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昆無愧是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實踐了入黨時的誓言,把一生獻給了中國革命事業。

實事求是 與時俱進

楊尚昆在莫斯科時,親曆了蘇聯黨內的激烈鬥爭,回國後,又切身體會到“左”傾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造成的嚴重後果,因此開始萌發實事求是思想,這在他的回憶錄裏有詳細記載。他在工作中始終貫徹了一條既嚴格遵守組織原則又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1932年淞滬戰爭爆發後,楊尚昆不怕被指責為“機會主義”,繞過臨時中央,設法取得江蘇省委的同意,接受了宋慶齡的2000元捐款,解決了幫助失業工人的經費問題。在主持北方局工作時,楊尚昆既反“左”又反右,為鞏固和發展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持華北敵後抗戰,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940年4月,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候,楊尚昆召開黎城會議,傳達毛澤東關於“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指示,聯係山西實際,具體地提出建軍、建黨、建政的三大任務,領導冀南、太行、太嶽各根據地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

建國後,政治運動頻繁,作為中直黨委書記的楊尚昆在曆次政治運動中總是堅持實事求是,盡量做到不誤傷一個同誌。1952年,在“三反”運動中,中直黨委強調“打虎”要有證據,要算細賬,不搞“逼、供、信”,對已承認犯罪事實的“老虎”與中小貪汙分子要認真審核材料,完全核實以後再進行追贓。這個做法得到毛澤東的充分肯定,把中直黨委寫給他的報告批轉給各有關同誌參考。

1961年3月,楊尚昆去徐水、安國宣講《人民公社六十條》,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他深入群眾,得到農村的許多真實情況。他特別關心公共食堂問題,知道辦食堂浪費很大,農民普遍吃不飽肚子。回京後他如實地向中央書記處作了彙報,指出人民公社這麵紅旗,在農民看來不是紅旗而是黑旗,如果真正把錯誤改過來,可以恢複紅旗,真正成為紅旗。

1964年,楊尚昆去陝西長安縣蹲點,半年中真正做到了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在指導當地的“四清”運動中,突出地體現了他一貫既忠實地執行中央的指示,又獨立思考,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鮮明特點,可稱為堅持實事求是的典範。他在離京前召集同他一道去長安參加“四清”的同誌開會,強調根據中央的精神主要是防右,但又同時指出要從實際出發,不帶任何框框。進村以後,他發現那裏的實際情況和進村前聽到的情況有很大的出入。他說服了地方同誌,沒有按照當時“紮根串連”、讓幹部靠邊站的普遍做法,而是責成幹部照常抓生產,安排好群眾生活,同時組織他們學習政策,解除他們的顧慮,鼓勵他們放下包袱,主動交代問題,不實行“逼、供、信”。整個運動進行得比較平穩,基本實現了賬目、倉庫、財物、工分“四清”。運動結束時,幹群之間經過一定的鬥爭達到了新的團結。楊尚昆通過這次蹲點,摸到了當時農村存在的一些實際問題,深感對農村階級鬥爭形勢的看法以及“四清”運動中的一些做法,都有不少問題值得研究。對此,他鄭重地向中央寫了報告。不久,指導“四清”運動新的文件《二十三條》下達,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