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招 飲食是祛除脂肪肝最佳方法 4(3 / 3)

【用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功效】補氣健脾,降脂肪肝,主治脾氣虛弱型脂肪肝。

蘑菇腐竹

【配料】鮮蘑菇200克,水發腐竹150克,黃瓜50克,精鹽、味精、花椒粒、精製油各適量。

【製法】將水發腐竹切成3厘米長的段。鮮蘑菇洗淨,切成片。將水發腐竹段、鮮蘑菇片分別用沸水焯透,撈出,用涼開水過涼,瀝幹水,裝盤。炒鍋放精製油燒熱,下入花椒粒熗鍋,淨花椒油澆在盤中菜上,略悶一會兒,加入精鹽、味精拌均即成。

【用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功效】補益脾胃,清肺降脂。主治脾氣虛弱型脂肪肝。

木耳芹菜

【配料】水發黑木耳100克,芹菜250克,精鹽2克,味精2克,白糖、麻油各5克,胡椒粉0.5克。

【製法】將水發黑木耳洗淨,入沸水中燙一下立即撈出,冷卻後瀝幹裝盤,芹菜洗淨,切成0.5厘米長的小段,下沸水稍焯片刻,撈出後與黑木耳同裝一盤。取鍋1個,放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胡椒粉及少量冷開水,兌成調味汁,倒入黑木耳,芹菜盤中,拌均即成。

【用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功效】清肝化濕,補虛抗癌,平肝降壓。主治肝經濕熱型脂肪肝。

蘑菇冬瓜

【配料】鮮蘑菇250克,冬瓜300克,精鹽,生薑汁、濕澱粉、雞油、鮮湯各適量。

【製法】將冬瓜洗淨去皮、子,切成片。鮮蘑菇洗淨,切成厚片。炒鍋上火,放入鮮湯、鮮蘑菇片、冬瓜片,用旺火燒沸,撇去浮沫,投入生薑汁、精鹽,改用小火燒至冬瓜片、蘑菇片熟透入味,用濕澱粉勾芡,淋入雞油,拌均即成。

【用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功效】清肝化濕,減肥降脂。主治肝經濕熱型脂肪肝。冬瓜形狀如枕,又叫枕瓜,生產於夏季。為什麼夏季所產的瓜,卻取名為冬瓜呢?這是因為瓜熟之際,表麵上有一層白粉狀的東西,就好像是冬天所結的白霜,也是這個原因,冬瓜又稱白瓜。冬瓜有良好的清熱解暑功效。夏季多吃些冬瓜,不但解渴消暑、利尿,還可使人免生疔瘡。因其利尿,且含鈉極少,又是慢性腎炎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孕婦水腫的消腫佳品。冬瓜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連皮一起煮湯,效果更明顯。冬瓜性寒,能養胃性津、清降胃火,使人食量減少,促使體內澱粉、糖轉化為熱能,而不變成脂肪。冬瓜是脂肪肝、肥胖者的理想蔬菜。

蘑菇蘿卜

【配料】蘑菇200克,白蘿卜400克,精鹽1克,味精1.5克,濕澱粉、麻油各15克,鮮湯200毫升。

【製法】將白蘿卜洗淨,切成2.5厘米長的條,放入鍋中加清水燒沸,煮軟後撈出。炒鍋上火,加入蘑菇、白蘿卜條、精鹽、味精、鮮湯燒至入味,再用濕澱粉勾芡,起鍋時淋上麻油,裝入湯盤即成。

【用法】當菜佐餐,隨意食用。

【功效】補中益氣,清熱化濕,主治肝經濕熱型脂肪肝。

脂肪肝患者為什麼忌喝水不足

水是機體生理、生化活動的基礎性物質,一切細胞、組織、器官的活動都必須依靠水這一基本要素。如果長期缺水,人體各種髒器的代謝和功能都將出現衰退,尤其是心血管係統功能的衰退更明顯。首先,體內長期缺水,血容量減少,血流速減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當心髒、大腦供血量不足時,引起供氧不足,容易出現心髒、大腦缺氧而導致冠心病、腦卒中。其次,缺水會造成血液循環功能降低,使機體的排泄功能減退,體內代謝產物堆積,容易使機體發生酸中毒。當機體內環境的平衡穩定被破壞時,就會引起其他疾病,加快機體的全麵衰退。對於脂肪肝患者而言,水的意義亦是如此。科學補水是一門必修的學問。

