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艾灸治療4
第三十五節 子宮脫垂(陰挺)
(一)概述
眾所周知,子宮是每個人出生前居住的地方,而它也應該是在女性的盆腔內舒適地待著。當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子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到陰道口外,這就是所謂的子宮脫垂。中醫上該病屬於“陰挺”範疇。
本病主要是由產傷、生育過多過密、房事太過、體質虛弱、產後過早參加重體力勞動、雌性激素缺乏等引發。在勞累過度、劇烈咳嗽、使勁排便等情況下會引起發作。病情輕的隻是在腹壓增加時脫出,臥床休息後可以自動回縮;病情較重者脫出物會越來越大,而且必須要用手托住複位;病情嚴重者脫出物會出現充血、水腫、肥大,甚至不能回複原來位置,而長期暴露在外感染的可能性也會增大,且會造成行動不便。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百會: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2)足三裏: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3)三陰交: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4)神闕:使用艾條灸,溫和灸15分鍾。
(5)腹部應用灸盒灸,穴位分為2組:①三角灸、肓俞、氣海;②子宮、關元、曲骨。
即分為上下2組輪流施灸,一則防止燙傷,二則保持穴位的敏感性。
(三)注意事項
(1)俗話所說的“坐月子”是非常必要的,婦女在生產後應該避免過早從事體力活動,避免長期的蹲位和站位,保證好休息。
(2)如果有慢性咳嗽或便秘等疾病的患者應該及時對症治療。
(3)大、小便時應避免大力使勁,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四)小知識
在治療期間患者可以配合做提肛鍛煉,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康複方法,每天可早中晚各1次,每次10分鍾左右。
第三十六節 胎位不正
(一)概述
胎位通俗地來說就是胎兒在子宮內的位置。胎兒出生前在子宮裏的姿勢非常重要,它關係到孕婦是順產還是難產。胎位不正一般指妊娠30周後,胎兒在子宮體內的位置不正,較長見於腹壁鬆弛的孕婦和經產婦。胎位不正以臀位多見,而橫位危害母嬰最劇。由於胎位異常將給分娩帶來不同程度的困難和危險,故早期糾正胎位,對難產的預防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治療
取穴如下。
雙側至陰穴:成品艾炷灸5~7壯,也可艾條溫和灸,每穴15~20分鍾。
(三)注意事項
做好產前檢查,預先診斷出胎位不正,及時治療,如果轉不了也不必緊張,提前住院待產,由醫生選擇分娩方式。
(四)小知識
患婦不宜久坐久臥,可以每日進行散步等輕柔的活動。要保持心情舒暢,情緒不佳不利於轉位。
膝胸臥位操糾正:在醫生指導下做膝胸臥位操糾正。孕婦排空膀胱,鬆解腰帶,在硬板床上,俯撐,膝著床,臀部高舉,大腿和床垂直,胸部要盡量接近床麵。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10~15分鍾,連續做1周。
第三十七節 瞼腺炎(麥粒腫)
(一)概述
早上起來,一照鏡子發現眼睛長了個紅色的疙瘩,顯得眼睛一大一小,特別是女生,非常影響美觀,這就是麥粒腫,俗稱針眼,是指瞼板腺或睫毛毛囊周圍的皮脂腺受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症。以局部紅腫、疼痛、出現硬結及黃色膿點為主要臨床表現。治療麥粒腫可以用抗生素眼藥水,如氯黴素或利福平或氧氟沙星來點眼,亦可以根據症狀用中藥調理,這裏我們就介紹一下如何使用艾灸方法治療。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合穀:使用艾條灸,每穴溫和灸10~15分鍾。
(2)太陽:使用艾條灸,每穴溫和灸10~15分鍾。
(3)耳尖:使用艾條灸,每穴溫和灸10~15分鍾。
(4)耳垂眼區:使用艾條灸,每穴溫和灸10~15分鍾。
(三)注意事項
(1)本病局部切忌擠壓,以免炎症擴散,甚至造成海綿竇栓塞,危及生命。
(2)平時要注意保持眼部清潔。不要用手去碰眼睛。
(四)小知識
《不生病的智慧》書裏麵介紹了一個治療麥粒腫非常簡單可行的方法:在中指上係上棉線繩,把棉線繩撚緊,刺激中指的根部,很快麥粒腫就會消退。後來隻要看到長麥粒腫的人我都教他們用這個方法,有幾十例了,都是很快就治好。還有一次,一個朋友得了麥粒腫,半邊臉都腫了起來,又是吃藥,又是輸液,都沒有明顯好轉,痛得夠嗆,我看到後就讓她在雙手的中指根上都係上繩子,撚緊,放鬆,再撚緊,反複刺激,結果當天他就不痛了,第2天眼瞼就都消腫了,第3天麥粒腫也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