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善待自己的胃腸 1(2 / 3)

雜食最好,經常吃粗糧、蔬菜、水果就可以隨時清洗胃腸,多吃大魚大肉並不好,容易傷胃。

讓胃腸有規律地工作

人的腸胃也要休息,要有張有弛。所以,胃腸的保健必須做到有規律,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進餐要定時定量。一日三餐或四餐要定時。一般來講,食物在人的胃腸內消化時間是3~4小時,因此,一日三餐是符合胃腸工作的規律,進食後半小時左右胃腸的工作量大些,1小時後,胃腸的工作量變小,是胃腸半休息半工作時間,有張有弛。到了規定的吃飯時間,不管肚子餓不餓,都要主動進食,避免過饑過飽,使胃腸保持有規律的活動。同時,還要保持食量適度,最好是七八成飽,不會使胃腸負擔過重。如果每日四餐,可在下午4點左右加食一次。

(2)不要饑一頓飽一頓。人在饑餓時,胃內的胃酸、蛋白酶(都是消化物質)無食物中和,濃度較高,易造成黏膜自動消化,引起胃潰瘍;吃得過飽時,胃膨脹過度,蠕動困難,使食物停留的時間過長,容易消化不良,使胃受到傷害。

(3)零食不可多吃。青少年喜歡吃零食,也要有時有晌,不可以一天內零食不斷,使胃腸全天處於緊張狀況。可在上午10點左右,下午4點左右,少量吃一些零食,以補充營養所需。

吃八分飽防腸胃病

吃飯的時候,吃八分飽的滿足感是最舒服的。因為吃飯後,身體中的血液將集中到腸胃來幫助進行消化吸收,在此期間大腦處於缺血缺氧狀態,如果吃得太多就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從而引起各種各樣的腸胃病。吃飯八分飽提醒人們要注意吃飯的量,把握好飲食的度。如果偶爾吃得過飽,進餐半小時後,一定要進行必要的體育運動,以消耗掉多餘的熱量。

適當節製飲食,每餐吃“八分飽”,就能預防多種疾病,除預防胃病外還可預防心髒病、腎髒病等,還能預防許多較為常見的老年性病症,如白內障、毛發變白、身體虛弱等,節製飲食還可以延緩或防止各種癌症的發生。節製飲食最大的受益者當屬大腦,如果我們每餐都吃得過飽,就會引起大腦反應遲鈍,加速大腦衰老。這是因為飽餐之後,人身上的血液都跑到胃腸係統去“工作”了,所以導致大腦缺血。假如我們長期每餐飽食,大腦動脈便會發生硬化,腦動脈硬化也正是老年癡呆症的誘發因素。

吃八分飽,對人體有以上好處,但是仍有人會吃撐為止,久之,首先會造成胃病,消化不良,進食營養不能吸收,接著其他疾病接踵而來,身體健康大為受損。

每天喝6杯水加快胃腸道代謝

一般而言,人每天喝水的量至少要與體內的水分消耗量相平衡。人體一天所排出的尿量約有1 500毫升,再加上從糞便、呼吸或是皮膚出汗所喪失的水分,總共消耗大約是2 500毫升,而人體每天能從食物和體內新陳代謝中補充的水分隻有1 000毫升左右,因此正常人每天至少需要再喝1 500毫升的水,約6~8杯。

那些整天忙於東奔西跑的人,也要忙裏偷閑多喝幾口水,濕潤腸胃。在單位或公司,上午的工作節奏一般都很緊張,但再忙也不要忘記喝兩杯水,可養成習慣,把水杯放在桌子上,以便隨時喝上一口。

