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皮膚科疾病(1 / 3)

第6章皮膚科疾病

一、帶狀皰疹

(一)概述

帶狀皰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皰疹性皮膚病,本病發生時,皮膚上出現成群水皰,沿神經走向排列成帶狀,痛如火燎。本病多發生於春秋之季,多數人可在2~4周內自愈,也有一部分人愈後遺留神經痛。中醫認為其與情誌、飲食、起居失調等因素有關。屬於中醫的“纏腰火丹”“蛇串瘡”“火帶瘡”“蛇丹”等範疇。

(二)症狀

發病前部分人可有諸如:發熱、疲乏、食欲減退、皮膚灼熱感或疼痛等不適症狀。發病初期患部出現成群簇集的丘皰疹,排列成帶,可迅速發展成為黃豆或綠豆大小的小水皰,水皰內含清澈透明的液體。發於腰腹部、頸項部,頭麵、四肢也可發生,一般發於單側,皮損部神經痛為本病的主要症狀之一,表現為灼熱刺痛、難以忍受,其疼痛程度因人而異。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皰疹聚集處或疼痛明顯處。

(2)操作:皮膚嚴格消毒後,以梅花針采取中等刺激垂直叩刺,至刺破皰疹,皰內液體流出為度,叩刺後可加拔火罐,每次5分鍾,取罐後用消毒棉球將滲出液體擦拭幹淨,再以2%甲紫塗擦,預防感染。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皰疹周圍皮膚。

(2)操作:常規消毒後選擇皰疹周圍皮膚,用梅花針做環狀密集叩刺,采取中等刺激,以皮膚泛紅或微滲血為度。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根據帶狀皰疹所在部位選擇背部華佗夾脊穴及陽性反應處(陽性反應處:皮下可觸及條索樣或結節樣物體)。病變在頭麵部、上肢者取頸部後側和胸椎1~5兩側夾脊穴及陽性反應物,病變在胸脅部取胸椎3~12兩側夾脊穴及陽性反應物,病變在腰腹部、下肢部取腰椎兩側夾脊穴及陽性反應物(圖6-1)。

(2)操作:常規消毒後,以梅花針於相應部位做均勻叩刺,先輕後重,至皮膚泛紅或微微出血為度。隔日治療1次,5次為1個療程。

發病期間注意調暢心情,減小精神壓力,避免情緒緊張。平時保持皮膚清潔,預防感染。飲食宜清淡,忌食海鮮魚蝦、牛羊肉及辛辣食物。

二、濕疹

(一)概述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因素引起的皮膚炎症反應,臨床上以皮損多形、滲出明顯、病程較長、複發傾向為特征。濕疹屬中醫學“癬瘡”範疇,男女性別及季節無明顯差異,全身各部位均可發病。發病與患者體質有關,受遺傳因素支配,又受健康情況及環境條件的影響,如消化係統疾病、內分泌失調、新陳代謝障礙、精神緊張、失眠疲勞等。變應原可以是攝入的食物,吸入的物質,病灶感染,外界因素如寒冷、濕熱、油漆、毛織品、麥芒等刺激。

(二)症狀

濕疹的臨床表現有多種多樣,皮疹可呈多形性損害,如丘疹、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 、鱗屑、肥厚、苔蘚樣變、皮膚色素沉著等,皮損可為單一性,亦可為多種皮損同時存在,臨床上以後者為多見。根據濕疹症狀和發病緩急可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期。急性濕疹起病較快,損害成多形性,初起為密集的點狀紅斑及粟粒大小丘疹和斑丘疹,很快變成小水皰,破潰後形成點狀糜爛麵,瘙癢難忍,影響睡眠,並可合並感染,形成膿疤,膿液滲出。亞急性濕疹為急性濕疹遷延而來,見有小丘疹,並有丘疹疤和水皰,輕度糜爛,劇烈瘙癢。急性、亞急性濕疹反複發作不愈,則變為慢性濕疹,也可能發病時就為慢性濕疹,表現為皮膚粗糙、增厚,觸之較硬,苔蘚樣變,色素沉著,有抓痕,間有糜爛、滲出、血痂、鱗屑,瘙癢呈陣發性,遇熱或入睡時瘙癢加劇。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病變局部。

(2)操作:皮膚嚴格消毒,用重刺激手法反複叩刺病變局部至輕微出血,然後用幹棉球拭去血液即可,亦可叩刺後加拔火罐。

2.方法二

(1)部位:夾脊或背部足太陽經第一側線、皮損局部(圖6-2)。

(2)操作:皮膚常規消毒,脊柱兩旁用輕叩法,以皮膚紅暈為度;皮損局部用重叩法,以微出血為度。

3.方法三

(1)部位:幹燥肥厚的皮損處。

(2)操作:皮膚嚴格消毒,用梅花針輕輕叩刺至皮膚潮紅或微出血,然後拔火罐,留罐5~10分鍾,起罐後注意皮膚消毒,以防感染。每周叩刺1~2次,此法適用於慢性濕疹中的皮膚幹燥肥厚型。

忌食魚蝦、濃茶、咖啡、酒類等發物。平時應注意增強體質。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發作的患處,忌用熱水燙洗或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滌,避免搔抓及不適當的外用藥。避免外界刺激,不穿尼龍、化纖內衣襪子等。注意避免精神緊張、過度勞累。

三、神經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