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含有多種有機酸、果膠和礦物質,能清潔腸胃,強固肝髒,增進消化液分泌,加強腸道蠕動,幫助腸道排出有害重金屬、膽固醇。
蜂蜜:自古就是排毒養顏的佳品,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和維生素。常吃蜂蜜在排出毒素的同時,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和神經衰弱等症也有一定效果。
糙米:糙米含纖維素,是清潔大腸的“管道工”,當其通過腸道時會吸掉許多淤積物,最後從體內排出,減少毒素對腸道的傷害。
紅薯:含水分、粗纖維多,熱量比較低,且含有加強機體免疫力和促進膽固醇排泄的黏液質。常吃紅薯有利減肥,有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冠心病的作用。
消除腸內毒素忌不良飲食
人體內的內生性毒素與外來毒素有關,它們的危害是逐漸發生的,而且防不勝防,正如人們常說的“病從口入”,但是對此人們卻未加重視。
在健康的腸道中,糞便迅速被排出,不至於產生太多足以影響健康的內生性毒素。但是,當飲食不正常、運動不足、壓力、疾病、藥物等導致腸道失衡時,內生性毒素就會累積,而且運送至全身,破壞免疫係統,引發包括癌症、過敏等多種病變。
專家發現,80%的毒素在腸道中,還有20%左右存在於毛孔、血液以及淋巴等部位。可見,保障了腸道的清潔,毒素導致的身體危機也就解決了大半。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環境,它的正常或失調,對人體的健康和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大腸內積聚的食物腐敗後,產生有害細菌,繼而形成毒素,毒素被腸壁細胞吸收後會引起慢性中毒,導致人體的疾病和衰老。中醫理論中所說的“渣”,即為附著在腸壁上的食物殘渣,也就是內生性毒素。
內生性毒素雖然是在體內產生的,但是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密切相關,多數來自體外,如果人喜歡香煙、酒精、咖啡因,有經常吃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或者經常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體內的毒素含量就會越來越多。同時食品中的防腐劑、香精、調料等,水和空氣汙染,殺蟲劑、室內裝飾材料汙染,以及壓力和憂鬱的情緒等都是毒素產生的促進因素。
少吃不利腸道健康的食物
腸道的健康,在於保持清潔,大便通暢,所以,吃什麼很重要。有許多物質對我們的腸道有意想不到的害處,因此在平日進食時應多加留意,免得一旦失去了平衡,會造成健康上的負麵作用。
肉類:不含纖維素,如果沒有充分咀嚼,就不易被消化,成為腸內腐敗的元凶。肉類含脂肪多,不易消化,增加腸胃負擔,常吃會使結腸癌的發病率升高。
飽和脂肪:飽和脂肪指動物脂肪和人造奶油。飽和脂肪刺激膽汁分泌,從而產生大量的膽汁酸。此外,飽和脂肪過多會改變腸道內的菌群狀況,增加促使膽汁酸衍變為致癌物的細菌含量。
穀蛋白:穀蛋白靠維生素E來消化和吸收。維生素E存在於生的小麥粒、大麥粒、黑麥粒、燕麥粒和蕎麥粒中。當這些麥粒被磨成麵粉或是煮熟後,維生素E就被破壞了,於是穀蛋白形成一種糊狀的黏性物質,附著在腸道內壁上。它延緩了食物的通過,容易引發腸道腐敗,而且妨礙B族維生素的吸收。
精製麵粉:含纖維素少,容易使大便變硬。特別是在少食天然食品,如水果和蔬菜時,更易發生便秘。
白糖:有利於細菌在腸道內的迅速繁殖,特別是大腸杆菌。這些細菌易於形成草酸,妨礙人體對鈣、鐵的吸收,也是風濕病的誘因。
酒精:常喝酒、酗酒者易傷胃腸,酒精與結腸癌、直腸癌有密切關係。
給胃一個溫暖的環境
胃在人體內處於溫暖的環境之中,如果胃受涼,就會收縮,蠕動減少,影響其對食物的消化功能,甚至導致胃寒之苦,疼痛難忍。
(1)外環境。天氣寒冷時,腹部受到冷的突然刺激,會使胃腸道血管收縮,抑製胃腸道有節律的蠕動,不利於消化吸收,可引起胃腸道運動功能紊亂,分泌失調,還會產生惡心、嘔吐、腹瀉等急性腸胃炎的現象,可誘發加重腸易激綜合征的病情。所以,天冷時要及時加穿衣服,特別注意保護胸腹部的溫暖。
腳冷也會引起胃腸不適。天冷時要注意腳的保暖,以防下冷衝腑,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甚至造成腹瀉。
(2)內環境。內環境的溫暖與否也來自外界。要少吃涼東西,少喝冷飲。大汗淋漓時大量喝冷飲,感到很涼爽痛快,起到消暑作用,但胃會因受到涼的刺激而導致不適,甚至引起疼痛。
胃也很怕過熱。吃過熱的燙食,大大超過胃的承受力,會刺激黏膜,破壞胃壁,燙傷壁黏膜,甚至出現傷痕,再吃東西時就會疼痛,也降低胃的消化功能,還會造成胃炎或潰瘍。
飲食衛生保護胃腸
人攝入的食物,直接進入胃腸,所以飲食的衛生很重要。食物要衛生,製作過程中要講衛生,剩飯不宜吃,吃時也要嚴格消毒,避免不潔食物進入胃內。
喝酒要適量,不可酗酒。酒精損害胃黏膜,會影響消化液分泌。
幽門螺杆菌能引起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它會通過與胃潰瘍患者共用的餐具、牙具或接吻等途徑傳染,因而還要保持用品的衛生,防止引起胃腸疾病。
個人的口腔衛生也很重要,以免細菌隨食物進入胃內。所以,每天刷3次牙,飯前要洗手,飯後要漱口。要常洗手,防止手上細菌被食物帶入人體內。
從食物本身到用具和個人衛生,處處把關,以減少病菌傳入體內。
慎用藥物。有些藥物對人體有副作用,應盡量在飯後用。比如阿司匹林等乙酰水楊酸類藥物,保泰鬆、消炎痛、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物,皮質類固醇等激素類藥物,服用時都要注意到對胃的傷害。
進食順序正確有利保護胃腸