什麼時候喝水,雖然沒有一個像一日三餐那樣固定的時間表,但有幾個時段是應該特別注意的。

早上6:30。經過一整夜的睡眠,身體開始缺水,起床之後先喝250毫升的水,可幫助腎髒及肝髒解毒,同時,還有助於排便。

上午8:30。從起床到辦公室的過程,時間總是特別緊湊,情緒也容易緊張,身體無形中出現脫水現象,所以到了辦公室後,先給自己一杯250毫升的水。

上午11:00。在空調房裏工作一段時間後,一定得再給自己一天裏的第三杯水,補充流失的水分,有助於放鬆緊張的工作情緒。

中午12:50。用完午餐半小時後,喝一些水,取代讓人發胖的人工飲料,可以加強身體的消化功能,不僅對健康有益,也能助你維持身材。

下午3:00。以一杯健康礦泉水代替午茶與咖啡等提神飲料,喝上一大杯水,除了補充在空調房裏流失的水分之外,還能幫助頭腦清醒。

下午5:30。下班離開辦公室前,再喝一杯水。想要用喝水減重的,可以適當多飲一些,增加飽足感,待會吃晚餐時,自然不會暴飲暴食。

晚上10:00。睡前一至半小時再喝上一杯水,一天已攝取2 000毫升水了。不過別一口氣喝太多,以免晚上去洗手間,影響睡眠品質。

關於飲水,還有一些注意事項。

第一,不能渴了才喝水。由於喝水可以解渴,故許多人認為渴了再喝水是理所當然的,這實屬飲水誤區。喝水是人的生理需要,不渴並不意味著體內不需要水,一旦出現口渴,說明體內已經缺水。

第二,早晨起床後喝一杯白開水,特別是有心髒病及5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助於防止或減少因血液黏稠度增高引發的心髒病。

第三,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嬰幼兒,在兩次喂食之間加一次水,有利於其身體健康。

第四,臨睡前飲少量水,可預防夜間黏稠度增高,但不要大量飲水,以免增加夜尿量,影響睡眠。

第五,劇烈運動或勞動大量出汗後,不要立即大量喝水。可先用溫水潤潤嗓子,過30分鍾再適量補充水,以補充淡鹽水為宜,防止體內缺鹽。

第六,飯前飯後不宜大量喝水。特別是飯後半小時至1小時不飲或盡量少飲濃茶,嬰幼兒、孕婦和貧血病人更要注意這一點。

第七,喝水要以白開水為主,各種飲料含糖多,還有添加物,對人體健康不利。

乳酸菌能強化胃腸功能

乳酸菌是一種對人體有益的菌,多吃對胃腸消化有幫助。人體的腸道中有大量的細菌,並有好壞之分,在人體內互相抗衡。有益菌能幫助消化,促進分解;病菌則會造成腸胃不適,如腹瀉、便秘、脹氣等。因此,要保持身體健康,就要確保腸道的有益菌多於病菌。我們體內有許多種有益菌,其中又以乳酸菌數量最多,所以一般人所稱“腸中菌”多半指的是乳酸菌,而它的得名是因為它能將糖類分解為乳酸,因此稱為“乳酸菌”。

它的主要功能是分解乳糖及蛋白質,幫助消化吸收。例如,有些人一喝牛奶就會拉肚子,正是因為體內缺乏一種專門代謝牛奶中乳糖的酵素所致。但是,經過發酵的牛奶,其中乳糖已經被乳酸菌分解了,不會引起腹瀉,所以不能喝牛奶的人,可以多喝酸奶類的飲品。同時,當乳酸菌把牛奶變酸之後,也更有利腸胃對牛奶中鈣質的吸收。

另外,乳酸菌能夠使腸道中的有益菌增加,並且抑製有害菌的生長,以減少毒素產生,強化胃腸道功能,預防慢性疾病。乳酸菌還具有促進腸胃蠕動的功能,有利於改善中老年人習慣性便秘的現象。再加上乳酸菌在腸內發酵後,會產生B族維生素,更有益健康。因此,並不是所有的細菌都對人體有害,乳酸菌就是健康的好幫手。而乳酸菌類的食品,除了有很好的營養價值,更是不折不扣的“健康食品”,尤其對於大病初愈、服用較多抗生素的人而言,因為消化道的細菌會被藥物殺死,而影響B族維生素的製造,更應該多喝酸奶。含乳酸菌豐富的食品有乳酸菌飲料、特殊配方奶粉、酸奶等。

