻子怎麼也聽不明白,疼痛難忍的書生氣急之下隻得叫道:“老婆子,快點燈,蠍子咬著我啦!”真是故弄玄虛,自討苦吃。現在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語言習慣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古代的不少詞彙已逐步淘汰,棄之不用。如形容人的麵貌“麵如冠玉”、“櫻唇一點”等,如今不會有人再用了。用文言文對白的時代早已過去。有的人在演說中使用文言,賣弄學問,故顯高雅,這種以艱澀之詞惑眾的人,沒有市場。因為用晦澀難懂的話,必須讓人費心揣度,勢必影響聽的效果。而且聽眾文化素養有很大差別,應該“就低不就高”。
所以對廣大聽眾講話,更應該明白曉暢,通俗易懂。那種用“請恕冒昧”之類的話就未免是故作“高雅”,聽眾未必喜歡。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用鉛筆畫些花樣,用色彩塗些炫耀的焰火,或是用古怪的文字寫些光彩的句子,這些空頭作家,就是世界上最技巧的人,然而藝術上最大的困難和最高的境地,卻是要自然地、相互地描繪和寫作。”這句話對演講的語言使用也完全是適用的。所以千萬要記住:書麵語是“讀”的語言,口語才是“說”的語言。
忌方言俚語
演講按照內容的需要,針對不同的對,應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但要注意,由於我國麵積廣大,方言眾多,欲使演講通俗易懂,明白曉暢,交流順當,還有個改變家鄉音、推廣普通話的問題,否則就會出現語言障礙。因為一個國家語言標準化、規範化的程度,往往反映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這是切中要害之辭。
例如,有一個故事,說的是方言惹起一場風波,誤人不淺,讓人啼笑皆非。有個采購員來到有“火爐”之稱的武漢,準備買個使用方便的小水壺。他看到一家百貨店櫃台內擺滿了小水壺,麵露喜色,高聲叫道:“哇,這裏這麼多漂亮的‘小媳婦’。算我走運。服務員,‘小媳婦’多少錢一個?我要買一個‘小媳婦’。”售貨員正巧是兩位20歲上下的妙齡少女,一聽此人要買“小媳婦”,氣得罵了聲“流氓”。這個人誤聽為“六毛”。心想,這裏的小水壺不但漂亮,而且便宜,何不采購回去推銷,便說:“六毛就六毛,你們商場的‘小媳婦’我全都要啦。”他的話音剛落,兩個姑娘的罵聲同時而起。這個采購員還沒弄清怎麼回事,還勸解說:“吵啥子嘛,買賣不成仁義在”。他就是用方言把“小水壺”說成“小媳婦”的緣故,惹得售貨員不高興。所以,在演講中決不能使用方言俚語,免得出現各種想不到的“笑語和誤解”。試想一下,如果這位采購員的語言出現在演講中,恐怕就不僅僅是笑話的問題了。
秘籍:演講的好不好,完全在演講人怎樣講話,並不在所講的是什麼。
談話態度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與人交往,也就離不開交談,而交談時總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這時,你是不顧場合、不講方法使人難堪,以顯示自己,還是虛心待人,這是在談話中很應該注意的。
某日在一輛公共汽車上,前排座有兩位乘客在談話:
“昨天看的一部《孤兒的春天》實在很好。”一個乘客說。
“有什麼好?”另一位乘客用倔強的音調質問他。
於是對話也就結束了。現實生活中常見許多夫妻不睦,兄弟失和,同事交惡,都是由於一方喜歡以質問方式的態度來與對方談話所致。
像公共汽車上的那兩位乘客,如果第二個乘客改變了他的態度,當第一個提出他對《孤兒的春天》的意見而他認為不同意時,他可以坦白說出他對該部電影的見解,而不要用質問的方式窘迫對方,這樣談話則可以愉快的談下去。
大概談話時習慣質問對方的人,多半胸襟狹窄,好吹毛求疵,與人為難,或性情乖僻,或自大好勝,所以即使在談話小節上,也把他的品格表現出來。其實除了在不得已的場合中如在法庭上的辯論等之外,質問是大可不必的。如果你覺得意見不對,你不妨立刻把你的意見說出,何必一定要先來個質問,使對方難堪呢?
