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九型人格理論指導下的聲樂人才考察2(2 / 2)

這就啟發我們各位聲樂教師,在自己的選擇權範圍內,放出自己的眼光,“拿”到真正合適的培養對象。這,是我們聲樂事業的重要第一步。

1.一看嗓子,二看音樂素質,三看機靈。

回到我們普通院校的學生選擇來看。“聲、情、字、悟、表、養、相”這些個條件,聲字當頭是沒錯的。這是基本條件,沒有一條好嗓音,任你使出八輩子力氣,也難培養出什麼歌唱家。唯有好鐵,才能鍛造出削鐵如泥的鋼刀。廖昌永當年未能被四川音樂學院錄取,不曉得什麼原因;但他次年能被上海音樂學院看中,說明了文化的反差在其中起到了作用。還是那條嗓子,在民族音樂人才遍地的康藏高原上,可能並不很起眼,但是上海來的老師一聽,當有心中一震的感覺。類似的例子有是吳雁澤,他來自醫生家庭,當時並沒有什麼歌唱方麵的成績,但是一條好嗓子與周正的相貌,就是最大的本錢。其他的情、字、悟、表、養,都是可以經由歲月打造的相對外在的條件。

——再退一萬步說,即使是像個別男高音那樣,外貌上有點兒“對不妝觀眾,如果上帝專門給了他多於別人的嗓音條件呢?作為地方院校來講,我們本身的選擇範圍是有限的,我們絕對不可能要求學生都像卡魯索那樣天倉飽滿地角方圓挺拔如鬆巍然如鐵塔般。那麼好,簡化程序,一看嗓子,二看音樂素質,三看機靈程度,參考基本相貌與文化課成績,大體可定矣。

2.地方院校的學生選擇,尤其看重學生的恒心與毅力。

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較大的城鄉差別一時半會兒不會消除。尤其是在文化方麵的城鄉差異,迄今還是相當之大。當前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不少農村高中學生,一進入高中階段就開始分班,文、理、藝(體美),為什麼?因為文化課不是人人都可以學好的,理工科尤其需要十多年不懈的堅持與長久的好基礎,相對而言,那些在初三即顯出衰弱的學生,不得不在藝體美這些原本的副科中選擇一項來作為將來高考的目標,學校也會因之而提升升學率。這些年的實踐下來看,這對於那些原本無緣進入大學之門的學生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另一方麵,也讓我們的聲樂或者說大藝術類學生先天具備了文化課薄弱的缺點。

作為聲樂藝術課來說,其突出特點是它的個性化的因素十分重要。所以我們地方院校在選擇聲樂學生的時候,一定要參考其他的要素。來自城市的學生,綜合素質可能要高一些,為人會大方一些,但是他們普遍地屬於獨生子女家庭,為人方麵還有更自憐的問題,過於“心疼”自己,學習方麵得過且過,比較舍不得用功夫。這可是聲樂學習的大忌諱。來自鄉鎮地市的學生,相對在這方麵會好一些,他們知道學習機會的不易,比較珍惜學習時間,懂得感恩懂得回報更懂得自己的明天要靠今天去創造。以周小燕先生之尊,依托偌大的上海,放眼全國,難道就找不到一兩個比廖昌永嗓音條件更好的學生?廖昌永他是用生命在拚搏,他一周學會基本交際英語,這是“扼妝命運喉嚨的內在動力在起作用。在沒有更強大火力支持與“殺手鐧”的情況下,兩軍相對勇者勝。廖昌永贏在嗓音,更贏在長久的刻苦與用心。這一條基本的學習素質,可是要在長久(一般得十多年)時間裏發揮作用的,“字、悟、表、養”這四字,背後都需要刻苦學習來支持。我們承認地方院校的學生多數不可能在專業方麵將來超越北上廣的學生,但是,如果沒有更辛苦的努力與依賴時間作用的頓悟,那麼,泯然眾人隻是個時間問題。但是,如果他們肯“糾纏如毒蛇,追索如厲鬼”,偏執狂勁兒上來,恒心加上毅力,未來的上升空間還是可以期待的。

著眼地方院校的未來,我們不要指望天降英才,但慧眼識才,更是對教師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