不過要提醒大家,雖然這些食品多數都由低脂鮮乳製成,但是其中所含的糖分也不少,食用時還是要稍加注意,以免攝取的熱量太多而發胖。

多吃清淡食物善待腸胃

所謂清淡的飲食,倒不是完全不吃含油脂的東西,而是必須平均攝取各種食物的營養,讓腸胃消化運轉時不必承受過多的壓力。

(1)食物種類要清淡。應該選擇易消化、易吸收,含豐富蛋白質和植物纖維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製品、牛奶、魚類、米麵雜糧等;少吃或不吃油脂性食物、煎炸食品。油脂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還會使體內脂肪堆積,引發多種疾病。

(2)食物味道要清淡。忌飲烈性酒,不用過濃的調味品。要少食鹽(每人每天不超過6克),因為過量的鈉存在於組織細胞中易使大腦和胃腸、血管等內髒器官老化,增加血管流量和緊張度,導致高血壓。

膳食纖維是“腸道清潔夫”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日常飲食越來精細,在攝入的食物中,粗纖維的含量越來越少,因此導致人們易患肥胖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癌症等病。

膳食纖維雖然是非營養成分,不被人體胃腸道消化吸收,但它對人體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維護胃腸道健康。膳食纖維的吸水溶脹性有利增加食糜的體積,刺激胃腸道的蠕動,並軟化糞便,防止便秘,可促進排便和增加便次,減少糞便在腸道中的停滯時間及糞便中有害物質與腸道的接觸,保持腸道清潔,從而減少和預防胃腸道疾病。

(2)降低膽固醇。纖維素中的果膠可結合膽固醇,木質素可結合膽酸,使其直接從糞便中排出,從而降低體內膽固醇,可預防高血脂、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生。膳食纖維還對糖尿病、冠心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豆類、整粒食物(標準麵米)、水果、蔬菜中。人們宜多吃以上各類食物。近年來研究發現,中藥麥芽提取的麥芽纖維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蛋白質,能有效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胃腸道功能,有輔助治療便秘、潰瘍性結腸炎等方麵的作用。

多吃潤腸排毒食物

腸道應該及時排出人體內的毒素,但是如果消化不良,就會造成毒素的停留及被重新吸收,給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有些食物能幫助消化係統排毒。

魔芋:又名“鬼芋”,在中醫上稱為“蛇六穀”,是有名的“胃腸清道夫”、“血液淨化劑”,能清除腸壁上的廢物。

黑木耳:黑木耳含有的植物膠質有較強的吸附力,可吸附殘留在人體消化係統內的雜質並排出體外,活血潤燥,降低血中膽固醇含量,抑製癌細胞生長,清潔血液,經常食用還可以有效清除體內汙染物質,清洗胃腸道。

芹菜:含有豐富的纖維素,可以促進排便帶出體內毒素,能減少腸癌的發生率。

海帶:海帶中的褐藻酸能減慢腸道吸收放射性元素鍶的速度,使鍶排出體外,因而具有預防白血病的作用。此外,海帶對進入體內的鎘也有促排作用。海帶還能降低血中膽固醇,防治心腦血管疾病。

豬血:豬血中的血漿蛋白被消化液中的酶分解後,產生一種解毒和潤腸的物質,能與侵入人體內的粉塵和金屬微粒反應,轉化為人體不易吸收的物質,直接排出體外,有除塵、清腸、通便的作用。

蘋果:蘋果中的果膠能避免食物在腸道內腐化,與纖維素同有吸收腸道細菌和毒素的作用,還可降低血中膽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