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創造機會還是等待機會
周震:人生或許隻有兩種:創造機會還是等待機會
“師傅!”我喊他。然後就覺得好像是孫悟空在喊唐僧。我一時心急不知道叫他什麼是好。他這個出租車司機怎麼講一U那麼夠味兒的英語?不像是在學校裏學的,這需要一個語境。或許現在的“海歸”也開起出租車了?中國發展之快,據說前幾年很希罕的“海歸”,有的已變成“海帶”(“海待”的諧音),就是從海外歸來的待業者。
他正在接手機,是個國際長途。一位德國商人請他幫忙在杭州找一家液壓千斤頂廠。
“中德會談”一結束,他才能顧及坐在出租車後座上那個喊他“師傅”的人。
我想認識一下“師傅”,“師傅”說不行。後來嘛,答應我晚7點在飯店大堂見。善戰,善哉,OK,OK!
7點我一進大堂,糟了!哪一個是他呢?我隻見過他的後腦勺。我開始清點大堂裏每一個人。有一個人向我走來了,我不知道該不該向他笑,因為他到底是不是“師傅”呢?
他也沒怎麼與我招呼,因為他不知道我的名字,但他的眼神告訴我他認出我來了。
你怎麼認出了我呢?我弱智地問。
他說我在北山街攔車時他看一眼就記住。他記英語就是這麼記的,幾乎講一遍就記住了。
我說及前幾天我剛看了杭州小孩用英文演唱《音樂之聲》的歌曲。他說巧了。下午他把我送到住地後,他在杭州國際大酒店門口看見一個老外手裏拿著一張紙,正不知所措。他停下車問這位“不知所措先生”:需要我幫忙嗎?當然,用他那嫻熟的英語。老外把紙遞給他看。他一看,那紙上寫的杭州大劇院的地址,把之江東路寫成了浙江東路。他把老外送往大劇院,路上才知道這位是美國來杭州的《音樂之聲》演出方的經理。經理說太高興在杭州遇到英語這麼好的年輕人了,下周一定要坐他的車遊西湖。經理跟他要了張名片,中文名字“周震”兩字自然看不懂,那英文名字是一下記住了:JenyZhou。
又有老外朋友打手機:傑瑞(Jeny)!我的兩個美國朋友來了。她們是第一次來中國,又要請你帶她們去遊杭州。後天!我所以選擇了杭州,是因為杭州有你。
現在,這位“你”就坐在我的麵前。我覺得有點好笑,因為“你”和我穿著同一款式的寬大的多口袋中褲。
他長著貨真價實的中國臉,但是講話半是中文半是英語,而且中轉英或英轉中,其間的切換自然得叫人感覺不出來。
我稱呼他也自然地從“師傅”切換到傑瑞。
傑瑞厚厚的名片夾,好像英文人名大字典,裏邊有不少是世界名牌的外方部門經理,或是這CEO、那CEO。
我想起2005年提前I年上任的西門子新CEO柯菲德,我對他一無所知,就知道他的一句名言:追求卓越,反對平庸,這是一個創新型社會的基礎。
建立這部“英文人名大字典”,開始傑瑞是“刻意去碰”。他在西湖邊上常常可以碰到一些老外,拿著杭州地圖。需要我幫助嗎?老外自然大喜。比老外還大喜的,是傑瑞自己。他付出服務,得到學口語的機會。
人生或許隻有兩種:創造機會還是等待機會。
傑瑞說他的偶像是阿裏巴巴的馬雲。馬雲當年為了學口語,老是到杭州的香格裏拉飯店門口去等候老外,為老外做導遊。傑瑞說他開出租帶老外,是收費的,而馬雲是免費的。但是,馬雲得到的一定比付出的多。沒有當年的免費導遊,馬雲的外語水平就不一定能使他快速了解世界,然後建起了阿裏巴巴。
傑瑞說杭州是一座升起的城市。對企業、對年輕人都充滿了機會。也是今天下午,他偶遇一位美國夫人。傑瑞送她一張名片,夫人一看,說她有傑瑞的名片,在電腦裏,說傑瑞是杭州最好的導遊!這位夫人是黃寶書公司總裁太太。有句話:革命時代人人手持紅寶書,信息時代人人手持黃寶書,也就是信息書。黃寶書是一家去年進入杭州的美方公司,總裁叫LyleWolf。Wdf是狼,lyle,音同漢語的“來了”,所以他的中文名字就印著“狼來了”。意在告訴中國傳媒,這是真的狼來了。
我說傑瑞,你今天下午和我分手後就碰到這麼多事!
