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從未存在過的“亞特蘭蒂斯”之外,西方文化中還有一個誕生於文學作品的情結,那就是“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 。
作為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誕生於1818年,作者是英國詩人雪萊之妻瑪麗·雪萊。
故事最初產生於阿爾卑斯山一個雨夜,其時雪萊、瑪麗、拜倫等人圍坐在壁爐周圍,經拜倫提議每人講述一個恐怖故事:後來他們商議說要把各自的故事寫下來,結果其他人沒有動筆,瑪麗卻寫出了《弗蘭肯斯坦》。
(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如下―
一個名叫弗蘭肯斯坦的科學家非常喜歡鑽研當時較為前沿的科學,比如電化學和醫學等。他想,人的死亡往往是因器官死亡,如果把各種健康的器官拚湊到一起,再加諸某種能量,那麼人就應該可以複活。於是,弗蘭肯斯坦到停屍房取來很多既漂亮又健壯的器官,將其拚湊成一個人,再施以電刺激。弗蘭肯斯坦沒想到的是,各種器官拚湊出來的結果並不協調,被製造出的新人樣子十分醜陋可怖。就在那個怪物蘇醒前的一刹那,弗蘭肯斯坦被嚇暈了過去。
怪物雖然醜陋,但心地善良。他四處躲避人們的侮辱,逃進深山,結識了一位盲爺爺,在那裏讀到不少有關哲學、藝術和愛情方麵的書,並且產生了感情。但當一對青年男女回來後,怪物又被趕走。怪物深感痛苦,思來想去,決定去找自己的造物主。
怪物找到弗蘭肯斯坦,請求他再造一個女人,並稱兩人從此將遠遁深山,與人類井水不犯河水。弗蘭肯斯坦答應了怪物,但就在行將給女怪物通電之際,弗蘭肯斯坦心想:本來隻有一個怪物,現在出現兩個,假如他們再一起生出一些小怪物……一定會給人類增添無數的麻煩。於是弗蘭肯斯坦毀掉了那個女怪物!怪物則惱羞成怒,開始對弗蘭肯斯坦進行一係列報複。二者互相追逐,一直追到阿爾卑斯山,最後追到北極。
瑪麗采用的是倒敘手法,開篇先寫一支北極探險隊發現一大一小兩個身影在冰原上追逐,後者因氣力不支而倒下。探險隊將其救起,他自稱弗蘭肯斯坦,並講述了上麵的故事,講完便撒手人寰;探險隊按照慣例,將其屍體置於冰原進行冰葬。而這時,那個高大的怪物卻走回到弗蘭肯斯坦的屍體旁,俯在他耳邊低聲訴說什麼,然後攜帶著弗蘭肯斯坦的屍體隱沒於茫茫風雪之中。這一情節反映出怪物十分矛盾的心理:弗蘭肯斯坦是他的造物主,是他的“父親”;但弗蘭肯斯坦卻沒能給他帶來幸福―表達出怪物對弗蘭肯斯坦既愛又恨的複雜心理。
瑪麗之所以會寫出如此悲慘的故事,部分源於她的個人經曆。瑪麗一生坎坷,剛一出生母親即因患產褥熱去世,因此瑪麗一生都背負著一個沉重的負擔―我害死了我的母親。後來瑪麗的父親又娶了一個帶孩子的女人,兩人又生育了孩子……家庭關係變得十分複雜。作為一個敏感脆弱的少女,瑪麗一直鬱鬱寡歡,直到她遇上雪萊;而其時雪萊已經結婚,瑪麗又充當了一個尷尬的“第三者”。雪萊前妻死後,瑪麗和雪萊正式成婚;但6年之後,雪萊又死於海難……縱觀瑪麗一生,總是伴隨著親人的死亡。此外,瑪麗還流產多次,得以出生的兩個孩子一個早夭,隻有一個存活下來……因此在瑪麗的作品中,極其深刻地反映出生與死這一主題。
作為對一種文化情結的診釋,(弗蘭肯斯坦》被電影界反複拍攝,至今已被翻拍過100多個版本,問鼎科幻電影版本數之最。最新的版本是2004年拍攝的(弗蘭肯斯坦) ( Frankenstein, 2004) ;而在此之前,“弗蘭肯斯坦”及相關題材有過諸多版本的影片,包括(弗蘭肯斯坦的房子) ( House ofFrankenstein, 1944) , (致命的弗蘭肯斯坦) ( Frankenstein Must BeDestroyed, 1969)等等。早期影片往往刻意渲染恐怖氣氛,而到20世紀50年代後又經常被拍成荒誕片以取悅觀眾。比如在《新弗蘭肯斯坦》
(Young Frankenstein, 1974) 中,導演仿效20世紀30年代黑白恐怖片的形式進行拍攝,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拍出了一部恐怖喜劇:主人公是弗蘭肯斯坦的孫子,他在發現祖父的科學筆記之後決定再造一個更為完美的新人;被造出的怪物也遭到他人的侮辱,也遭遇了盲爺爺,也劫掠了主人公的新娘……盡管如此,由於故事的原始設置不同,從頭到尾還是噓頭不斷。而一般認為,隻有1994年版的(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 MaryShelley's Frankenstein, 1994 ) , 對原著有著較為準確的理解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