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理原、褚大案的同時,趙廣漢也在著手準備解決富豪、官吏拉幫結派的問題。這些人利用自己在當地的影響,互立山頭,廣養門客,各自形成了一股惡勢力,既互相傾軋,又聯手對抗,不但敗壞風氣,對中央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實施也造成了極大的阻礙。趙廣漢采取一些非常措施:首先叫手下人設置竹筒,類似現在的保密信筒,專門接受告發的信件,這樣便於知情者的檢舉揭發。在收到告發信以後,一經核實,便依法治罪。同時,他故意隱去揭發者的姓名,而說成是某某豪門大姓子弟所告發,引發他們的內訌。自此後,強宗大族的內部果然出現了分裂,並逐漸成為冤家對頭。一時奸黨散落,社會風氣大大好轉。
由於趙廣漢實施了一係列強有力的監管措施,社會上的各種消息很快都能傳到他的耳中,一些不法分子為此再也不敢頂風作案了。
經過趙廣漢大刀闊斧的整治,潁川的麵貌在短期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趙廣漢秉公執法的美名一時間也在坊間流傳開來。
趙廣漢不畏權貴,敢於同違法亂紀的行為作鬥爭,在法紀麵前不動搖。可以說,趙廣漢的一生都在為正義而奮鬥著,他這種秉公執法、敢於舍身護法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
舉報箱的由來
設置舉報箱在我國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曆史了。據考證,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設有“舉報箱”了。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為了穩定社會秩序,李悝便協助魏文侯建立了舉奸揭凶、懲汙治吏的舉報製度,並於“僻巷”——人們不常到的街道設立了“蔽竹”,也就是現代的舉報箱。這是一個圓形的筒,長約尺許,上麵有一個大約三寸見方的小口,以便舉報人把寫有揭發內容的竹簡塞入筒內。
西漢的漢宣帝時期,趙廣漢出任潁川太守,到任後,他發現土豪劣紳結黨營私成風,形成一霸,當地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為了打擊犯罪,為民除害,趙廣漢令手下人製成了一種形狀像瓶子、口很小、可入不可出的器具,“受吏民投書”。這也是舉報箱。有了舉報箱,官吏和群眾就可以寫信告密了。根據群眾舉報所獲的線索,趙廣漢組織力量積極打擊犯罪活動,穩定了社會秩序。
潁水
潁水發源於中嶽嵩山,迤邐東下,流經河南登封、禹州、許昌、臨潁、周口、安徽界首、太和、阜陽、潁上等地後彙入淮河,為淮河的第一大支流,也是曆史上的文化濫觴之地。《水經·潁水注》中稱:潁水自竭東逕陽翟故城北,夏禹始封於此為夏國。陽翟就是今天的禹州市。因潁水流過而得名的城市有潁川、臨潁、潁州、潁上、潁口等。
劉仁瞻治軍大義滅親
劉仁瞻(900—957年),字守惠,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五代十國南唐大臣。他以驍勇名於當世,曾任吳右監門衛將軍,曆任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袁州(今湖南省宜春市)刺史。劉仁瞻治軍嚴明,將士聽命。李璟襲位後,使掌親軍。劉仁瞻在任壽州(今安徽省壽縣)節度使時,適後周來攻,他堅強固守,終因營田副使孫羽等獻城,而己又重病在身,不得已而降。
自古以來,法與情、公與私糾纏在一起,因而徇情枉法、徇私枉法的事特別多。所以,不徇私情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品德。
隋朝的時候,朝廷準備選拔一位有才能的人任華陰長吏,丞相楊素推薦榮毗擔任此職。楊素的田地住宅多在華陰,他的手下放縱恣肆,榮毗一概不饒。楊素對榮毗發牢騷:“我舉薦你,等於用來懲罰我自己。”這是個執法不徇私情的例子。
下麵要說的,是南唐時候的一件事兒,執法對象是自己的兒子,給的處分是腰斬,這種大義滅親的舉動就更難做到了。
一次,南唐的壽春城被後周的軍隊圍攻,時間已長達一年。城雖未破,但城內的糧食已經吃完,困守孤城,和等死沒有兩樣。於是,守城將領劉仁瞻請求上級準許讓另一將軍邊鎬守城,自己率隊出城,與後周軍隊決一死戰。
這個建議被齊王李景達否定了,還把劉仁瞻臭罵了一頓,劉仁瞻氣得病倒了。
劉仁瞻的小兒子劉崇諫見父親受了委屈,也氣得夠嗆,但他不是病倒了,而是在夜裏劃了條小船要去淮北投敵。不巧,半路上被一名小軍官抓住,送了回來。
劉仁瞻一聽此事,更是氣得七竅生煙,為明軍紀,下令腰斬自己的小兒子。劉仁瞻治軍很嚴,沒有人敢求情。隻有監軍周廷構在中門大哭,懇求不要殺劉崇諫。劉仁瞻置之不理。周廷構又派人向劉夫人求救,劉夫人說:
“我們做父母的對小兒子崇諫不是不愛惜,但是執掌軍法就不能徇私情。如果饒恕了崇諫,那就對不起國家和百姓了,我和劉將軍還有何臉麵再見將士們呢?”
