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期間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討論稿)》,聽取與會同誌的意見。1月17日,又由楊尚昆主持討論了習仲勳起草的《中央精簡小組關於各級國家機關、黨派、人民團體精簡的建議》。會後,中央批轉了這個文件。
七千人大會期間,楊尚昆白天參加會議,晚上要聽各組討論情況的彙報,還要處理日常事務,每天搞到深夜,連續20多天,實在支持不住,最後終於病倒了。大會結束後,經中央批準,楊尚昆離京去外地休息了幾天。2月19日,楊尚昆又匆匆趕回北京,準備參加21日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西樓會議),他身體仍然疲乏,勉強支持著。
西樓會議和中央精簡小組正式成立
1962年2月21日,劉少奇在中南海西樓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西樓會議)。劉少奇指出,中央工作會議時對困難情況透底不夠,有問題不願揭,怕說漆黑一團!還它個本來麵目,怕什麼?說漆黑一團,可以讓人悲觀,也可以激發人們向困難作鬥爭的勇氣。他指出,現在處於經濟恢複時期,但與1949年後三年恢複的情況不一樣,是個不正常的時期,帶有非常時期的性質。恢複經濟不能用平常的辦法,要用非常的辦法,把調整經濟的措施貫徹下去。陳雲在會上講話強調,減少城市人口,是克服困難的一項根本措施,無論從臨時辦法看,還是從長久考慮,都必須如此。陳雲認為按照劉少奇的說法,當時是非常時期,既然是非常時期,就要有應付非常時期的辦法。
減少城市人口,既然是看準了的克服困難的根本措施,當然就必須堅持集中統一,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西樓會議期間,2月22日,中央書記處正式決定成立中央精簡小組。小組由楊尚昆、習仲勳、謝富治、張啟龍、馬文瑞、章夷白、高雲屏、童小鵬八人組成,楊尚昆為組長。中央精簡小組在中央書記處的直接領導下,負責處理有關全國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工作中的日常事務,隨時向中央反映這方麵的情況和問題,研究和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原由安子文任組長的中央精簡五人小組即行撤銷。
2月27日,中央精簡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建立日常工作機構,設立辦公室,日常工作由馬文瑞負責;同時決定組織6個小組,分別去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各大區深入了解情況,調查研究。與此同時,楊尚昆又要中央辦公廳派出兩個組,在南、北方各選一個工業比較發達的中等城市,考察“八字方針”貫徹落實情況並著重了解精減職工、減少城市人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幾天以後,由群眾工作組組長王愈明和工業組組長賈步彬各帶一個組分別到了無錫和石家莊。
當時,各地、各部門總的來說對精減職工、減少城市人口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決心不大,行動緩慢,存有幻想。針對這種情況,周總理對中央精簡小組的工作抓得很緊,而且越來越緊,越來越具體。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反複闡明精簡工作的重大意義和精簡工作中的各項政策。
當時,在一部分幹部中,確實存在一些模糊認識,主要是認為“形勢在逐步好轉,多用點人沒什麼”、“減人減過頭了,生產受到損失,工作也削弱了”、“把成千成萬職工送回農村是不是共產黨依靠工人階級的政策變了?”等等。楊尚昆說:“我在幹部中反複解釋,特別是針對黨要依靠工人階級問題。我說這個問題必須從思想上搞清楚,依靠工人階級不等於職工隊伍越大越好。工人階級這支隊伍的大小,決定於經濟發展水平。按照當前我們國家的情況,隊伍大了,人員多了,首先就要多吃商品糧,農民負擔不了,工農聯盟就有破裂的危險。很多人吃不飽,害浮腫病,就會影響城鄉關係。工業內部關係不協調,也會給市場、財政和人民生活帶來困難,這些對工人階級都是不利的。因此中央決定減人,正是為了工人階級的整體利益,正是更好地依靠工人階級。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黨的性質決定了黨必須依靠本階級,永遠不會改變。”
五月工作會議為精簡工作打開局麵
西樓會議兩個月後,1962年5月7日,中央召開工作會議(五月會議),劉少奇主持討論《中央財經小組關於討論1962年調整計劃的報告(草稿)》。根據西樓會議確定的原則,在經過充分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進一步製定了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具體方針政策和措施。在這次會議上,劉少奇尖銳地指出:一般來講,目前的政治形勢是好的,人民是團結的。但是經濟是基礎,經濟形勢不好,政治形勢就那麼好呀?基礎不鞏固,在困難的情況下,政治形勢可能轉壞。他強調情況明,思想通,決心才能大。要下決心減少城市人口2000萬以上,兩年或兩年半完成。
會上,鄧小平把調整經濟、精減人員和加強農村的生產隊、發展農業生產並列為當時的兩項中心工作。他說,要做的事情很多,恐怕中心任務是兩個:一個是減少2000萬城市人口,一個是加強農村生產隊的工作。這兩件事情不能夠抓遲了。有些事情還可以慢一點,但是這兩件事越抓遲了越不利。劉少奇同意鄧小平的看法,強調減少2000萬城市人口這件事行動要迅速。他要求各省、市、自治區都要建立指揮部,要和中央精簡小組經常通消息,哪裏發生了什麼事情,情況怎麼樣,要立即妥善處理。他還說,許多事情,光精簡小組負責不了,因為這不僅是精簡的問題,而是整個國民經濟的調整問題。他說,我覺得減少2000萬人比“大躍進”的工作更困難,把調整工作、精簡工作做好,要有更大的本事。
5月11日,周總理在中央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去年我們還不能設想關這麼多廠,拆這麼多“廟”,精減這麼多人。這件事情,在中國沒有哪個政權能夠這樣做,隻有我們才有這樣做的基礎。現在經過中央政治局常委討論,下了更大的決心,就是下鄉職工要超過1000萬人,下鄉城市人口相應地爭取超過2000萬人。這是領導的決心,也是全民族的決心,幾乎要震動我們全民族的生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立即行動,會議決定,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正式下發以前,先把周總理在會上講話要點帶回去,作為工作的依據。
5月14日,中央書記處舉行報告會,由李富春、李先念向北京黨政軍15級以上幹部傳達五月工作會議精神,聽報告的有28000餘人,主會場設在人民大會堂,還有8個分會場聽同期錄音,聲勢空前。21日,中央書記處討論通過並發出《中共中央關於減少職工和城鎮人口的宣傳要點的通知》,要求向廣大職工、幹部和他們的家屬以及農村幹部和農民進行普遍宣傳,做到家喻戶曉。接著,5月27日,中央發出在七千人大會時起草、會後反複修改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的決定》,提出全國職工人數應當在1961年年末的4170萬人的基礎上,再減少1056萬人至1072萬人。全國城鎮人口應當在1961年年末的1.2億人的基礎上,再減少2000萬人(包括從城鎮到農村去的職工在內),同時相應地減少吃商品糧的人口。文件發出前,5月24日,周總理還召開了國務院各部門黨外負責人會議,向黨外幹部詳細介紹了即將發出的《決定》,並說明《決定》之所以提高了原來確定的精減指標,是為了進一步減輕農業生產對城市供應的負擔,減輕對農民的壓力,緩和市場供應緊張。他強調隻要我們全黨、各民主黨派、全國人民動員起來,一條心,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