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不寐(1 / 3)

十五、不寐

(一)概述

不寐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不一,或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或多夢時寐時醒,或寐而易醒,醒後不能再寐,甚或徹夜不眠。本證即一般所謂的“失眠”。古代文獻中亦稱“不得眠”“目不瞑”“不得臥”“臥不安”等。不寐是臨床常見病證,涉及範圍較廣。可見於現代醫學的神經官能症、高血壓、腦動脈硬化、貧血、更年期綜合征以及某些精神病等。

【病因病機】

人的睡眠,總由心神所主(關於心與腦的關係前已述)。因此,心神不寧為不寐的病機關鍵。導致心神不寧的病機頗為複雜,或因於虛,心神失養,或因於實,邪擾神明。

1.心脾兩虛,心神失養思慮太過,傷及心脾,傷於心則血暗耗,心血不足,心神不寧。傷於脾則氣結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氣虛,不能上奉於心以致心神失養而不安。病後體虛,產後失血,年邁氣血衰少均可致氣血不足,無以奉養心神而致不寐。大吐、大瀉、飲食不節、勞倦等傷及脾胃,致使脾胃失健,氣血化源不足,無以奉養於心亦能影響心神而致不寐。總之,心脾兩虛是失眠的常見原因,其關鍵在於血虛。

2.心腎不交、神明不安心主火,腎主水,水火既濟,心腎相交,睡眠才能正常。若各種原因(久病、素體虛弱、房勞過度等)而致腎陰虧損,不能上奉於心,水不濟火;或五誌過極,心火不能下交於腎,以致心腎不交,心火擾動神明而成不寐。正如《景嶽全書·不寐》所說:“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3.肝血不足,心神失養肝藏血主魂,心主血藏神,魂神互相影響。若久病體虛或失血等因素致肝血不足,肝陽外浮,魂不入肝,則心神失養,神不守舍而生不寐之證。如清·唐容川曰:“肝病不寐者,肝藏魂,人寤則魂遊於目,寐則魂反於肝,若陽浮於外,魂不入肝則不寐”(《血證論·臥寐》)。

4.心膽氣虛,心神不寧素體心膽氣虛或暴受驚駭,情緒緊張,終日惕惕,漸至心膽氣虛,心氣虛則心神不寧而失眠,膽氣虛則決斷無權,憂慮重重。進而影響心神,終致失眠。《沈氏尊生書·不寐》曰:“心膽俱怯,觸事易驚,夢多不詳,虛煩不眠。”

5.肝膽鬱熱,心神受擾情誌鬱怒,傷及肝膽,氣機不暢,鬱而化火,火熱上擾神明,則成不寐之證。

6.胃氣不和,痰食內擾飲食不節,腸胃受傷,宿食停滯,釀成痰熱,痰熱挾宿食擾於神明,則夜寐不寧。此即《素問·逆調論》所說:“胃不和則臥不安”。

(二)辨證論治

本病病機複雜,症狀多端,臨床辨證必須根據不寐的不同表現及兼證以辨明病情。在治療上當以調陰陽、寧心神為總則。

1.心脾兩虛

(1)症狀:多夢易醒,寐而不酣,兼見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麵色少華,口淡無味,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弱。

(2)病機分析:心藏神,主血脈,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脾虧虛,血不養心,神不守舍,則多夢易醒,寐而不酣,心悸健忘,神疲;氣血虛損,不能上供於腦,則頭暈目眩;血虛不能上榮於麵,則麵色少華;脾主運化,主四肢,脾虛則口淡無味,不思飲食,乏力;舌淡、脈弱皆氣血不足之征象。

(3)治則:補養心脾,生氣血,養心神。

(4)方藥:歸脾湯。方中人參、黃芪、白術、甘草補心脾之氣;當歸、龍眼肉補心脾之血;木香行氣運脾使補而不滯;茯神、酸棗仁、遠誌寧心安神。諸藥合用,心脾氣血得補,心神得寧而不寐之症漸漸康複。若不寐較重,可酌情加入重鎮安神之品,如龍骨、牡蠣等。

2.心腎不交

(1)症狀:心煩,入寐困難,寐則多夢,甚則徹夜不寐,伴潮熱盜汗,咽幹,頭暈耳鳴,腰部酸軟,男子夢遺,女子夢交,舌尖紅,少苔或口舌生瘡,脈細數。

(2)病機分析:心主火在上,腎主水在下,水升火降,心腎交通則陰陽平衡,睡眠正常。若心腎不交,水火不濟,神明受擾則心煩,入寐困難,多夢甚則徹夜不寐;清竅受擾則頭暈耳鳴;精室受擾則夢遺;腎陰不足,腰府失養則腰酸;潮熱盜汗,咽幹,舌紅少苔,脈細數,皆陰虛火旺之象。口舌生瘡是心火上炎所致。

(3)治則: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4)方藥:黃連阿膠湯。本方用生地黃、白芍、雞子黃、阿膠滋腎陰以上濟心火;黃連、黃芩降心火以下交腎水。本方用於腎陰不足、心火上炎之失眠症較好。若心火上炎較重,可選用交泰丸以黃連清心降火,少佐肉桂引火歸原;若腎陰不足較為明顯,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加柏子仁、茯神、夜交藤等。

3.肝血不足

(1)症狀:虛煩,難以入寐,或多夢易驚伴盜汗,頭目眩暈,視力減退,眼幹,雀目,婦女可見經閉,經少,舌淡、苔少,脈弦細。

(2)病機分析:肝藏血主魂,與心神關係頗為密切,肝血不足、陽魂外浮不斂,則虛煩難以入寐,或多夢易驚;肝血不能上榮與頭目,則視力減退、眼幹雀目;陰血不足,虛熱內生則盜汗;頭目眩暈為血虛肝旺虛陽上擾之象;經閉經少、舌淡、脈弦細為肝血不足之症。

(3)治則:補肝血,安心神。

(4)方藥:酸棗仁湯加減。方中重用酸棗仁補肝血安心神,配川芎養肝血,茯苓寧心神,知母清虛熱並養陰,共奏補肝血、安心神、清熱除煩之功。若肝血不足較重者,可加入當歸、龍眼肉、枸杞子、白芍等;若肝陽較亢者,可酌情加入磁石、珍珠母、龍骨平肝潛陽、斂魂安神之品;若虛熱明顯者可加入牡丹皮、生地黃等清熱除煩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