飯前先喝湯 常言道“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這話是有科學道理的。這是因為,從口腔、咽喉、食管到胃,是食物必經之路。吃飯前,先喝幾口湯汁,是給消化通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同時也是給消化道下“通知”,激活各部門的功能,為進食、消化、吸收做好準備。若飯前不喝湯,則飯後會因胃液的大量分泌損失過多而產生口渴感,這時再因口渴喝水會衝淡胃液,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湯可以是雞湯、骨頭湯等,也可以喝菜湯或白開水。
飯前吃水果 中國人習慣飯後吃水果,這不符合健康飲食順序。許多水果是水溶性的,本身容易被氧化、腐敗。飯後吃水果,水果在胃內停留,在主食和肉食的上麵,主食肉食消化慢,水果早氧化腐敗,在胃的停留過長時間會發酵傷胃。在飯前吃水果,可以控製飲食,避免主食、菜肴食用過多,不會進餐過飽,以免傷胃。
建議有飯後吃水果習慣的,要在飯後1小時後,食物經過消化過程再吃,以免水果被食物阻滯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造成脹氣傷胃。
細嚼慢咽減輕胃的負擔
吃東西細嚼慢咽,切不可狼吞虎咽。有的人吃飯時習慣於狼吞虎咽,快速進食,這對食物消化不利,並可傷胃,影響身體健康。
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包括機械消化和化學消化兩大部分。機械消化主要是靠口內用牙齒咀嚼,將食物由大變小磨細;化學消化是在口內咀嚼時混合唾液消化酶。如果狼吞虎咽,食物在口內不能嚼碎磨細,也不能混合足夠的消化酶,吞咽下去,就增加了胃的負擔,一旦有大而硬的食物送到胃裏,胃必須分泌大量胃液,不易消化的食物也會在胃內不停摩擦,胃壁日久天長受到損害造成消化不良,發生胃病,如胃炎、胃潰瘍等。有專家提出,一口食物在口腔內要咀嚼25次至30次才可以下咽。這並不是指非數至20次,而是指要細嚼慢咽。
試驗得知,吃同樣的食物,咀嚼細的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的吸收率分別為85%和83%,而大口吞食的情況下其吸收率分別為72%和71%。
細嚼慢咽有利營養吸收。吃東西咀嚼要用牙齒,保護自己的牙齒,對減輕胃的負擔很重要。不要用牙嚼硬東西,不要常吃甜食,要養成按時刷牙和吃東西後漱口的好習慣。
運動養護胃腸很有效
人體適當運動可以健身,也有助於胃腸的活動調理。
運動能加強胃腸道蠕動,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胃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運動還可以增加呼吸的深度和頻率,促進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地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加強胃腸道黏膜的防禦功能,尤其是對於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愈合有積極的作用。
適當的運動鍛煉,能夠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發生,促進身心健康。“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實就是提倡飯後適當運動,有助於消化吸收。但是不可以飯後馬上運動,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後進行運動。
患有胃病的人也可以采用運動療法,但運動項目有所限製,可進行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胃病患者剛開始鍛煉時,運動強度宜小,如采用速度緩慢、全身放鬆的步行,時間每次20至30分鍾,脈搏控製在110次/分鍾。隨著病情好轉,可適當加大運動量,運動時脈搏可到130至140次/分鍾,每天堅持運動20~40分鍾。患者可以選擇在公園步行3公裏左右,有助於調節中樞神經係統,改善全身及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噯氣,促進潰瘍愈合有一定作用。
急性腸胃炎、胃出血、腹部疼痛者不宜多參加運動,待病情好轉後,再進行適當運動。
揉腹運動有益胃腸健康
飯後揉腹有助消化的作用。揉腹可以調和氣血,增加腹肌和腸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腸內壁肌肉的張力及加強淋巴係統功能,使胃腸等髒器的分泌動能活躍,明顯改善腸蠕動的功能,從而加強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防止和消除便秘。
揉腹的做法:
(1)腹部按揉一般選擇在夜間入睡前或起床前進行。先排空小便,取仰臥位,雙膝屈曲,全身放鬆。
(2)左手按左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在左手上。
(3)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按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
(4)第一周每天揉1次,第二周開始每天揉2次,待便秘基本消除時,每天揉1次即可。
揉腹時如出現腹內溫熱感、饑餓感、有便意及腸道排氣,都是正常現象,不必擔心。持之以恒,方可取得健身效果。揉腹不宜在過飽或過餓的情況下進行,如有胃穿孔、腹部急性炎症及惡性腫瘤時,最好不要揉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