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方法二
(1)部位:曲池、風池、三陰交、風市、血海、相應的皮損局部(圖6-5,圖6-6,圖6-7)。
(2)操作:穴位嚴格消毒,用梅花針重叩至皮膚隱隱出血為度,急性者,每日1次;慢性者,隔日1次。
避免與致敏源接觸。飲食宜忌辛辣、肥甘厚膩之品,飲食應注意清淡而有營養。起居宜忌,應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受外邪。發病後,少數病人會出現喉頭水腫、呼吸困難等危重表現,應及時就醫,以免出現生命危險。
六、斑禿
(一)概述
斑禿又名圓禿、圓形脫發,是一種頭部毛發突然成片脫落而頭皮正常的慢性皮膚病。若整個頭發全部脫落為全禿;全身毛發均脫落者稱為普禿。本病屬於中醫學“油風”範疇,俗稱“鬼舔頭”“鬼剃頭”。西醫學對斑禿的發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認為機體免疫功能的紊亂是其發病的主要原因,神經功能紊亂是斑禿發生的常見病因,過度用腦、緊張等可誘發此病,精神因素,如長期焦慮、憂愁、悲傷或是精神緊張、情緒不安等均可促使本病的發生。
(二)症狀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青年人多見。分為3期:①進行期:頭皮突然出現1個或數個邊界清楚的圓形、橢圓形脫發區。脫發區頭皮平滑光亮,無炎症反應。少數患者脫發繼續增多,可互相融合形成不規則形,甚至成為全禿。②靜止期。此時脫發區不再擴大,邊緣毛發也較平固,不易拔出。③恢複期。此期患者脫發已多先長出細柔軟的黃發或白發,日久漸變粗變黑,長長,成為正常頭發。但部分患者易反複發生脫發,年老者尤其全禿患者往往難恢複,可持續數年不愈。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脫發區。
(2)操作:先用梅花針叩刺脫發區,叩刺皮膚潮紅至微出血為度,10~15分鍾。然後用鮮薑外擦。如局部生長細軟茸毛,2周後把茸毛剃掉以刺激毛囊,促使頭發加快生長。10日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7日。
2.方法二
(1)部位:脫發區局部、風池(圖6-8)。
(2)操作:先用梅花針在頭部均勻敲打,然後在脫發部位及風池穴較重度叩打刺激,叩至皮膚充血或少許滲血為宜,刺激量以患者能忍耐為度,將血跡擦淨,再用生薑片擦。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7日。一般3~5個療程。
3.方法三
(1)部位:脫發局部、百會、風池、頸後部(圖6-9)。
(2)操作:脫發區進行常規消毒後,用梅花針反複輕輕叩擊患部皮膚,以局部有少量淡紅色液體滲出為度,叩擊時間約10分鍾。再用艾條對局部皮膚溫和灸10~15分鍾,使患者感覺脫發處有溫熱感。百會、風池等穴反複叩刺30~40下,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1周,一般治療1~2個療程。
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切忌煩躁、悲觀或動怒。發病後不可驚慌,不要心理負擔過重。忌偏食,飲食多樣化,增加維生素攝入。不要用堿性太強的肥皂洗發,平常理發後盡量少用電吹風和染發。
七、痤瘡
(一)概述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發於顏麵、胸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疤、結節囊腫等損害,常伴有皮脂溢出,青春期過後大多自然痊愈或減輕。中醫文獻稱本病為“肺風粉刺”。病程緩慢,一般在青春期過後傾向於自愈,少數人可持續到50歲。
(二)症狀
多發生於青春期男女,病變發生在皮脂腺豐富部位,如麵部、胸部、背部等。初起為粉刺,黑頭粉刺較常見,表現為毛孔中出現小黑點,用手擠壓可擠出黃白色脂栓。白頭粉刺呈灰白色的小丘疹,無黑頭,不易擠出脂栓。粉刺在發展過程中可演變為炎性丘疹、膿疤、結節、囊腫、瘢痕等。炎性丘疹色紅,中心可有黑頭。皮損深在時可形成結節,高出皮麵呈半球形,可逐漸吸收或化膿破潰後形成瘢痕。
(三)治療方法
1.方法一
(1)部位:大椎、肺俞(雙)、皮損局部(圖6-10)。
(2)操作:常規消毒後,大椎、肺俞用小號三棱針點刺,出血少許。皮損局部梅花針叩刺,使之微微出血,有陽性反應點可多擠出些血液。每3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2.方法二
(1)部位:曲池、合穀、外關、三陰交、迎香、攢竹(圖6-11,圖6-12,圖6-13)。
(2)操作:上述穴區用梅花針輕度叩刺,手法輕柔均勻,以皮膚略有潮紅為宜,囑患者叩刺後半日內不可洗臉。每隔3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少食油膩、辛辣食物及甜食,多吃蔬菜和水果。禁止用手擠壓和刺激患處,以免引起繼發感染或加重瘢痕的形成。多用溫水洗麵部,並注意不要用力摩擦,少用洗滌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