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嬰幼兒嗅覺、味覺、觸覺發育的規律是什麼?
嗅覺是一種較為原始的感覺,在胎兒7—8個月時嗅覺器官即已相當成熟,新生兒生後即已有了嗅覺反應,他們嗅到母乳的香味就會將頭轉向母乳奶墊,3—4個月時就能穩定的區別不同的氣味。
味覺是新生兒出生時最發達的感覺,味覺感受器是在胚胎3個月時開始發育的,6個月時形成,出生時已發育的相當完好。新生兒味覺是相當敏銳的,能辨別不同的味道,他們對甜味的反應一開始就是積極的,對鹹、酸、苦的反應則是消極的。人類味覺係統在嬰兒和兒童時期最發達,以後就逐漸衰退。
觸覺是嬰兒認識世界的主要手段,在其認知活動和依戀關係形成的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嬰兒出生後就有觸覺反應,母親的乳頭接觸到嬰兒的嘴或麵頰時,他就會做出覓食和吸吮動作,把物體觸到手掌,他就會握住,撫摸他的腹部、麵部等,他即可停止哭泣等,在嬰兒4—5個月後視觸協調能力發展起來,他可以有意識的夠到物體,並通過觸覺來探索外在世界。
419.嬰幼兒知覺發育的規律是什麼?
知覺是對感覺的加工過程,知覺的發生較晚,約在生後4—5個月時才出現明顯的知覺活動,手眼協調的動作也是在此時出現的。3—4個月時已出現對形狀的知覺,7—8個月時已有了深度知覺,他們總是能避開看上去像是陡坡或懸崖的一側。另外,空間知覺、距離知覺、自我知覺等也在嬰兒時期逐步地發展起來了。
420.嬰兒輔食添加的指導是怎樣的?
最重要的原則是讓嬰兒按其消化功能及營養需要逐漸適應,不能操之過急。
(1)從一種到多種:先試喂一種新食物,觀察嬰兒食後反應,讓其適應後再試另一種,必須一種一種試。
(2)從少量到適量:添加新食物,應從少量開始,逐漸增量,如添加蛋黃從1/4個開始
(3)從稀到稠:同樣一種食物,應先從較稀薄的形式喂起,逐漸加稠。
(4)從細到粗:當嬰兒咀嚼吞咽能力較好時,應以細軟的半固體食物開始,隨著嬰兒乳牙萌出,咀嚼吞咽能力增強,食物逐漸增粗。
(5)嚐試新的食物最好在嬰兒健康不生病時,天氣炎熱時嬰兒消化功能減弱,不宜給嬰兒變食物品種過多
(6)嬰兒對食物的適應和愛好有很大個體差別,添加輔食時無論事物品種、味道、進食量多少和進食速度快慢和進餐的時間都應按照孩子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增進其對進食的興趣和主動性,不宜被動喂養或強迫孩子。
421.嬰幼兒補充鈣劑的指導是怎樣的?
嬰幼兒缺鈣時,首先表現在顱骨軟、囟門大,壓頭顱骨有乒乓球感以後,胸部骨骼外形異常,如胸骨突起像雞胸,兩肋下緣外翻“O”形腿或“X”形腿。除骨骼變化外,早期表現夜間出汗多,枕部禿發形成枕禿,睡眠不安穩和容易發驚等。以上表現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缺乏維生素D不是缺鈣的原因,維生素從哪裏來呢?首先適當曬太陽,其次口服維生素D。
1歲以內嬰兒每天鈣的需要量300~600mg,乳類是天然補鈣劑,人乳中鈣和磷比例最適於鈣的吸收,人乳化配方奶的鈣磷比例接近人乳,一般喂奶量在600ml以上,鈣量已經足夠,如果嬰兒生長過速,可以適當補充鈣劑,口服葡萄糖酸鈣。
422.什麼是注意?其發展規律怎樣?