就這樣,劉仁瞻忍痛殺了自己的小兒子,將士們無不感動得流淚。
治軍打仗如果沒有鐵的紀律,即使有百萬之眾,也隻相當於一盤散沙。所謂“軍令如山倒”。劉仁瞻就是深刻地認識到了該問題的存在,忍痛殺掉了自己的兒子,這一舉動將法不容情詮釋到了極致,其精神感動著一代代後人。
劉仁瞻之死
顯德二年(955年),周世宗親征南唐,意在奪取南唐在淮南的領土。在周世宗親征淮南的戰役中,南唐雖然節節敗退,但也湧現出很多忠臣義士,劉仁瞻便是其中之一。
顯德四年(957年),經過17個月艱苦圍城,後周軍終於入駐壽州。周世宗為拉攏劉仁瞻,封他為天平軍節度使。當時,癱瘓在床的劉仁瞻已經沒有能力拒絕了。很多唐軍的將士都不願投降,便朝劉仁瞻的床前三叩首後自剄殉國。當夜,五代名將劉仁瞻卒,周世宗下詔厚葬,追贈為彭城郡王,並率全軍為其送葬。
張軌私財賑災
張軌(生卒年不詳),字元軌,濟北臨邑人(今山東省臨邑縣)人,曆任北魏、西魏記室參軍、倉曹、都督、行台郎中、中書舍人兼著作郎、黃門侍郎兼吏部郎中、河北郡守、丞相府從事中郎、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待、度支尚書、隴右府長史等職。張軌為政清廉,公私分明,關愛百姓,任河北郡守期間,他政績、名聲顯著,被人們讚為“循吏”。張軌去世時家無餘財,隻有書籍數百卷。
北魏末年,內憂外患嚴重。胡太後和她寵信的中書令鄭伊和給事黃門侍郎徐細密謀,要把自己的親兒子孝明帝元詡毒死。528年2月,孝明帝暴死。胡太後立挑王的兒子年僅3歲的元測為帝。大將軍爾朱榮則率兵殺入洛陽,擁立長樂王元於攸為帝,將胡太後和小皇帝元測扔進大浪滔滔的黃河之中。事後,他還以祭天為名,將文武百官2000多人聚集到行宮,全部殺死,頓時血流成河。後來,元於攸又設計殺死了野心勃勃的爾朱榮。
由於宮廷政變頻繁,戰亂綿延不絕,首都洛陽城內隨處可見斷壁頹垣,百姓紛紛外逃,居民隻剩下十分之一二。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糧價暴漲,民不聊生。洛陽的大街上,隨處可見衣衫襤褸、瘦骨嶙峋的饑民。
身為倉曹的張軌看到這種悲慘的情景,心急如焚、夜不能寐,可是又苦於沒有辦法救民於水火。有人勸他:“既然大人掌管著官倉,為什麼不開倉貸糧?”張軌說:“因私害公,絕不是我的夙願。雖然這樣做是為了解救百姓的危難,但是我怎能違背平時的誌向呢?”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將自己家裏的衣服、器皿都拿出去換糧食,賑濟缺糧的饑民。當人們背著口袋、扛著籮筐、端著簸箕把糧食拿回家的時候,憔悴的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饑民們家家在院子裏焚香禱告:“老天爺有眼,保佑好心的張大人幸福平安!”這個扶危濟困的張軌是高平縣令張崇的兒子。他少年好學,有遠大的誌向和廣博的學識。起初他住在洛陽,與樂安人孫樹仁是莫逆之交。由於非常貧窮,沒有好衣服,出門時他常常和孫樹仁換衣服穿,被當時人傳為佳話。這段貧苦的生活經曆,可能是他對饑寒交迫的百姓產生深厚同情的根本原因。後來他去了西部,直到爾朱榮被殺,爾朱氏兵敗之後,他才拄著手杖從潼關再東進入洛陽。武衛將軍賀拔嶽任命他為記室參軍,掌管機密,不久做了倉曹。後來賀拔嶽鎮守北魏北部邊境,在高平被侯莫陳悅誘殺,驃騎大將軍宇文覺任命張軌為都督,讓他跟隨自己去討伐侯莫陳悅。侯莫陳悅被平定之後,張軌出使洛陽,見到領軍斛斯椿。斛斯椿問他:“高歡即將謀反的心思已經路人皆知,人們都翹首西望,度日如年地期盼著宇文泰力挽狂瀾。不知道宇文泰是否比得上賀拔嶽?”張軌直言不諱地回答:“宇文公文才足以治理國家,武略足以平定叛亂。至於他的遠見卓識就不是我這樣目光短淺的人所能夠預測的了。”斛斯椿說:“確實像您所說,宇文泰真是可以依仗的人。”宇文泰任關西大行台時,任命張軌為郎中。北魏孝武帝元修從洛陽向西逃亡遷都長安之後,任命張軌為中書舍人,封壽張公子爵,兼著作佐郎,負責編修皇帝的起居注。後來又提升為黃門傳郎,兼吏部郎中,又出任地方官,做河北郡守。在做郡守期間,張軌的名聲和政績都非常顯著,被人們讚美為“循吏”。後來,北魏執掌實權的高歡挾持孝靜帝元善見遷都鄴城,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文帝(元寶炬)大統年間,人們議論到善於治理地方的官員,大多推崇張軌。不久他又入朝做官,任丞相府從事中郎,行武功郡事。當章武公宇文導做秦州刺史時,任命張軌為長史。西魏廢帝(元欽)元年(552年),晉升張軌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第二年,賜姓宇文氏,行南秦州事。西魏恭帝(拓跋廓)二年(555年),張軌征拜度支尚書,又被任命為隴右府長史,在任職期間逝世。諡號“質”。張軌臨終之時,家無餘財,書房中高高疊起的數百卷書籍就是他的全部遺產。此情此景,令憑吊者唏噓不已,眾人無不讚美他清廉樸素,堪稱楷模。
