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九型人格理論指導下的聲樂人才考察2(1 / 2)

3.換成我們聲樂藝術來講,良好的嗓音條件,這就是諸多條件中最重要的一條。

此條可以與上小節金鐵霖先生選徒之頭一條“聲”相對應。按吳天球先生的話來說,會說話能發聲就可以唱歌,合唱獨唱都可以;但是“良好的嗓音條件,音質幹淨,音色優美,音量中上,自然音域能在一個半八度左右”,這是先天性的,學習聲樂的物質基矗此外,還要有“良好的音樂基礎與音樂表現力。樂感要好,音準強,節奏精準,紮實的樂理知識和視譜能力”,這些基於先天又可以在後天加以訓練的條件,就牽涉到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及努力程度了。吳先生尤其提到,關於嗓音本質和音樂基礎,要請行家來判斷,個人感覺,往往比較偏於主觀。

4.除了以上這些,吳天球先生還特別提到學生的“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

“文化知識水平也是聲樂事業高度的一個重要支持”。海外生活很多年的鋼琴家傅聰,特別提到鋼琴生涯中重要的內容就是技術之外的文化修養補充。你沒有相當的文化基礎,你便不能體會到作曲家作詞家的意圖,如果是演唱外國歌曲,你還要有相當的外文功底,發聲需要它,閱讀外來文獻也需要它。“豈可不慎”?

5.吳天球先生另外的幾個忠告是——要有較高的思想修養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這是做人的基本條件,不論你從事什麼工作,都必不可少。思想修養差,考慮問題偏激的人通常不能按客觀的科學規律辦事,學習過程中會走彎路,欲速則不達”還要有“勤奮學習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一個不用功的學生,哪怕他天分再好,他能達到的高度也是極有限的”。“具備起碼的學習環境和客觀條件”——這一條,現在似乎越來越顯得不是很重要。但是實事求是地講,作為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性極強的聲樂藝術,其教學中具有一人一法、耳提麵命加師生共同感悟的特點,即使是在當今有電腦有網絡視頻可以無遠弗屆,與老師的長久切磋還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高級階段。“要有健康的身體和比較端莊的形象”——這些,也都含在金先生的七字訣竅中,值得選才者細細體悟。

三、基於酷愛音樂而來的火一樣的熱情

作為聲樂預備生來說,能否擁有基於酷愛音樂而來的終生的熱情,十分重要。但是這一條很不好判斷。但它確實是一個人藝術生命長久與否的試金石。

1939年出生於哈爾濱的李雙江,1959年9月進入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讀本科,師從喻宜萱、蔣英、沈湘、郭淑珍等名師學習聲樂,1963年以高才生畢業。看看他的這幾位聲名顯赫的聲樂教授,尤其是沈湘這個名字,就知道李雙江注定會成功。有人說,沈湘肯收下的學生一定得是成名的料,有一個算一個。沒錯,這是沈湘的“相馬”之功李雙江還沒畢業就已經有了名氣。一位歌唱家,除了天生要有一副好嗓子外,還得天生有飽滿的感情去展示歌曲的內容,否則就是一碗沒加鹽的雞湯。李雙江是非常幸運的,上天把歌唱家必備的條件都給了他。百度百科上這樣介紹李雙江:“演唱熱情奔放,富有樂感,吐字清晰,聲音流暢,高音穩定、透明,輝煌而華麗。美國費城交響樂團指揮尤金·奧曼迪曾讚揚他有‘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樣的熱情’。”

無論再困難,我們作為教師也要盡量放出眼光,從一切生活細節去判斷人才。是一般意義上的喜歡,還是酷愛?是為了將來有一個飯碗,還是願意把聲樂當成畢生的事業?多數情況下熱情奔放,還是一天到晚地打蔫兒?身體狀況能否支持重體力與腦力的聲樂訓練不?等等。隻要肯下功夫觀察,應該能發現學生的潛在能力的。

四、中等院校及以上聲樂學生的選擇條件

以上所言金鐵霖先生與吳天球先生的選才原則,對我們普通院校的教師們來說都是適用的。同時,它們又是相當不適用的。為什麼?因為我們麵對的學生不同,生源的不同決定了選擇方法上的有所差異。換言之,讀者雜誌可以從全世界的刊物中精選已經發表的各色文章,選擇範圍的極大化,使它可以有充分的挑選餘地;與此同時又對刊物主編的編輯思想編輯宗旨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美國讀者文摘就是要傳播美國主流社會的思想價值,就是要把“美國文化”普及到全世界去。美國人未必擅長宣揚自己的辦刊宗旨,但是宗旨永遠落實在它的每一篇文章中。還是說選刊,我們國內有小小說選刊,以小小說為特征,以故事性可讀性強為主征,成功地占領了市場之一角。其他的小說選刊與中篇小說選刊,各有自己的選擇對象,在自己的選擇範圍裏,它們都做得相當到位,精粹而又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