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療期間,應結合適當的體育鍛煉,有助於身體陽氣的恢複。
(3)平時應避免食用生冷、寒性食品。
(四)小知識
古人雲“家有三年艾,醫生不用來”,說的就是使用艾灸進行家庭自我調治。灸法四季皆可,尤以冬季為宜。《孟子》中曾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孔子也說過“無病自灸”的話,可見艾灸這種保健方法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存在了。灸法在宋代皇宮中得到寵遇,宋太祖曾親自為太宗皇帝施灸並取艾自灸。《宋史》:“太宗嚐病亟,帝往觀之,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灸。”此事後人傳為佳話。
第四十一節 皮膚感染(瘡瘍)
(一)概述
瘡瘍是外科臨床常見的多發病,所有的腫瘍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痰、流注、瘰鬁等。
創傷出現感染以後,就容易形成瘡瘍。一般“傷”在皮膚,出現感染後,傷口比較淺,感染也就比較薄,故稱為“瘍”。“創”在肌肉深處,感染以後膿血淤積較深,同時伴有紅腫熱痛,故稱為“瘡”。瘡瘍一般都由外傷所致。
體質差、氣血不足的人身上長瘡瘍以後,往往容易纏綿不愈。出現低熱不退、四肢厥逆、瘡瘍塌陷晦暗、膿汁清淡稀冷、神誌委靡、昏昏欲睡的症狀,這種情況,需要鼓舞陽氣、補益氣血。在應用中藥治療的同時,配合艾灸來治療就非常的適合,能夠溫經散寒、鼓舞陽氣。
(二)治療
1.取穴 瘡瘍的局部。
2.具體操作
(1)懸起回旋灸15~30分鍾。
(2)隔蒜灸:①如瘡瘍較小,可將獨頭蒜切成3~5毫米厚的薄片,中間用針穿數孔後,把蒜片放在瘡瘍腫頭處,再放上艾炷施灸,患者感到灼痛時更換艾炷,蒜片燒壞時更換蒜片,灸3~7壯;②如瘡瘍較大,則將大蒜搗成泥,敷在患處,其上放置艾炷施灸,患者感到灼痛時更換艾炷,蒜敗時更換蒜泥,灸3~7壯。
(3)隔附子餅灸:若瘡瘍久潰不能愈合,則用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粉,黃酒調成厚5毫米,直徑比瘡瘍麵稍大的藥餅,中間穿數孔,上麵放艾炷施灸,若瘡瘍麵積較大,可同時放置幾個艾炷,出現灼痛時更換艾炷,灸5~7壯)。
(三)注意事項
(1)瘡瘍的艾灸治療適合於身體虛弱的患者,如果瘡瘍出現紅腫熱痛、流黃色膿液、氣味腥臭,就不適宜艾灸。
(2)暫時避免辛辣油膩的食物及海鮮。
(3)調節好情緒,對本病的治療有一定的幫助。
第四十二節 肥胖症
(一)概述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肥胖增多趨勢已非常明顯。通俗地說,肥胖就是體內脂肪積聚過多。肥胖症是由於能量攝入長期超過人體的消耗,是體內脂肪過度積聚、體重超過一定範圍的一種營養障礙性疾病。標準體重(kg)=[身高(cm)-100]×0.9,如果患者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即可診斷為肥胖症,或體重指數[BMI=體重(kg)/(身高)2 (m2)]大於24為超重,大於26者稱為肥胖症。
(二)治療
取穴如下。
(1)關元:艾條溫和灸15分鍾,或溫針灸,或溫灸盒施灸30分鍾。
(2)上巨虛:溫針灸,留針30分鍾。
(3)天樞:溫針灸,留針30分鍾。
(4)豐隆:溫針灸,留針30分鍾。
(5)三陰交:溫針灸,留針30分鍾;或艾條溫和灸10分鍾。
(6)陰陵泉:溫針灸,留針30分鍾;或艾條溫和灸10分鍾。
(7)氣海:艾條溫和灸15分鍾,或溫灸盒施灸30分鍾。
(8)足三裏:溫針灸,留針30分鍾;或艾條溫和灸10分鍾。
(9)脾俞:艾條溫和灸15分鍾,或溫灸盒施灸30分鍾。
(10)三焦俞:艾條溫和灸15分鍾,或溫灸盒施灸30分鍾。
(三)注意事項
(1)肥胖症患者要糾正不良的飲食習慣,盡可能不吃或少吃甜食、高脂高熱量食物,多吃蔬菜,不大量飲酒。
(2)積極從事體力勞動或參加體育活動,以消耗攝入多餘的熱量。
(3)綜合療法收效更佳(如可配合按摩療法、耳穴貼壓法等)。
(四)小知識
現代醫學揭示肥胖與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的發生有密切關係,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需要積極治療,控製體重。至於由其他疾病,如內分泌病、濫用激素綜合征等繼發引起的肥胖,則應積極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