他說天天都這樣!老外找他的太多,他常常一下記不起來誰是誰,好像麵對靈隱寺裏的五百羅漢。
前不久他在平湖秋月,被一老外抱住,“啪啪啪”地直拍他的背。他被拍糊塗了,不明白這又是哪尊羅漢。老外說你忘啦?去年你帶我去靈隱寺!傑瑞開始用記憶碎片一點一點拚起完整的印象。哦,德國朋友!德國人說他今晨打的繞西湖一圈找他。沒找到。中午11點多又打的繞西湖找。還真找到了。
還是要傑瑞帶他們看杭州。
傑瑞說他其實就是把司機、導遊、翻譯三合一了。找他一個人就全解決了。另外他帶他們去看杭州,不是光讓他們看,是不停地提問題讓他們參與。臂如帶他們去胡雪岩故居,指著那床問這是做什麼的。老外會回答睡覺Jormakinglove。而他告訴他們:吸鴉片。
瑞典一本雜誌介紹傑瑞,題目叫.一個人的旅行社。
我說對呀,你完全可以自己辦一個旅行社。
他說不。因為他這塊海綿,還需要吸水。譬如他家洗手間裏永遠放著英語U語詞典,從頭翻到尾,從尾翻到頭,翻爛了,還要翻。都背。我說這已經是興趣了。
他說不,是精神壓迫。
精神壓迫?我又有點弱智地望著“師傅”。
他說是。他要把他這塊海綿吸足了水。
然後開旅行社?
不,然後就把這塊海綿扔了,換一塊大的海綿。我下一步要學外貿。我要為杭州樹一個品牌。
他說杭州是個風景旅遊城市,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把旅遊經濟做得更好,使杭州更有優勢。市裏提出要用更優良的服務和更好的環境讓大家“住在杭州、遊在杭州、學在杭州、創業在杭州”。他隻是響應。他不願意聽到有老外說:在杭州與人交流不方便。
傑瑞說:現在是地球村。我要當一名國際化的服務員。像馬雲那樣,打造杭州的國際化。
人類因為夢想而偉大,他說。
他的郵箱裏盡是有朋自遠方來的信息:老外們提前告知何時抵杭。他的信箱裏常有老外們寄來的各國明信片。他設身處地為異鄉他客著想,生怕日本朋友聽美式英語不方便,他就說H式英語,一字一頓重重的。
他說他不是導遊,是朋友。他與我談話,也是把我當做朋友,在我麵前釋放了他的精神壓力。他果然激揚起壓力釋放後的精氣神:劉翔說,世界有我!中國有我!我說,世界有中國,中國有杭州,杭州有我!