同樣地,也有些人愛用質問的語氣來糾正別人錯誤的序幕:“昨天我想是今年以來最酷熱的一天了。”
“你怎會知道?”
對方雖然說錯了,但你何必要先給他一個難堪的質問呢?先質問,後解釋,猶如先向對方打了一拳,然後再向他解釋一樣。這不需要的一拳,足以破壞雙方的情感。被質問的人往往會被弄得不知所措,自尊心受了傷害,如果他也是個脾氣不好的人,必致惱羞成怒,而激起了劇烈的爭辯。
虛心、誠實、坦白和尊敬別人,是談話藝術的必須條件。把對方為難一下子,借以逞一時之快,於人於己皆無好處。每個人都不願別人損害你的尊嚴,那麼你也不可損傷別人的自尊心。如果有不妥之處,你可以詢問原因,可以向他們解釋,但方法、態度要真誠大方。質問是不適宜的,如果你想獲使對方心悅誠服,越是在意見分歧的時候,越不可用質問的方式。當對方被你的質問所窘迫時,在形勢上他失敗了,但他必定抱恨在心。
你要提防著,倘若你愛用質問的態度向人進攻,而反被對方以更多的理由把你壓倒時,你將會大大地失麵子。
以溫厚待人就是為自己留有餘地。不侵害別人,就是護衛自己,你輕易的進攻別人,如果遭致失敗,必定慘敗。
秘籍:把對方為難一下,借以逞一時口舌之快,與人與己皆無好處。
社交語言的禁忌
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應注意有些情形下語言的禁忌。
常言道:當著銼人,不說矮話。朋友中間有一個“禿頂”,就不能對著人家說什麼“禿頭”或“光頭”的;如果家裏來了個客人,體型又矮又胖,就不能說“矮子”、“胖子”,否則會挫傷人家的自尊心。言談中,淫詞穢語、不健康的口頭禪更應禁忌。見到青年女子,一般不應問對方年齡、婚否。徑直詢問別人的履曆、工資收入、家庭財產等私生活方麵的問題,易使人反感。切莫對心情惆悵的人說得意話、得意事。若對方曾犯過錯誤或有某種缺陷,言談時要避免刺激性的話語。對別人不願回答的問題不要追問,不要刨根問底,如果一旦觸及,應立即表示歉意,巧妙地轉移話題。
探望病人,是每個人都要碰到的事,這完全是出於對病人的關懷,這時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諱,否則會好心人辦壞事。有個女青年去探望久病的姨媽,她關切地詢問:“您飯量可好?”不想這一句問候話,卻使病人的臉上立即堆滿愁容,她憂心忡忡地說:“唉,不要談它了!”接著就沒詞了,結果造成了很尷尬的局麵。原來,病人病情嚴重,最苦惱的就是吃不下飯。探視病人時,當看到病人麵容憔悴時,切不可吃驚地問:“你的臉色怎麼這麼難看?”之類的話,否則,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負擔外,沒有其他任何用處。
平時同人交談,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在喜慶場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詞語。
為使交談順暢、融洽,還要注意對方的禁忌,否則就會給社交增添周折。
某大公司一位男士熱心為另一同事結婚謀劃贈送禮品,他笑嘻嘻地向本單位一位40多歲的女同誌請求,要她“合夥”,沒想到這位女同誌竟傷心地哭了起來。這位男士一時不知所措,愣住了。原來,她至今未結婚,而且她在戀愛上受過很大的刺激,別人的喜慶容易勾起她辛酸的往事。而那個經辦人未注意避諱,觸動了她傷感的神經,使得大家都很尷尬。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我們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人的交往已經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然而,不同地域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禁忌,是我們在交往中特別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