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虛勞
(一)概述
虛勞又稱虛損,是多種原因所致的、以髒腑虧損、氣血陰陽不足為主要病理變化的一類慢性衰弱性病證的總稱。本病涉及範圍較廣,是中醫內科中一大病證。西醫學中的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紊亂、內分泌功能紊亂、造血功能障礙、代謝紊亂、營養缺乏、神經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及其他器官係統功能衰退性疾病,凡以慢性功能減退或虛性亢奮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症,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1.稟賦不足,體質虛弱清·汪訒庵曰:“人之氣稟罕得其平,有偏於陽而陰不足者,有偏於陰而陽不足者”。張璐在《張氏醫通·諸血門·諸見血證》曰:“夫人稟賦既偏,則水穀多從其偏勝之氣化,而勝者愈勝,弱者愈弱,陽盛則陰虛,陰衰則火旺……”可見稟賦在發病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若父母體弱,胎中失養、孕育不足等都可造成稟賦不足,易於發生虛勞之症。
2.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暴飲暴食、營養不良、偏食、飲酒過度都能損傷脾胃,使氣血生化無源而發生本病。
3.煩勞過度,損傷五髒勞,包括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和房勞三種。正常之勞非但不損傷人體,且對機體有益。若過勞則能傷精耗氣釀成虛勞之證,正如《景嶽全書·虛損》曰:“不知自量,而務從勉強,則一莊妄作妄為,皆能致損”。《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行傷筋”,乃指體力過度而致虛損。《醫家四要·病機約論》曰:“曲運神機則勞心,盡心謀虛則勞肝,意外過思則勞脾,預事而擾則勞肺”。是指勞神(腦力勞動)致病。至若房勞過度,則能傷耗腎中精氣,亦是致勞之常見原因。
4.大病久病,失於調理大病之後,邪氣過盛,髒氣損傷;或熱病日久,耗血傷陰,或寒病日久,傷氣損陽,或瘀血內結,新血不生,或病後失於調理,正氣未得到及時修複等因素均可由虛致損,漸漸成為虛勞之疾。
5.誤治損耗精氣診斷錯誤或選藥不當或藥用過大,以致精氣損傷,久而成勞。如苦寒太過則損傷陽氣;燥熱太過則消灼津血;汗、吐、下太過既耗陽氣又傷津血。
本病雖病因頗為複雜,然其病理變化不外氣血陰陽之虛,病損部位主要位於五髒。其病變過程,往往首先導致某一髒的氣、血、陰、陽的虧損,久則累及他髒。
(二)辨證論治
1.肺髒虛損
(1)肺氣虛
①症狀:短氣自汗,聲音低怯,咳痰無力,時寒時熱,平常易患感冒,麵白,舌淡,脈弱。
②病機分析:肺氣虛衛表不固,營衛不和故自汗,時寒時熱;肺主氣司呼吸,肺氣虛則短氣聲音低怯;肺氣虛,衛外功能減退,故易患感冒;肺氣虛不能貫心脈而通達全身以帥血運行,故麵白,舌淡,脈弱。
③治則:補益肺氣。
④方藥:補肺湯加減。本方具有補肺為主兼以補腎、斂肺、肅肺之功。方中以人參、黃芪益氣補肺;熟地黃補腎,填精以化氣;五味子斂肺,以防肺氣耗散;紫菀、桑白皮肅肺,使肺氣得以下降。若自汗較多加牡蠣、麻黃根固表斂汗;若時寒時熱則加生薑、大棗調和營衛。
(2)肺陰虛
①症狀:幹咳咽燥,痰少而黏或帶有血絲,甚則咯血,音啞,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大便燥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
②病機分析:肺陰虧損,肺髒失於津液潤養,清肅之令不行,故見幹咳咽燥,痰少而黏;金破則不鳴,故見音啞;陰虛內熱,虛火灼傷絡脈則見痰中帶血或咯血;虛火內灼則見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肺與大腸相表裏,肺陰虧損,津液虧乏,故見大便秘結;舌紅少苔少津、脈細數皆陰虛之症。
③治則:滋陰潤肺。
④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方中以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滋養肺陰;桑葉清熱肅肺;甘草、扁豆培土生金。咳甚者加百部、款冬花肅肺止咳;咯血者加白及、仙鶴草、鮮茅根等涼血止血;潮熱心煩較重者加地骨皮、銀柴胡、秦艽、鱉甲養陰清熱。
肺髒俱虛,臨床常常見到“氣陰兩虛”之症,治宜益氣養陰,不可偏廢。
2.心髒虛損
(1)心氣虛,心陽虛