因為杭州有你!我想起剛才那位美國朋友給他的電話。
你寫杭州的書,書名有了嗎?他朋友般地關心起來。
還沒有。
那,就叫《夢西湖》。因為在杭州的,到杭州的人,都是懷著夢想來創業的,而西湖,就代表了杭州。
夢西湖?王蒙5月來杭州時,說杭州是他的夢中情人。我又想起好萊塢的造夢。杭州不用造夢,因為杭州本來就是夢。
因為,有很多的現代灰姑娘,或很多的中國傑瑞,會在杭州找到他們美麗的童話。
告別傑瑞,打開鳳凰台,看到布萊爾經過兩天緊張的中歐領導人會晤後,今天,9月6日,與北京的少年足球隊員切磋球技。這位英國首相穿著皮鞋係著領帶6次秀英倫足球的射門。然後穿上西服站到話筒前,講英中奧運合作,講2012年的奧運承辦國要從2008年的奧運承辦國手中接過奧運接力棒。
還有一則新聞,關於北京出租司機學英語迎奧運的。
地球村裏,皆是朋友。這是一個美麗的夢。
人類因為夢想而偉大。
第二天,9月7日,看到《錢江晚報》報道布萊爾6日下午走進了中央電視台,對話寧波諾丁漢大學學生。其中講到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越深,外界對中國的信心就越大。外界對中國的聯係、互動、認知越多,也就越理解中國。不理解就會害怕、恐懼,而越理解,人們對中國就越不會害怕。
要了解今日中國,或許可以去杭州西湖邊,去尋訪一個出租車司機。英文名字叫Jerry,傑瑞。
莊永誌:80歲前後的人生草稿,在18歲時已經擬就有人在《光明日報》上撰文,說京城文化界藏書最多的,第一是季羨林先生。當然,我想,第二是我丈夫我先生。是這樣嗎?我想。丈夫的藏書我一本沒讀過。不過,我是我丈夫的妻子,所以就讀過一些丈夫的朋友。大都是泛泛而讀。有朋自遠方近方來,我就泡杯茶。當他們的談話像茶那樣非常悠遠非常文化的時候,我早就回到我自己的工作間了。那裏有很多的洋娃娃、米老鼠和很少的書。
丈夫的那些讀書特別多的朋友裏,有一位叫莊永誌。莊先生一開口,經典又現代,博大又翔實。書名、作者、理念、數據、旁征、博引。我把脖子伸得老長,我把眼睛瞪個老大,好像一個細木棍舉起兩個大大的問號。據說一張白紙可以畫最美的圖畫。可我最好還是不要當白紙,這種無知的尷尬,這種無識的局促!
莊永誌本不是文化圈中人。他上大學學的是經濟,現在做的也是經濟。他個人擁有的時間很有限,他個人擁有的空間幾近無限——他的公寓裏,四壁用書撐起。每一本書,拓展一片空間。他把有限的時間都放進這個無限的空間裏。每一寸時間長度都擁有了無限的寬度。他的知識積澱,像六十來歲,他的年齡是三十來歲。他的知識更新,像電腦換代,他的矢誌不渝,又像中國文化的根深葉茂。
他讀外國人寫的書,聽圖爾魯賓斯坦演奏的21首肖邦的《夜曲》。兩張CD,來回放。他讀中國人的書,就放吳景略、張子謙、管平湖的古琴,8張CD。他在廣播電台談“五四”印象,長長十來頁的打字稿,從陳獨秀、蔡元培、魯迅、胡適、梁實秋、冰心、艾青、李廣田,一直講到1%8年20歲的詩人食指和1999年26歲的北大研究生餘傑。政論的氣勢,哲學的敘述,文學的還原,青春的跳蕩。他在電台裏講《三個普希金》,講北京越來越像一個國際大都市,北京和俄羅斯和全世界一起擁有普希金。不過北京有3個普希金,一個是官方的,一個是老百姓的,一個是思想界的。官方的普希金肩負著中俄友好的使命;老百姓的普希金不願受到侮辱和情敵決鬥而亡I思想界的普希金尊嚴、自由、叛逆、不能安居的靈魂永遠跋涉在路上。
莊永誌寫他的18歲,“18歲告訴我,80歲前後的人生草稿在18歲時已經擬就”。二十幾歲的時候他又經曆一次18歲,他在廣播劇裏演男一號,一個小兵。小兵在18歲生日的頭一天,死了。後來,他到我丈夫的書齋,和我丈夫對談,他好像又回到了18歲,靈魂充滿了對美麗的渴望。莊永誌又寫他的外婆,吃東西總要分給別人。吃梨除外,從不和人“分梨”。這時她用一把小勺,把梨輕輕地刮成細碎的小塊,用那僅存的兩顆牙,用全身的力氣和全身的注意慢慢品嚐。再小的梨,她也把吃剩的泡在糖水裏,下回再吃。
莊永誌的屋子,用書本做成梁,用書本砌成牆。莊永誌的精神,也如梁似牆地對人類有關愛對社會有承擔。雖然他那麼細挑,那麼清秀,那麼夢幻。他總像一個少年學生,卻又像老學者般天高雲淡。他白天在無人不知的大公司裏做工作,他夜晚在無人知曉的公寓裏做功課。他一腳跨進數字時代,一腳紮根傳統文化。他本來是我的朋友,後來“轉會”成我丈夫的朋友。我丈夫和他交流、感悟,不點不通。我麼,列席旁聽,或者問出一句特世俗的話:小莊,你怎麼還沒有女友?