對脂肪肝患者來說,每日攝入適量的水是調整體重、促進體內脂肪代謝的關鍵。其原因是,如果體內攝入的水不夠多,腎的功能就不能充分發揮,而且補水不足,肝髒處理有毒物質的功能和對脂肪的代謝功能就要受到影響。當攝入足夠的水時,腎髒和肝髒就能充分地各司其職,於是體內脂肪就會被肝髒充分代謝。一般來說,成人每日飲水量應為2000毫升,老年人需飲水1500毫升。

需要指出的是,不要一次飲水過多,以免給消化道和腎髒造成很大負擔,而應均衡飲用。飲水的最佳選擇是白開水、礦泉水和淨化水,而純淨水和飲料對健康並無多大益處。當然,適當飲用菊花茶、綠茶等,也有益於體液循環,及時清除體內毒物,並有降血脂和健身美容等作用。

脂肪肝患者要注意補水的時段性

脂肪肝患者不但要注意補足充足的水,而且要注意補水的時間,科學的補水方法有利於脂肪肝的消除。

1.夜間宜補水 脂肪肝患者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夜間缺水會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小板凝聚力增大,使原來就有粥樣硬化的血管更易產生栓塞。當栓子脫落阻塞在腦動脈時,便會發生缺血性中風。國外學者對男性老年人進行分組研究,一組半夜起來喝250毫升白開水,另一組一覺睡到天亮,然後分別測定他們的血液黏稠度。結果發現,喝水的一組人的血液黏稠度明顯降低。由於補水有助於降低血液黏稠度,因此,建議脂肪肝患者在夜間喝一杯白開水,可有效預防缺血性中風的發生。

2.睡前宜補水 許多脂肪肝患者由於顧慮夜間起床小便,有意在晚餐時不喝湯,或晚餐後不喝水。據專家研究,睡前不飲水可導致血漿濃縮、血液黏稠度升高,從而可促進體內血栓形成。對於老年人或患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睡前飲一杯水,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其實,老年人膀胱萎縮,容量減少,不飲水照樣要起床排尿。

3.起床後宜補水 脂肪肝病患者早晨起床後,首先飲一杯水(200毫升左右),可及時稀釋的血液,促進血液流動,可以預防腦血栓、心肌梗死等疾患發生。當天氣炎熱或飲食過鹹時,更應多喝些水,這既可補充流失的水分,也可將體內的過多的鈉離子、廢物及時排出體外,防止體內環境酸性化而損害身體健康。

喝磁化水有益於防治脂肪肝嗎

磁化水是通過模擬地球磁場劇變而提高水的能態製成的水。它通過磁場的能量來打破長鏈水分子團,提高水的活性和能態以及水對營養素的輸送能力。據醫學文獻報道,磁化水對一些慢性病有較好的防治作用。長期飲用磁化水對甲狀腺功能失調、脂肪肝等數十種棘手的病症有較為明顯的醫療作用。磁化水還有軟化心、腦血管,防治膽、腎結石的作用。磁化水為什麼具有這麼多妙用呢?這是一個至今尚未揭開的科學之謎。一些科學家認為,磁化水之所以能防治許多疾病,是因為人體本身就是一個磁體,其中氫一端帶正電荷,氧一端帶負電荷,根據正負相吸原理,許多水分子就會首尾相吸,形成龐大的“分子團”,這種大分子團會減弱水分子的生物活性。在未經處理的普通水中,這種大分子團較多,而有活性的水分子團很少。普通水經過磁場作用後,衝破了原先聚合的大分子團,使它們變成了許多有活性的小分子團。

