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神經性皮炎又名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局部劇烈瘙癢,皮膚肥厚,皮溝加深而成苔蘚樣改變為特征的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中醫稱此病為 “攝領瘡”。西醫學認為,本病可能與精神神經因素有關,如情緒波動、精神緊張、神經衰弱、焦慮不安等。本病病程緩慢,常數年不愈,發展及擴大到一定程度後就長期不變,也有的在數周之內自行消退而不留任何痕跡,但易反複發作。
(二)症狀
本病開始時患處僅有間歇性瘙癢感,並無明顯的皮膚損害。由於患者經常搔抓或摩擦,皮膚不斷受到刺激,局部開始逐漸出現粟米大小密集的多角形扁平丘疹,顏色淡紅或正常,隨病情發展,皮膚逐漸增厚、幹燥、粗糙,皮膚紋理加深,形成苔蘚樣變,表麵有少許鱗屑、抓痕及血痂。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皮損局部。
(2)操作:皮膚局部消毒後,用梅花針由裏向外以重叩法逐圈叩刺,直至局部發紅,微微出血,再拔上火罐,隔日1次。
2.方法二
(1)部位:主穴取病灶局部。
(2)操作:皮膚嚴格消毒,用梅花針叩刺,分輕、中、重3種。對角化程度嚴重者,給予重度叩刺;輕症者給予中度叩刺;病灶邊緣用輕度叩刺;但均宜達到微有血點滲出為度。叩刺後,將血點用消毒幹棉球擦淨,再以膠布貼緊。每隔3~5日治療1次。
3.方法三
(1)部位:夾脊穴、阿是穴(圖6-3)。
(2)操作:頭麵頸部選用頸部夾脊穴,上肢選用頸至胸夾脊穴,下肢選用腰骶夾脊穴,對泛發型重點用夾脊穴。左手繃緊病灶皮膚,先在病灶局部用梅花針均勻急刺,先輕後重,先內後外,使局部微出血,然後在選定的夾脊穴處用同樣手法操作。
避免局部刺激,不用熱水洗燙,避免搔抓。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精神刺激。忌食辛辣食物,戒酒。減少陽光照射。
四、皮膚瘙癢症
(一)概述
皮膚瘙癢症是指臨床上無原發損害,而以皮膚瘙癢為主的一種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由於不斷搔抓,常有抓痕、血痂、色素沉著、苔蘚樣變等繼發損害,本病與中醫學“癢風”相類似。西醫學認為,皮膚瘙癢病的基本臨床表現僅是皮膚瘙癢,但內外刺激如濕度變化及情緒激動等都能引起。
(二)症狀
本病好發於下肢,病程較長,冬季發病,春天好轉。初起時無皮膚損害,而以劇烈瘙癢為主要症狀,瘙癢常為陣發性,以夜間為甚。飲酒之後、情緒變化、被褥溫暖及摩擦搔抓,以及某些暗示,都可促使瘙癢發作及加重。由於經常搔抓,患處可出現抓痕、血痂,日久皮膚增厚,皮膚紋增粗,發生色素沉著、苔蘚化等繼發損害。由於瘙癢劇烈,影響睡眠,可出現頭暈、精神憂鬱或煩躁及食欲不振等神經衰弱的症狀。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瘙癢局部。
(2)操作:常規消毒患處皮膚及穴區,用梅花針中等強度叩刺,以潮紅為度。隔2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血海、百蟲窩(圖6-4)。
(2)操作:穴位嚴格消毒,用梅花針垂直叩刺雙側血海、百蟲窩,在穴區1厘米內均勻叩刺,有輕微出血後,停止叩刺,擦去滲出血液,以創可貼敷蓋。隔3~5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日。
忌飲酒類、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濃茶和調料。少食魚蝦海味等發物,多吃疏菜、水果。內衣要用柔軟寬鬆的棉織品或絲織品,不宜用毛織品。避免用堿性強的肥皂洗浴,並且忌熱水燙洗。避免過度搔抓,以防抓破繼發感染。
五、蕁麻疹
(一)概述
蕁麻疹是一種臨床較常見的皮膚黏膜過敏性疾病,本病疹為白色或紅色風團,有劇癢,發無定處,突然發生並迅速消退,愈後不留任何痕跡。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春季為發病高峰。分為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中醫學稱蕁麻疹為“風疹”“癮疹”,俗稱“鬼風疙瘩”。
(二)症狀
急性蕁麻疹發病急驟,皮膚突然瘙癢,很快出現大小不等的風團,呈淡紅色或白色,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界清楚,周圍有紅暈,可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風團數小時內水腫減輕,變為紅斑而逐漸消失,但新的風團陸續發生,此起彼伏,一日之內可發作數次。
慢性蕁麻疹風團時多時少,反複發作,常多年不愈。有的可有規律,如晨起或晚間加重,有的無規律性。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蕁麻疹可泛發於全身,可局限於身體某部。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皮損區。
(2)操作:穴位常規消毒,用梅花針反複叩刺,以輕微出血為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