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發症篇 第2章(2 / 3)

二、糖尿病足的臨床表現

糖尿病足是一種慢性、進行性損傷下肢大、小、微血管和神經、肌肉、肌腱、骨骼的病變,以及由於各種損傷合並感染等多種致病因素所致的複雜的疾病。因此,它既有糖尿病內科疾病的臨床表現,又有局部感染、潰瘍、壞疽或壞死的外科疾病的症狀和體征。

1.下肢皮膚瘙癢、幹燥無汗、肢端涼、水腫或幹枯,脛前常有色素斑及汗毛脫落。

2.肢端肌肉萎縮、營養不良、肌張力差、關節韌帶易損傷。

3.常見蹠骨頭下陷、蹠趾關節彎曲、弓形足、槌狀趾、雞撲趾、夏科關節、骨質破壞可發生病理性骨折。

4.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管腔狹窄處可聽到血流雜音。

5.患者常有肢端疼痛、麻木、感覺異常,深淺反射遲鈍或消失,腳踩棉絮感,鴨步行走,間歇跛行,靜息痛,下蹲起立困難,常持杖行走。

6.壞疽初期常因水皰、血皰、糜爛感染等誘因逐漸發展為潰瘍、壞疽或壞死。

三、糖尿病足的臨床分級

Wagner足病分類法較為經典,是國際上應用最早最廣泛的足病分類方法之一。該分類方法將糖尿病足病分為5級,著重於足病的潰瘍大小深淺,用起來簡便,但沒有反映出患肢血管是否存在缺血情況以及缺血的程度如何。

糖尿病足的Wagner分類法

分 級

臨床表現

0級

有發生足潰瘍的危險因素但目前無潰瘍

1級

表麵潰瘍,臨床上無感染

2級

較深的潰瘍,常合並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

3級

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

4級

局限性壞疽(趾、足跟或前足背)

5級

全足壞疽

四、糖尿病足病的預防

現已知發生足潰瘍高度危險因素為:周圍神經和自主神經病變、周圍血管病變、以往有足潰瘍史、足畸形(如鷹爪足、夏科關節病足)、胼胝、失明或視力嚴重減退、合並腎病變特別是腎衰竭、獨立生活、收入與受教育程度均低的的老年人、糖尿病知識缺乏者和不能進行有效的足保護者。對於目前無足潰瘍患者,應定期隨訪,加強足保護教育、必要時請足病醫師給予具體指導,以防止足潰瘍發生。足部皮膚護理和保養是預防糖尿病足的重要環節。在嚴格控製血糖和糾正不良代謝狀態的基礎上,注意足部衛生和避免足部外傷可以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和發展。

1. 足部皮膚的護理

(1)每晚用溫水(不超過35℃)和中性香皂洗淨雙腳,並用柔軟的吸水性強的毛巾輕輕擦幹,特別是足趾縫間要避免擦破,以防發生微小的皮膚損傷。

(2)擦幹後塗上潤滑油(潤滑乳或營養霜),充分摩擦,以保持皮膚的柔軟性,清除鱗屑,防止幹裂,趾間不需塗擦。如果皮膚有壓痛,可每周用75%的酒精擦一次。

(3)按摩足部時要從趾尖開始,逐步向上,這樣有利於血液循環。

(4)趾甲幹脆,每晚可用中藥硼砂(每升水用一湯匙,約15g),微溫水將足浸泡30min,軟化趾甲,然後用軟布按摩足趾周圍,保持趾甲周圍的幹燥清潔。

(5)學會正確剪趾甲,不要把趾甲剪得過短,剪趾甲時必須順橫向剪直,可以用一個銼指甲用的小銼子將趾甲邊緣銼圓滑。

(6)冬天要保持雙腳溫暖,可穿鬆軟寬鬆的棉襪,千萬不要用電熱器或熱水袋烘腳,以免燙傷皮膚。並避免穿不合腳的鞋襪和赤腳行走。

(7)有些外用藥物刺激性太強,必須經醫師同意方可足部塗用。

2. 皮膚摩擦傷的護理

(1)及時檢查和盡早發現足部是否有水皰、裂口及擦傷等。因為足部潰瘍感染及壞疽都是從微小創傷引起的,一旦發現,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2)保持足部皮膚完整清潔。腳上表皮擦破時,不要用指甲去撕,而應立刻用香皂、乙醇等消毒清潔,再以消毒過的繃帶包紮,不需敷用藥膏。如果使用鞋墊,應選大小適中的鞋墊,以免皮膚磨損受傷。如有淤血、腫脹、發紅、發熱等情形時,應立刻請醫師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