脂肪肝患者食用脂類宜忌

脂類是脂肪、類脂的總稱。脂肪又稱脂質,我們在飲食中攝取的脂肪,其實包括油和脂兩類。一般把常溫下是液體的稱作油,如菜子油、大豆油、花生油等,而把常溫下是固體的稱作脂,如羊油、牛油、豬油等。並不是所有植物脂肪都是油,如椰子油就是脂;並不是所有動物脂肪都是脂,如魚油便是油。在結構上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的三酰甘油,其中甘油的分子比較簡單,而脂肪酸的種類和長短卻不相同。因此,脂肪的性質和特點主要取決於脂肪酸。自然界有40多種脂肪酸,不同食物中的脂肪所含有的脂肪酸種類和含量不一樣。脂肪酸分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按其雙鍵數目的不同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習慣上將含2個或2個以上雙鍵的脂肪酸稱為不飽和脂肪酸。三酰甘油中的三脂肪酸是一個總稱。三酰甘油即謂之脂肪或中性脂肪,在食物中占脂類的98%。脂肪不分為有益和無益,隻要適量吸取,所有養分都是人體需要的。

防治脂肪肝注意選擇用油種類

正常人脂肪攝入量約占總熱量的30%,其中飽和脂肪酸、單或多不飽和脂肪酸應各占1/3。植物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有橄欖油、菜子油和茶油;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有豆油、花生油和芝麻油。適量食用植物油有益於健康。宜於脂肪肝患者的食用油具體如下。

1.玉米油 玉米油不飽和脂肪酸高達80%以上,其中50%是亞油酸,吸收率非常高,是原發性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症、冠心病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用油。亞油酸有延緩人體衰老的功效,可降低人體內膽固醇的含量,增強人體肌肉和心髒、血管係統的功能,提高機體的抵抗能力,是一種膽固醇吸收的抑製劑。

2.花生油 食用花生油,可使肝內的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促使其排泄增強。花生油不僅能降低膽固醇,還能預防中、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臨床應用表明,花生油對高脂血症、冠心病、動脈硬化症、原發性高血壓等病症,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降低膽固醇的作用也較明顯。這是因為花生油含不飽和脂肪酸80%以上(其中含油酸41.2%,亞油酸37.6%),另外還含有軟脂酸、硬脂酸和花生酸等飽和脂肪酸19.9%,可使人體內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並排出體外,從而降低血漿中膽固醇的含量。

3.豆油 大豆油中含棕櫚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亞油酸、亞麻油酸,是脂肪酸構成較好的油,有顯著地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預防脂肪肝的功效。大豆中還含有多量的維生素E、維生素D以及豐富的卵磷脂,對人體健康均非常有益。

4.米糠油 米糠油中的油酸和亞油酸的比例為1∶1,這樣的油脂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由於米糠油中不僅含有大量的亞油酸等不飽和脂肪酸,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磷脂,表現為可降低血中低密度膽固醇的濃度,使高密度膽固醇上升。有資料表明,食用米糠油一段時間後,人體血清膽固醇能明顯降低。

優質蛋白質食物有益於脂肪肝

充足的蛋白質可以保護肝細胞,能夠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促進肝細胞再生與恢複,防治貧血、浮腫的發生。因此,對於缺乏有效蛋白質的脂肪肝患者,可選用含有蛋白質的食物進行補充。但應注意,在肝功能衰竭,或者出現肝昏迷時,則應限製蛋白質的攝入,以免加重病重情。現主張在總熱量一定的情況下,給予脂肪肝病人高蛋白、低脂肪、適量糖類的膳食。即蛋白質占總熱量的15%~20%,其中1/3以上為動物蛋白;脂肪占25%~30%(包括食物中所含脂肪及烹調油在內),糖類占50%~60%。計算時首先安排蛋白質和脂肪的量,最後用糖類補足每日所需的總熱量。

正常人每天每千克體重需蛋白質1~1.2克,占總熱量的10%~15%。豆類及豆製品等植物蛋白生物利用率低,應以富含必需氨基酸的動物蛋白為主,如魚類、瘦肉(特別是兔肉、牛肉)、牛奶、雞蛋清等。蛋白質攝入不足可加劇肝內脂肪沉積,而高蛋白飲食可增加脂蛋白合成,有利於將脂肪運出肝髒,減輕脂肪肝。因此,脂肪肝病人每日蛋白質不應低於60克,素食者每日植物蛋白不低於80克。但是,糖尿病性脂肪肝兼有腎病的病人,蛋白質攝入量不宜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