饑荒之年,為挽救垂危百姓,張軌不惜以私財賑災。然而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自己死後卻無餘財,唯有百卷書籍留世。張軌懷著一顆天下為公的心,視百姓為衣食父母,視朝廷為安身之所,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實為後世典範。
儀同三司
儀同三司為古代的一種官名。始於東漢。原指非三公(司馬、司徒、司空)而給以與三公同等的待遇。魏晉後,將軍開府置官,屬者稱開府儀同三司。至南北朝末期,便以儀同三司為官號,並設置了開府儀同大將軍。隋唐以後,這一官職僅為散官。明代時廢除。
《隴頭歌》三首
北朝民歌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朝發欣城,暮宿隴頭。寒不能語,舌卷入喉。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韋澳執法得罪國舅
唐宣宗李忱(810—859年),漢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47—859年在位,未算武周政權),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在位13年。李忱曾經為祖宗基業作過不懈努力,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唐宣宗李忱,因為京兆長期治理不好,任命翰林學士、工部侍郎韋澳為京兆尹。韋澳為人公正、耿直,一上任辦公,豪門貴族中的作惡分子便收斂了手腳,不敢再做壞事。宣宗的舅舅鄭光有一個管家一貫橫行霸道,是地方上的一大禍害,多年不向國家交租稅。韋澳逮捕了他,並給他帶上了手銬腳鐐。
一天,唐宣宗在延英殿上問韋澳此事,韋澳奏明了情況,宣宗問:“你打算怎樣處置他呢?”韋澳回答說:“打算依法處決。”皇上說:“鄭光很喜歡他,怎麼辦?”韋澳不滿地說:“陛下將我調任為京兆尹,打算讓我肅清國都地區長期積下的流弊,假若鄭光的管家連年為害,能免重刑,那就說明陛下的法律隻是對付窮苦百姓的,我不敢遵從您的詔命了。”宣宗說:“你說得對,但是鄭光會纏著我不放的,你將那人痛打一番,免他一死,可以嗎?”韋澳回答說:“我不敢不遵從詔命,希望您準許我暫且拘押他,等他們把所欠租稅交足再釋放他。”宣宗說:“當然可以,我為了鄭光的緣故,影響了你執法,真是慚愧呀!”韋澳回到京兆官府就杖打了鄭光的管家,並督促他們交足幾百斛的欠租,才把那個管家交還給鄭光。
韋澳敢於得罪國舅本身就需要勇氣,而這種勇氣則源於對正義的渴望與執著。韋澳定然明白這樣做的後果,但為了肅清流弊,不惜以自家仕途作賭注。在他的眼裏,唯有公正才是自己終生追求的。
翰林學士
翰林學士為古代的一種官名。學士最早設立於南北朝時期。唐代初年,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但無名號。到唐玄宗時,便在翰林院之外另外建了學士院,選一些有學問的朝官充任翰林學士,入值內廷,批答表疏,應和文章,隨時宣召撰擬文字。德宗以後,由於時事多艱,翰林學士也成為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秘書官,經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將外、冊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因而也有“內相”之稱。其加知製誥銜者也就等於暫代中書舍人,所以,充學士者經中書舍人往往能升任宰相。北宋的翰林學士承襲唐製,仍掌製誥。此後,翰林學士的地位漸低,然而相沿到明清時期,拜相者一般都為翰林學士之職。到了清代,更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的長官,不再單稱翰林學士官了。
貞陵
貞陵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城北50公裏處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貞陵因山為陵,城垣沿自然山勢構築,南垣長1680米,北垣長4080米,東垣長2985米,西垣長4440米,內城麵積約為629萬平方米。陵園的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並存有石刻,另外還有華表1對、翼馬1對、鴕鳥1隻、石馬5對、石獅4對、石人13尊,但都破損殘缺。2001年6月25日,貞陵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