注意指的是對一定對象的有意識的指向性,是一種定向反射。注意在嬰兒期是不斷發展的,新生兒已具備注意的能力,1—3個月嬰兒具有選擇性注意的特點,喜歡注視曲線勝過直線,偏好對稱的物體超過不對稱的物體;3—6個月的嬰兒隨著頭部運動自控能力的加強,掃視環境更容易,更加偏愛有意義的物象,喜歡注視母親及喜歡的食物或玩具,能保持更長的注意時間,注視後辨別差異的能力和轉換注意的能力增強;6—12個月嬰兒隨著活動能力增強,注意已不完全集中在視覺方麵,而是從更多感覺通道和活動中表現出來,對新事物的興趣增加,產生探索性行為和注意;1歲以後,幼兒可以將注意力集中在成人用詞表達的對象上,集中聽故事、看圖書和看電視的活動上;1歲半的嬰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隻能注意5~8min。
423.什麼是記憶?其發展規律怎樣?
記憶是人們將感知過、操作過、思考過和體驗過的事物保存在大腦中。記憶從時間上可分為瞬間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一般多認為人類個體的記憶在胎兒時期已經產生,在孕期8個月起,給胎兒聽音樂,出生後對所聽的音樂有記憶力。新生兒最早的記憶是對母親抱或吃奶姿勢的記憶;2—3個月時,當嬰兒注意的物體從視野中消失時,能用眼睛去尋找,表明嬰兒已有了短時記憶;4—5個月時,嬰兒就已能記住喂奶和經常撫愛自己的人,能把她與陌生人區別開;5—6個月以後能記住媽媽的模樣,見到媽媽時表現歡樂、四肢舞動等;8—12個月的嬰兒能尋找出藏在蓋布下麵的玩具;1歲以後的幼兒能記住自己用的東西和一部分小朋友的名字,這時期幼兒的記憶保持時間明顯延長,記憶能保持幾個月。
424.什麼是思維?其發展規律怎樣?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地反映,這是一種以感知覺、表象、語言等為基礎的高級認知過程,是智能的核心。
人的思維活動是一個複雜的認知過程,由於思維是和第二信號係統即語言的發育分不開,所以它的產生較遲。一般認為嬰兒在9—12個月時就產生了思維能力,但是比較低級的思維,主要表現能有目的地運用動作來解決問題;1歲以後,幼兒在言語發育的基礎上才開始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但這時仍是以直覺行動為主,概括水平還是很低的。我們可以不斷豐富其對環境的感性知識和經驗,並啟發其思維,培養其用基本的語言進行簡單抽象思維,為思維的發展打好基礎。
425.什麼是情緒、情感?其發展規律怎樣?
情緒、情感是以人的需要和主觀態度為媒介的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一種反映,情緒是這種反映的比較短暫的狀態,情感則是比較穩定和持續的狀態。
兒童年齡越小,情緒在生活中的地位越高。嬰兒天生就具有情緒的反應能力,嬰兒吃飽後就安靜,饑餓或尿濕時就不安、哭鬧等。2—3個月嬰兒吃飽、睡好後就會微笑,當成人逗引時就會活躍或笑出聲;5—6個月嬰兒開始對新鮮的玩具特別感興趣,嬰兒在愉快的情緒下做什麼事都積極也樂於學習,情緒不好時,則什麼也不聽、不學、不做;6—7個月嬰兒開始表現怯生情緒,產生與親人相互依戀的情感;8—10個月嬰兒出現分離焦慮的情緒;1歲多的幼兒即可出現對人、對物的關係的體驗。
426.什麼是個性?自我意識?其發展規律怎樣?
個性是指個人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它包括自我意識、氣質、性格等。自我意識是指人對自己及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識。
出生後頭5個月嬰兒沒有自我意識,不認識自己身體的存在,所以他們吃手、吃腳,把自己的手腳當物體來玩;5—8個月的嬰兒對鏡像顯示出了興趣,但隻會注意鏡中出現的某一形象,不能區分自己與他人形象的差異;9—12個月嬰兒能夠認識到自己是鏡像動作的來源,能區分自我形象與他人形象;12—18個月,隨著語言的發展,幼兒知道自己的名字,並能用名字稱呼自己,這表明幼兒已經能把自己作為一個整體與自己的動作區別開。
427.什麼是感知覺?包括的內容有哪些?
感覺是指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顏色、聲音、氣味等)的反應;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對作用於我們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應。感知是一個基本的心理過程,通過這一過程,人們獲得外界的知識,所以這是認知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感知覺的發育是從嬰幼兒降生就開始了,絕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覺能力在嬰幼兒期即已完成,在嬰幼兒早期的認知活動中,感知覺占著主導的地位,是嬰幼兒探索世界、認識自我過程的第一步,是以後各種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都是直接的或間接的在感知覺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