話剛出口,就覺得怎麼問得這麼蠢笨?誰讓我讀書那麼少呢?
沈財福:人生成不成功,看你定位準不準確
他9歲的時候上午上學,下午幫人送麵。肩上扛一大托盤,托盤裏放6碗麵,一天下來可以賺5角到1元。
他往妓院送麵的時候,總看到一個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女孩縮在牆角裏,等待在妓院“上班”的媽媽。他每次送完麵就和她玩一會兒。她媽媽帶她回家的時候,她總要回過頭對他苦澀地一笑。這茫然的回頭苦澀的一笑,便一直疊影在他的腦海裏。
當他成為在全球擁有四百多個營銷店的“傲勝”公司老總的時候,他說:我是白手起家從零開始的,本來就什麼都沒有,所以不擔心失去什麼。不要羨慕別人已經有的,要確立自己的誌向。
他叫沈財福,新加坡的著名企業家。小時候媽媽出去打工,他非要跟去。媽媽不理他隻顧往前走,他的步子小,隻好一路跑一路哭,非得哭到媽媽拿他沒辦法了隻好帶他走。他小小年紀就無師自通一個道理:哭,也是一種爭取機會的手段。
後來大老板沈財福說:有了夢想就要努力去實現。有了願望就有了目標,有了目標就要製定實施的策略。
譬如:哭。
他20歲服完兵役後給別人打工。隻做了3個月,就想自己做。他賣貨的時候發現保健器材有無限商機,向朋友借了5萬元,集中代理保健品。3年後又重新考慮定位,決定做保健品生產和經銷的一條龍服務。借錢開公司是一次極限挑戰,從代理到自產自銷又是一次極限挑戰。後來沈財福說:人生成不成功看你定位準不準確。我喜歡挑戰極限,喜歡那種與自己挑戰的感覺。
現代化、高科技好像是把人們從各種繁重的勞動中一一解放出來。其實越是現代化壓力越大。電腦3個月就換代,手機半個月出新款,電視現場就直播,網上信息大串連,信息轟炸,知識充電,競爭迅捷,生活快餐。於是一個全球化的熱門話題推到了每一個人的眼前一~保健。
創建品牌,讓品牌擁有長久和超前的生命力,是企業永遠要麵對的高難動作。沈財福的“傲勝”公司銷售的,不僅是一種產品,而且是一種生活狀態。“消費者買我們的產品,是他認同我們的產品表現的對人生的態度和生活方式。”
沈財福已經有財有福,“我已經走過了追求金錢的階段,更重視的是成就感、滿足感和挑戰極限”。
沈財福的故事,我是從《與成功麵對麵——撕i城新星打造6億財富》一書中讀到的。書中寫了12位各不相同的新加坡老板。平實的文字和充實的內容,先進的理念和深沉的思考。
又一位新加坡企業家,42歲的林愛蓮走上領獎台,領取2002年度新加坡傑出女性獎。“我最遺憾的是,我的外婆沒能等到今天。”
領獎台上的燈光,把她的淚水照得晶瑩透亮。“如果她活到現在,見到我獲獎,她該會多麼的高興!”
這位外婆,和她非親非故,她隻是外婆收養的5個孩子中的一個。有一次她病了住迸山頂醫院,七十多歲的外婆天天燒了她愛吃的東西爬山送來。外婆聽說山上有一種蟲,放在嘴裏咬爛了喂小孩,病就會好。
外婆就去捉蟲生咬了喂她,她果然就好了。
小愛蓮為了幫助外婆賺錢,什麼都幹。割膠、編藤條、賣水果。她還做三明治賣給同學,可她從來沒吃過一個。“因為我不想錯失多賣一個三明治的機會。”
外婆的愛,激勵她不屈不撓:日子的艱難,激起她改變現狀的強烈願望。後來,亞太經合組織商業谘詢理事會的新加坡代表林愛蓮說:“如果一切不是這樣,那麼我的命運也許就完全不同了,我可能有個很安定很舒適的環境,不會經曆這麼多的挫折,那麼也就不會有勇氣創業。那將是另外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
上中學了,林愛蓮一邊給二、三年級學生做家教,一邊在烏節路咖啡店打工。成天騎輛車來回飛奔。有一次汽車把她撞倒,學生的課本、作業本撒一街。多麼苦也總是心情很好。林愛蓮,這回真覺得為什麼她的生活就這麼苦?
