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學音樂,學唱歌,從事聲樂教育工作,更兼聲樂教育行政工作,十幾年來,筆者沉浸在聲樂這個大海洋中,有過癡迷的悠遊陶醉,有過嗆水的痛苦低回;有過柳暗花明的開心,更有螺旋式上升的高峰體驗。一個人從小小學童熬到到了聲樂演唱與聲樂教學的中堅,數十年歲月積澱由不得你不成熟;十數年的專業學習外加各種大師班聆聽觀摩,更兼自己的燈下苦吟揣摩,由不得太多的話積沉於心,不吐不快。

好了,現在機會來了。一本《西部在歌唱——聲樂教學藝術論》讓我得以靜心回顧這二十年走過的曆程。從學生的角度,從教師的角度,從音樂史的角度,從中外聲樂對比的角度,從聲樂大師的角度……更多還是從莘莘學子的角度,盡量立足宏觀視野,考察現當代中國的聲樂教育發展概況,肯定當肯定的,那是一代代聲樂教育家的畢生心血,與無數優秀學子苦心修煉的成績;尋找聲樂教育的弱項,尤其是探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聲樂教育的弱項,並從中外比較、遠近比較的角度切入,試圖探尋當代中國聲樂教育發展應該彌補的地方,或者,更為科學的路徑。

作為歌者,我們都有一己小小的特殊能力,或者嗓音條件,或者音樂素養,或者導師得力,或者同學幫襯,總之,一個聲樂人才的成長不是單方麵能力所能達成的。另一方麵,聲樂藝術的特殊性決定了個人的成長要素,可能大多數條款合乎聲樂發展的整體規律,也不排除有一定的例外因素。個性與共性,個體與群體,規律與特殊,就這樣混合成一體,組成複雜的聲樂世界。也正因了聲樂世界各種因素的複雜性,才組成了這個花樣翻新,令人目迷五色的美好世界。

慶幸的同時,你時時會陷入沉思與遐想。

為什麼?

作為歌者,你盡可以率性發展,發揮特長的同時如果暗合了聲樂發展規律,你就會有自己一片光明的天地;但從事聲樂教育這種不乏特殊性的工作,作為教師,你更多時候是在尋找共性的、規律性的東西,並力圖於複雜多變中找到那些能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道理很簡單,教育就是批量培育人才,它既要尊重聲樂教育“口傳心授”“一對一”的傳統路子,又有普及與麵上的教育工作要做。非如此,不足以實現現代意義上的聲樂教育功能。當代成功的聲樂教育家們,都在這種總結規律方麵下足了工夫,於是他們有了相當卓越的教學成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薑家祥、沈湘先生、周小燕先生如此,當代影響力廣泛的金鐵霖先生夫婦亦如此。無論是薑家祥先生在湖南就民族聲樂開設教學班,也無論是金鐵霖先生就聲樂訓練開設大師班,他們都能在某一些方麵,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進行“麵”上的指點與提升。實踐也證明,他們的方法,確實針對了大多數學生的弱項,有效地改進了某些唱法,突破了某些技術方麵的難點與困惑點。這種“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教師職業樂趣,非深入其中,難得體會。

所以,當我們著眼於聲樂研究與著述的時候,本能地還是要從教學的兩個關鍵點(師、生雙方)切入,結合變化了的學生的現實狀況,結合當代教師的師資力量考察,來分析當前教育的得失,探尋學生素質與教師能力更多的結合點。

在本書中,我們先開列了相當數量的聲樂名家的例子,旨在通過生動鮮活的聲樂實踐,通過名人的示範效應,為教師們,為學生們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事例,讓師生們從這些名家的成長曆程中,自己體會,自己琢磨,自己頓悟,自己升華。同時,我們把現當代一些成功的教學範例予以介紹,同樣是為老師們提供一些感性成分更強的事例,於觀察他人行為中,替自己謀劃找切入點。這些事例與解說,盡量摒棄了理論式的說教,讓學生教師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前人的影響,更從前人細致的方法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或借鑒,或引申發揮,在此基礎上,追求自己的創造性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