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成長於新世紀的這一代學生,通常所說的九〇後學生,他們經曆了中國教育史上最艱難痛苦的改革過程。一方麵是知識量加大,學業負擔沉重;一方麵是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仍在發揮作用,太多的學生沒有幸福的童年,更沒有幸福的少年。天分好順利進入學習通道的人還好,其他的,每個班級裏十名以後的學生,則痛苦地被一級級學習課程拖著往前走。個別學生初高中還能“鹹魚翻身”,更多的學生則走上了體育或者文藝美術類的高考。他們憑著打小時在“素質教育”名義下殘缺不全的課外音樂美術教育底子,匆匆來到我們這些地方院校的相關音樂美術專業,她底子不厚,專業興趣不濃,玩興不減,責任心欠缺,麵對這樣一批學生,無論是一般院校的音樂聲樂教育還是職業院校的音樂教育,都呈現極大的困難。作為教師,負擔也相當沉重。
麵對這樣的學生,我們怎麼辦?
前進有困難,後退無出路。這些處於黃金年齡的學生,不幾年就要走上社會;未來的社會音樂教育重擔,就寄托在他們身上。
責任感讓我們必須探究如何適應這些學生的愛好,理順他們的心氣,尤其重要的是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從基礎抓起,把音樂教育的根先紮在他們腦海裏,再從身邊容易做的事情做起,培養起他們的音樂興趣來。再進一步,以先進的前輩為榜樣,把這些學生引入自主學習之路,引入探究式學習之路,讓他們以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自己這枚火箭助推,讓他們帶著興趣去追求學業。這樣的思想政治工作,這樣的基礎補足工作,在生源比較好的音樂專門院校似乎並不需要,但作為我們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院校來說,無論從教材選擇還是師資適應或者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都是一個挑戰。不做好這個工作,學生永遠進入不了音樂世界;要做好這個工作,難度不小,問題不少。
這,是我們本書的一個重要話題。
作為一個中西部的音樂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個成長於西部民族歌海的聲樂演唱者,在我們本書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是展示西部音樂的魅力與西部民間音樂走向現代化的探索路子。同理,我們展現的多是那些成功的事例,那些基於民間,基於民族元素的翻新,與創造。這些事例都是大家公認的成功範例,作為西部的學生與教師來說,在演唱演繹中,我們是承繼著前人的優秀遺產;在自己的未來創造性工作中,更多的還是要學會前人的創造之方,運用在自己的音樂創造實踐中,挖掘民間精華,實現二度三度創作,為新時代的西部民族聲樂事業和教育事業,作出貢獻。而要走上這樣一條創造性發展之路,實現為西部音樂作貢獻的偉大目標,在當前的音樂學習過程中,我們務必放下姿態,沉入民間,在鮮活的生活中,真正吸取到民間音樂元素的精粹與精華,使之融入自己的血液中,讓它們成為自己精神滋養的重要構成,非如此,你不能在未來的創作過程中隨意調用它們,無論是你的作曲還是歌曲演唱,都難得找到一座沉穩的文化大山作依靠。
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但,民族的不經創造性改造,最終還是難於成為世界的。 本書末章,立足中國中西部遼闊廣大的地區,從西部曆史、西部風情與西部風格入手,探尋中西部聲樂演唱的來龍去脈,探討歌唱事業的得失成敗。新一代的西部音樂人才,既要有遠大的世界性眼光,更要有立足民間耐得寂寞的精神。在民族音樂的新創造中,無眼光不行,沒根基亦不成。要想承擔起民族音樂走向世界的重任,我們先得把自己打造成一架有剛度、有韌度、有長度的文化橋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賀星
2013年3月,寶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