但是她隻要回到外婆身邊,就覺得世界是那麼親切和溫馨,“連空氣都充滿了愛”。回到學校,打工家教,又覺得“生活不容我多愁善感”,“連歎息和可憐自己的時間都沒有”。
很多年後,從事廢水處理和生產新生水的“凱發”公司總裁林愛蓮說外婆以前就說過路不走,草就長。咬緊牙關往前走,隻要想起外婆的期望與關愛,沒有什麼山頭翻不過去的。每翻過一座山就會看到一次新的景色。
是苦難成就了林愛蓮,是關愛成就了林愛蓮。林愛蓮尋找一切可能發展的機會,去年又和法國公司合作投標價值2.5億的新加坡第一個海水淡化工程。然而,比林愛蓮一切的頭銜一切的成就給人印象更深的,是外婆捉了蟲子生咬著喂小愛蓮,是小愛蓮決不放過多賣一個三明治的機會。
沈財福、林愛蓮這12位新加坡企業家的成功之談,給我一種經典感。因為現代社會如何地瞬息萬變,有些東西是不變的,替如愛的力量,替如哭的手段,譬如艱難的冶煉,醤如正確的定位。
我無意中翻閱這本書,現在要誠心誠意地感謝此書的作者譚雷,給我們讀到了那麼豐厚的成功的經典。
汪廣平:創業伊始,年方81,生命從80歲開始
我一回頭,遠遠地看見他站在那裏。沒有聲響,沒有看見他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好像神話電影,該出現的人,到時候就出現了。是的,是他,我知道是他。我走上前:是您?
他靜靜地站著,他的肢體語言很少。他的口頭語言也少,聲音低啞,但是很有魅力,叫人想起古雅的家具。而對這樣一個人,你不知不覺就在感受他、欣賞他。
他說話時偶爾有些不大的手勢,輕悠而充滿了內力,讓人感受著剛柔相濟的太極拳。後來,分別的時候,他走到我跟前,微微笑著。他的微笑竟也是那麼有力度。他握住我的手,又用左手輕輕地拍打我的右手,這輕輕的拍打,也是剛柔相濟地傳遞他的真誠和盡在不言之中的什麼。
那是什麼呢?他那明道中學的大廳裏,掛著一幅大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在台北的時候,我早聽說明道好明道真好,我沒放在心上。世上好的東西真好的東西多了。午前我走進台中縣烏日鄉的明道中學,我站在這幅字前,心裏呼啦啦地熱起來。是誰,在這麼一個鄉裏“為往聖繼絕學”呢?
上了樓,“國學講壇”4個大字像電影裏的推鏡頭似的一下推到我眼前。哪位神仙用手一指,便把一個江南書院搬到台中鄉下來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大概剛剛下課離去。我是個書童,前來侍候小主人讀書。講堂裏傳來老先生的吟唱《赤壁陚》。以前我爸爸會吟唱。聽爸爸吟唱的時候,就覺得爸爸醉在其中。爸爸出口成詩,舉筆成文。他那學校開聯歡會,他一個人擬所有的燈謎、對聯。我上大學後,他給我寫信,不管手邊有一張或幾張紙,他總是寫到這張紙的最後一個空格。那手大氣飄逸的書法直瀉而下,沒有一字塗改。爸爸是用中國文化的精華培育出來的。隻有他說夢話時偶爾咕嚕著流利的英語,才提醒我爸爸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生。前年我去哥倫比亞大學,竟是一陣陣心酸。爸爸生來是文化承傳人,可是在“文化的革命”裏離開了這個世界。隻是因為有一段哥倫比亞大學的留學生涯。斯文掃地啊!
現在多少學子留學去,海外學子又紛紛歸來,最見中國文化的豐富和包容。爸爸如果活在今天,如果!
