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療法又稱起居養生,即通過合理與科學的生活方式來達到促進健康、治療疾病的目的。糖尿病發病之後,病人的起居仍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和預防。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講究起居養生。
(一)糖尿病患者應起居有常
所謂起居有常,就是說要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起居,訂出合理的作息製度作為規律去長期堅持執行。人的生理活動有周期性的變化規律,如日周期性規律、月周期性規律、年周期性規律等。這些周期性規律是生命在長期形成的過程中與自然界的周期性變化規律相適應的結果。這些規律若受到幹擾和破壞而出現了紊亂,就會影響健康,最終釀成疾病。生活起居要有規律,就是為了保證正常的生理活動規律不受幹擾和破壞,從而建立良好的、與外界相適應的生理活動周期。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強調生活要起居有常,認為“起居有常”是人能健康長壽、“盡終其天年”的基本條件之一。起居並不隻是指起床睡覺,它還包括一天之內的其他活動,吃飯、工作、學習、娛樂、鍛煉也都應該有度。對於生活十分規律的人,這一切都是有條不紊的,甚至大小便也都可以有一定的時間規律。
應做到每日按時起床,定時定量進食,按時工作,按時休息,按時進行鍛煉和娛樂,按時如廁,按時睡眠,等,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小環節都值得注意。清晨起床之後,最好做一些室外活動,如體操、打拳、舞劍、快走、小步跑等,這些活動能使人頭腦清醒,精神振奮,使一個人的一天有個良好的開端,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一天的工作與學習中去。三餐飯要按時吃,飯後休息一會,中飯後最好午睡片刻。晚間可安排一點時間進行休閑娛樂活動。
古今中外的養生學家及長壽者大都有一套完整而適合自己具體情況的起居養生措施和規律性生活習慣。現代養生學家提出的達到健康長壽的要求是:每天睡七八個小時;按時吃飯;每餐飯間不吃零食;少飲酒;徹底戒煙;控製體重,一般不超過正常人體重的20%或不低於10%;有規律地進行鍛煉,每年至少進行一次體檢。有規律的生活符合人體的生理活動,有利於維護中樞神經和自主神經係統的正常功能,保持大腦的健康,使人體新陳代謝正常,內環境穩定。相反,生活長期無規律,自由散漫,起居無常,精神過度緊張,長期過勞,暴飲暴食,大量吸煙酗酒,縱欲過度,不注意天氣變化,不講清潔衛生等,都不利於養生而可能導致早衰早亡。
(二)糖尿病患者應安排好睡眠
中醫古典醫籍《黃帝內經》說:“陽氣盡陰氣盛則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痛。”就是說,隨著人體陰陽消長的變化,陽消陰長時則眼閉欲寐;陰消陽長時則眼睜欲痛。睡眠應安排在每天相對固定的時間裏,一般情況下,糖尿病患者不宜在夜間進行工作,晚間就寢不要太遲,以21時前就寢為好,白天午間再睡1小時左右。但上述時間不是絕對的,應根據糖尿病患者的各自體質和特點所決定。總的原則是以睡眠充足而不過分為適宜。
睡眠必須有一個適於就寢的環境,以房間內不安裝空調設備為宜。因為用空調後室內空氣濕度會發生改變,特別會使糖尿病患者感到口渴不適、頭昏眩暈、神倦乏力。床鋪的擺設以頭西足東為好。睡眠時要避免受寒,忌臥處當風,但又要注意緊閉門窗會使空氣渾濁,這對人體健康不利。糖尿病患者的枕頭可用藥物保健枕頭,在枕頭內放入適量天然藥物有一定的保健治療作用。
睡眠差的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睡前調理。就寢之前要使臥室內盡量保持安靜,室內光線宜暗淡。晚餐和睡眠之間應間隔一段時間。晚上進食、喝水都不要太多,因為胃中飽脹容易使睡眠不安。睡眠前不要多說話,更不要與家人劇烈爭議,惱怒、思慮、悲憤、大喜等情誌過極或唱歌跳舞都會影響入睡。就寢前可緩慢散步片刻,或作叩齒、咽唾等集中意念的動作,使情緒平和,身心放鬆,這樣有利於入睡。睡前還可用溫水洗足,推拿足心湧泉穴。睡眠差的病人往往在臨睡前有緊張的心理,害怕晚上又不能入睡。對於有這樣心理的病人,更應在心理上放鬆,並且幹脆抱持“今晚就是通宵睡不著也無妨”的念頭,或許反而會有良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