①症狀:心氣虛症見心悸,氣短,自汗動則更甚,麵色淡白,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或結代,或見口唇發紺,筋脈怒張,舌暗淡。心陽虛則在上症基礎上又見形寒肢冷,神疲嗜臥,心胸憋悶、疼痛,舌質暗紫。
②病機分析:心主血脈,心氣虛運血無力則心悸,惕惕而動,短氣,脈虛弱或結代;勞則氣耗,故症狀加重;氣血不能上榮頭麵,故麵白,舌淡;汗為心之液,心氣虛心液外泄則自汗;肌肉筋脈失於濡養則倦怠乏力。如心氣久虛,血行遲緩,或氣虛血瘀之症則兼見口唇青紫,筋脈怒張,舌暗淡。心氣虛進一步可發展為心陽虛,心之陽氣不足,不能溫煦周身則見形寒肢冷;心陽不足不能振奮精神則見神疲嗜臥;心陽虛,陰寒內生,血脈凝滯,則成陽虛血瘀之證;心脈瘀阻故見心胸憋悶,疼痛;舌質暗紫為瘀血內停之象。
③治則:心氣虛重在益氣養心,心陽虛重在溫助心陽。
④方藥:心氣虛用養心湯。方中以人參、黃芪、五味子、甘草補益心氣,肉桂溫補命門之火,以助“少火生氣”;當歸、川芎補血養心;酸棗仁、柏子仁、茯神、遠誌以安神定悸;心氣虛,血行不暢,多挾津液停聚,故用半夏、茯苓利濕祛痰。若成氣虛血瘀則加三七、丹參、紅花、桃仁等以活血化瘀。
心陽虛用保元湯加減,方中以肉桂、幹薑溫通心陽;黃芪、人參、甘草補養心氣。若形寒肢冷較重者加附子,增強助陽之力:如胸前憋悶,疼痛較重者,加鬱金、丹參、紅花、川芎、赤芍、三七等;若心陽不振,痰濁閉阻胸中,而見胸悶脘痞者,可加薤白、瓜蔞、半夏、陳皮;若心陽暴脫見大汗淋漓,息微肢冷,則急煎參附湯和生脈散。
(2)心血虛,心陰虛
①症狀:心血虛、心陰虛的共同症狀是心悸怔忡,心煩少寐,健忘,多夢。心血虛常兼有頭暈眼花,麵色少華,唇甲色淡,舌淡,脈細弱。心陰虛常兼有五心煩熱,麵色潮紅,盜汗,煩躁,或口舌生瘡,舌紅而幹,少苔,脈細數。
②病機分析:心藏神,陰血不足,神無所依,故見心悸怔忡,心煩少寐,健忘,多夢;心血虛,無以上榮頭麵則見頭暈眼花,麵色少華,唇甲色淡;舌淡、脈細弱皆血虛之象。心陰不足,陰不製陽則虛火內生,虛火內灼則見五心煩熱,麵色潮紅;虛火蒸迫心液則為盜汗;虛火擾動神明,則見煩躁;虛火上炎舌竅,則見口舌生瘡;舌紅而幹,少苔,脈細數,皆陰虛火旺之象。
③治則:心血虛則補血養心安神;心陰虛則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④方藥:心血虛用歸脾湯加阿膠、地黃。方中以當歸、龍眼肉、阿膠、地黃補血;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大棗益氣生血;茯神、遠誌、酸棗仁養心安神;木香行氣運脾,則使補而不滯,氣血生化有源。
心陰虛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方中以生地黃、玄參、麥冬、天冬養陰清熱;人參、茯苓、五味子、當歸益氣養血;丹參、柏子仁、酸棗仁、遠誌養心安神。若虛火較旺可去當歸、遠誌之辛溫,加黃連、木通、淡竹葉清心利尿,導熱下行;若心神不寧症狀嚴重者,可加入琥珀、龍齒、夜交藤之類以安神。若見氣陰兩虛之證則用益氣養陰之法,藥用炙甘草湯加減。
3.脾髒虛損
(1)脾氣虛,脾陽虛
①症狀:脾氣虛,食少納呆,食後脘部不舒,倦怠乏,麵色萎黃,大便溏薄,或排便無力,舌淡,脈軟弱。或兼發熱(多為低熱纏綿)虛煩;或兼見脫肛、內髒下垂,或兼見便血、崩漏等症狀。脾氣虛可進一步發展為脾陽虛。臨床表現除見脾氣虛症狀外,常兼見怯寒肢冷,腸鳴腹痛,喜溫喜按,自覺腹中冷涼,泄瀉清穀,舌淡胖有齒印,脈沉細,或見肢體水腫,婦女白帶多而清稀。
②病機分析:脾主運化,脾之陽氣不足,無力運化水穀,則見食少納呆,食後脘部不舒,大便溏薄,排便無力;氣血生化乏源,無以上榮頭麵,濡養肢體,故見麵色萎黃,倦怠乏力;舌淡、脈軟弱為脾虛之症。若兼低熱纏綿、虛煩則為氣虛發熱之症。若脾氣虛,升舉無力則成氣虛下陷證。症見脫肛,內髒下垂。若脾氣虛,無力攝血而成脾不統血之證,則見各種出血症狀,尤以下部出血為常見。若脾陽不足,陰寒內生,無以溫煦機體見怯寒肢冷,自覺腹中冷涼;寒則凝滯,氣機不利故見腸鳴腹痛;溫按腹部則陽氣得舒,氣機通利故喜溫喜按;脾主運化水穀,陽虛,水不化,則見泄瀉清水;水濕內停,則見肢體水腫,婦女白帶清稀而多;舌淡胖有齒印,脈沉細,均為脾陽虛之症。
③治則:脾氣虛健脾益氣為主,脾陽虛溫中祛寒為主。
④方藥:脾氣虛用參苓白術散。方中以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山藥、扁豆、蓮肉健脾益氣為主,兼以滲濕;砂仁、薏苡仁芳香醒脾化濕。若脘腹脹不舒較重者可加神曲、麥芽、萊菔子、雞內金、枳殼消食健胃;若脾不統血見諸出血證者,根據出血部位加入止血之品,如三七、藕節、仙鶴草、蒲黃、伏龍肝、阿膠、白及等;若兼氣虛發熱則用補中益氣湯去當歸,加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若兼氣虛下陷者則用補中益氣湯升舉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