“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親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講壇裏正在吟唱《赤壁陚》。講壇正中大屏幕上是湖北的赤壁,是不盡的長江水。放赤壁的光碟前,本來垂掛講堂兩側的高高的落地窗簾,悄沒聲兒地向中間拉去。好像擠在舞台兩側的高高的舞蹈演員。輕巧巧、齊刷刷地列成一排,把今日的世界擋在外邊,把昔日的赤壁帶進講堂。爸爸去世以後,我再沒聽過這樣的吟唱。現在沒有中學生不熟知流行歌,但是,有幾個中學生能聽懂這樣的吟唱?
聽罷《赤壁賦》,走出國學講堂,看到黑瓦下的白牆上,有4個大字.斯文在茲。我不由也斯文起來,斯文地走進一列屋子。一間間的陳列室裏,從青銅器開始,演繹著中國文化。我想到上海博物館的青銅館。那青銅館是上海博物館最震撼我的一個館。不過,記得錢鍾書先生說過,會講課的人講課,那不算稀奇;不會講課的人講課,才是稀奇。那麼,專門辦博物館的人辦博物館還不算稀奇,不是辦博物館的人辦青銅館,那才是稀奇。還有各種碑帖的鋪展,介紹各個文化名人的燈箱,等等等等,好像一個中國文化的博物館,可這裏僅僅是個中學,一個鄉間中學。
我走到這所“博物館”的現代文學館,看著自動玻璃門旁胡適的字,我站著不動了。有人跑來喊我:“大家都在等你呢!”而我,我在想,一個中學,辦現代文學館,辦明道出版社,辦了300期《明道文藝》,辦了19期麵向全台灣的文學獎!台灣著名的小說家張曼娟,她上大學時寫了一篇小說《永恒的羽翼K獲得第三屆明道文學獎的第一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從此和明道結緣,給明道文學獎當評委,和明道中學學生交談文學。明道文學獎的評委,還有三毛、吳淡如等等。我想起曼娟的新著《女人的幸福列車》。一期期的《明道文藝》,好像一節節的火車廂,實在是文學青年的幸福列車。
創辦明道中學的汪廣平老校長和我們內地報導文學團一行共進午餐。他問我們的團長張鍥:府上是——?然後又問:貴庚?句句斯文。喝湯前,他拿起湯勺向坐成一圓桌的大家,微微劃一弧形,大家就都在這湯勺的指揮下喝起湯來。吃菜前,他拿起筷子輕輕說聲大家請,然後放下筷子,熟練地用刀叉吃生菜沙拉。他不大的眼睛那麼一瞥,就有一種心知肚明的洞察,他寡言的嘴一抿,更有一種不可動搖的心勁。他的頭發絕對地一絲不苟,雖然他的頭頂已經少了許多發絲。鼻子是他臉上最富裕的部位,透著厚重。
這裏原先是私立“吳訓中學”,負債累累。辦不下去的時候,正好是汪廣平先生退休了,就把這個學校接了下來,現在有九千多個學生,明道的升學率98.6%,要報考明道的人都擠不過來。
席間有人問老校長,怎麼能辦成這麼好的學校。老校長說,來真的才行。他不辦貴族學校。他是敢幹,敢幹才會有機會。人生難得糊塗,在糊塗中就可能成功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餐桌上立著纖美古雅的菜單,內頁右邊一幅蘭花托起一行楷體:“歡迎大陸報導文學訪問團。”每一個細節都叫人覺著斯文在茲。誰家有中學生,放到明道,是再放心不過了。明道文藝叢書中,有一本叫《我的國文師承》。那是請羅蘭、三毛、趙淑俠、餘光中、席慕蓉等等名家寫自己的老師。那麼,我們的國文師承是誰呢?是中國文化。台灣有一台久演不衰的舞劇叫《薪傳》,文化的薪火相傳,才能溝通、包容、相知、相融,才能有和平與發展。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2001年汪廣平先生81歲的時候,他創辦的明道管理學院要招收第一屆大學生了。成功和機會是為敢幹、真幹的人準備的。汪廣平,創業伊始,年方81,生命從80歲開始。
金德意: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聽說金德意公司的門口經常停著奧迪、寶馬、奔馳、林肯。可是,我在公荀門口,隻看見一輛昌河麵包車。這種車,現在買一輛新的,也就兩三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