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以生蒲黃長於行血消瘀;川芎善治血瘀,功能疏肝鬱,開鬱結,破瘀滯。兩者相合,寓於化痰諸藥之品,共收痰瘀並治之功。人工牛黃能“清心解熱,利痰涼驚,通竅辟邪”,為息風開竅、豁痰開竅、清心開竅之聖品,伍地龍則引熱下行,增強清熱息風開竅之力。更妙之處在於巧用白薇滋陰清熱,升清透邪;輕用薄荷疏肝解鬱,升舉清陽。諸藥伍用,亦合“兩翼當用輕巧”之義也。
重點提示
1.病因病機及治法
鬱怒傷肝,氣鬱化火
憂思成痰,痰熱上擾
虛熱內生,心肺陰虛肝鬱化火,心神失養
痰熱上擾,蒙蔽清竅
虛熱內生,上擾心神
治以疏肝解鬱、瀉火除煩、清熱化痰、開竅醒腦、滋陰清心、安神定誌等多法兼施。
2.對藥組成
(1)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透邪
香附——疏肝解鬱,理氣活血疏肝解鬱
重在理氣
(2)
柴胡——疏肝解鬱,清熱透邪
薄荷——疏肝解鬱,升舉清陽疏肝解鬱
升舉清陽
(3)
當歸——養血活血,補中有動
白芍——補血斂陰,柔肝緩急養血活血
柔肝緩急
(4)
鬱金——行氣解鬱,清心開竅
石菖蒲——芳香化濁,豁痰開竅行氣解鬱
豁痰開竅
(5)
鬱金——行氣解鬱,清心開竅
白礬——清熱燥濕,豁痰開竅行氣解鬱
豁痰開竅
(6)
梔子——瀉火除煩,導熱下行
牡丹皮——涼血散瘀,善瀉伏火
豆豉——清熱和中,祛濁除煩瀉火除煩
涼血散瘀
(7)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茯苓——滲濕利水,健脾化痰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白術——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燥濕化痰
理氣健脾
(8)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黃芩——清熱燥濕,善清肺火清熱化痰
消痞降逆
(9)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竹瀝——清熱化痰,滌痰除煩清熱化痰
滌痰除煩
(10)
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
竹茹——清熱滌痰,開鬱除煩清熱化痰
和胃降逆
(11)
竹瀝——清熱化痰,滌痰除煩
膽南星——清熱豁痰,息風開竅清熱除煩
豁痰開竅
(12)
海浮石——清熱化痰,善化老痰
淡竹茹——清熱滌痰,開鬱除煩
鮮竹瀝——清熱化痰,滌痰除煩清化老痰
開鬱除煩
(13)
百合——潤肺清心,滋陰寧神
生地黃——滋陰清熱,養血潤燥
知母——清熱滋陰,善瀉虛火滋陰潤燥
清熱安神
(14)
炙甘草——補中益氣,養心安神
浮小麥——清熱除煩,養心除煩
肥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養心安神
和中緩急
(15)
生鐵落——清熱除煩,平肝安神
靈磁石——平肝潛陽,安神定誌清熱除煩
平肝安神
(16)
煆龍骨——鎮心安神,平肝潛陽
煆牡蠣——平肝益陰,重鎮安神平肝潛陽
鎮心安神
(17)
夜交藤——養心安神
蓮子心——清心安神養心除煩
安神定誌
(18)
懷山藥——健脾養陰,固澀精氣
補骨脂——溫補脾腎,固澀精氣
赤石脂——酸澀收斂,固腸止瀉溫補脾腎
澀腸止瀉
(19)
山茱萸——溫補肝腎,固澀精氣
懷山藥——健脾養陰,固澀精氣溫補脾腎
澀腸止瀉
(20)
烏藥——溫通行氣,固腎縮尿
益智仁——溫腎暖脾,固澀精氣
懷山藥——健脾養陰,固澀精氣溫補脾腎
固澀縮尿
(21)
益智仁——溫腎暖脾,固澀精氣
覆盆子——益腎填精,固澀精氣溫腎暖脾
固精縮泉
(22)
烏梅——酸澀善斂,和胃固腸
訶子——酸澀收斂,固脫止瀉酸澀收斂
和胃固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