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就欣賞電影的角度來看,如今這個時代最讓人痛苦的事情是什麼?
是看黑白默片。
說它痛苦,不隻是因為這種影片沒有色彩和聲音,還在於它的情節平淡與節奏緩慢。那些曾激動了無數觀眾的早期電影,在今天看來實在是太過沉悶了。而缺乏色彩和聲音也的確影響觀看,說句老實話,當時的電影工作者已經盡力了:他們變換不同的膠片以顯出黃色和藍色;處理人物對話時靠分段插人字幕來表達―看來當初成為電影觀眾還真需要一點文化,因為不識字的文盲是無法觀賞電影的!而現在則不然,牙牙學語的孩童就能欣賞那有聲有色的精彩影片。
但是,有些黑白默片確實堪稱精品佳作。我們也許無暇去欣賞它,但卻應該知道它。因為它們不受時代和地域的局限,跨越時空,為所有的觀眾喜愛。不信在網上搜索一下《化身博士),就會發現它已被列入“上譯經典”(“上譯”係“上海電影譯製廠”的簡稱,是我國成立最早的電影譯製廠)。
假如直譯的話,(化身博士)應該譯為(傑克爾醫生和海德先生)( Dr.Jekyll and Mr. Hyde, 1886 ) 。而這裏的“傑克爾醫生”和“海德先生”又是同一個人。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傑克爾醫生相信,在每個人身上都同時擁有極端分化的兩種個性:善的一麵與惡的一麵。為了探索人性的善惡,傑克爾醫生研究發明出一種藥劑,善良的傑克爾醫生在用藥之後便化身成為邪惡的海德先生。傑克爾博士行醫多年,正直善良;而海德則無惡不作,殺人害命。白天,傑克爾醫生從事著各種善舉,而一到晚上,他卻化作海德外出行凶作惡。當傑克爾醫生想要停止用藥時,卻驚恐地發現為時已晚……
金銀島
《化身博士》曾被多次改編為電影,甚至還被改編為音樂劇。1990年同名音樂劇在美國休士頓一經公演即獲巨大成功,後在35座城市巡回演出,於1997年4月登陸百老彙普利茅斯(plymouth)劇院,並獲諸多獎項。由於(化身博士)的巨大影響,“傑克爾醫生”和“海德先生”都已成為固定詞彙進入英語文化―正如英國科幻作家瑪麗·雪萊所創作的《弗蘭肯斯坦》中的“弗蘭肯斯坦”( Frankenstein) ,正如捷克科幻作家卡列爾·恰佩克所創作的(洛蘇姆的萬能機器人公司)中的“機器人”( robot ) ,等等。
《化身博士》的原作者特別值得一提: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 1850--1894 )。史蒂文森生於蘇格蘭的愛丁堡。他小時候是一個脆弱的孩子,據說父親的嚴厲懲罰和保姆的恐怖故事對他影響頗深。史蒂文森沒有子承父業地從事機械工程,而是進入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律;但因身體欠佳,他很快棄法從文。在與一位美國姑娘結婚之後,史蒂文森開始攜妻周遊世界,同時筆耕不輟。 自1883到1887年間,史蒂文森創作出4部最長且最優秀的小說:《金銀島》、
(黑劍)、(化身博士)和(綁架),此外出版了其著名詩集《兒童的詩歌花園》。
《化身博士》最初源於史蒂文森的一個噩夢。1885年的一個午夜,史蒂文森在夢中發出淒厲的呼叫,其妻趕忙把他從夢中推醒,不料史蒂文森勃然大怒,埋怨妻子使他脫離了那恐怖而離奇的夢境。後來史蒂文森把這個夢記了下來,但妻子認為單純追述夢境的故事寓意淺薄,平庸無奇,他便燒掉了它,並於三天之後又寫成一篇。經過孜孜不倦地校改潤色,加之幾個月的精雕細鑿,這部科幻名著才脫稿付梓。
史蒂文森與家人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上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後幾年,繼續寫作,直至病逝―年僅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