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方法三
(1)部位:脊柱兩側、肚臍周圍(圖4-9,圖4-10)。
(2)操作:首先選擇脊柱上和脊柱兩側膀胱經第1側線共3條線,常規消毒後用梅花針從上到下,先內後外進行叩刺,每條線叩2~3遍,重點叩刺第5到第8胸椎部位,可叩5遍。再選擇腹部肚臍周圍,用梅花針采取輕度刺激手法,以肚臍為中心先內後外在5厘米圓形範圍內叩刺,叩2~3遍。每日可治療1~2次,5次為1個療程。患兒積滯消除即可停止。
小兒消化係統功能還未發育成熟,易出現乳食積滯,家長需要掌握合理喂養知識。乳食喂養要有規律,定時定量,不要吃過多難消化的食物,如餅幹、油炸食品等零食,不要偏食,多喂食新鮮蔬菜。要提倡科學喂養,母乳為嬰兒的天然食品,大量研究表明,母乳喂養為嬰兒最佳的喂養方式,爭取嬰兒出生後4~6個月用母乳喂養。隨著小兒的成長,需逐漸添加輔食,添加輔食不宜過快,應從少量漸增加,從稀到稠,從細到粗,種類由少到多。
三、小兒流涎
(一)概述
是指因多種原因導致小兒唾液過多或者不能下咽而引起口水不斷外流的疾病。流涎症又稱為“流口水”。3~6個月的小兒吞咽功能還未完全健全起來,出現流涎屬於正常現象,不是病態。中醫學中“滯頤”即是指小兒流涎,多見於3歲以內小兒,中醫認為其原因或實或虛,多是由於脾胃積熱,口涎增多或者由於脾胃虛寒,口涎難以收攝。
(二)症狀
主要表現為涎液增多,從口角流出,留於麵頰、頸部、胸前等處。小兒如患口咽黏膜炎症、麵神經麻痹、延髓麻痹、腦炎後遺症等其他疾病也會有流涎增多的表現。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脊柱兩側、口唇周圍(圖4-11,圖4-12)。
(2)操作:首先選擇背部脊柱兩側華佗夾脊穴、膀胱經循行路線共6條線,常規消毒後,采取輕刺激進行叩刺,先內後外,從上到下,逐條叩刺,每條線叩刺1~2遍,其次再選擇口唇周圍區局部用輕刺激強度進行叩刺,先內後外叩1~2遍,注意不要叩破皮膚。每日1次。10~15次1個療程,病好即可停止。
2.方法二
(1)部位:脊柱兩側,重點刺激頸椎兩側和異常部位,頸前部。
(2)操作:常規消毒後,首先叩刺背部脊柱兩側華佗夾脊穴、膀胱經循行路線共6條線,采取輕刺激進行叩刺,先內後外,每條線叩刺1~2遍,再選擇頸椎兩側和異常部位叩刺加強刺激,每個部位叩刺15~30下,其次再選擇頸部前方氣管兩側局部進行叩刺。每日可叩刺1次,10~15次1個療程,病好即可停止。
3.方法三
(1)部位:足三裏穴、合穀穴、地倉穴(圖4-13,圖2-14)。
(2)操作:采取輕刺激,用梅花針選擇足三裏穴、合穀穴、地倉穴分別叩刺。每穴叩刺15~30下,隔日或每日1次,10日1個療程。
應積極治療造成流涎症的原發疾病,注意保持小兒的口腔清潔,注意小兒口腔周圍皮膚的護理,家長應當及時幫助小兒擦去涎液,保持皮膚幹燥、清潔,以防止細菌的孳生。並且在小兒稍大時,培養其良好的衛生習慣。應讓小兒進食柔軟、容易消化食物,另外小兒缺乏維生素也可以導致流涎增多,因此應當注意營養均衡,補充各種維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