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宜調節情緒 現代醫學證實,脂肪肝與情緒密切相關。而要保持輕鬆、愉快的良好情緒,就要學會調節恐懼、激動、焦慮、抑鬱、悲傷、失望等不良情緒。情緒的調節包括以下方麵:
(1)改善心理素質:包括提高人對自身的認識,提高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提高對人和客觀世界關係的認識。
(2)提高修養水平:培養高尚的情操,樹立廣泛的興趣,汲取知識,增長才幹,使情感具備傾向性、穩固性、持久性和深刻性。
總之,激怒時要疏導、平靜;過喜時要收斂、抑製;憂愁時宜釋放、自解;思慮時應分散、消遣;悲傷時要轉移、娛樂;恐懼時尋支持、幫助;驚慌時要鎮定、沉著。情緒鍛煉好,心理健康了,再加上身體的健康,這才算一個真正的健康人。
3.宜宣泄感情 利用傾訴和交談或其他方法進行感情宣泄,心理學上稱為“發泄療法”。古人曾說:“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一般來說,人的一生處於逆境的時間大大多於順境的時間。即使是曆史上的帝王將相及現代生活中的富豪、名人,都無法擺脫各自的憂傷和煩惱,更何況於常人。他們生活中的悲鬱之情,更是不勝其數。中醫學認為:“百病皆生於氣”。如果鬱結的不良情緒是暫時的,機體很快可以恢複正常,但如果不良情緒過分強烈或持久,就可能造成髒腑功能失調,而引起脂肪肝。現代研究也證實,持久的不良情緒,特別是表現為煩惱、憂鬱、悲傷的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發泄,可通過神經、內分泌係統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使人體對細菌、病毒及腫瘤細胞的抵抗力下降,消化係統功能紊亂,從而引起脂肪肝。所以說解除悲鬱的最好方法是及時發泄,使人從苦惱鬱結的消極心理中得以解脫,盡快恢複心理平衡。正如一位哲學家所說的:“生命的潮汐因快樂而升,因痛苦而降。”
吟詩賞畫能避免脂肪肝患者抑鬱
文化娛樂療法是用文化娛樂活動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在古代就有用娛樂活動治病的記載。文化娛樂在療疾治病方麵有獨到的作用。例如,對情緒不穩、血壓升高、失眠、憂慮和焦躁等症,若應用得當,長期堅持,必有益處。對於脂肪肝患者,存在此類不良情結的不在少數,可根據其愛好與身體狀況選擇娛樂活動項目,如唱歌、跳舞、下棋、打牌、聽音樂、寫詩、繪畫、彈琴等,通過這些娛樂活動,增進人際關係,增加生活情趣,陶冶性情,消除緊張憂慮狀態,從而達到改善脂肪肝症狀的目的。吟詩詠詞不僅僅是對人生文學藝術的享受,而且有益於身心健康,可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從生理方麵來說,吟詩詠詞者要舒展肌體,站立姿勢,腹部呼吸,準確發音,如此反複進行著,達到吐故納新的目的。從心理方麵來說,脂肪肝患者通過吟詩詠詞活動,可以放鬆情緒,拋棄雜念,集中注意力,進入詩詞的美妙境界,使機體分泌出有益的激素、神經介質等,促進血液的循環、神經細胞的興奮和髒器的代謝活動,有益身心健康。吟詩詠詞可以使人開襟散懷,蕩氣回腸,情緒振奮,心曠神怡,使大腦的興奮與抑製達到相對平衡,將神經細胞調節達到最佳狀態,有益身心健康。曆史上賞畫治病的例子也頗多。例如隋煬帝欣賞《梅熟季節滿園春》,使煩躁症不藥而愈;南北朝鄱陽王後妃見到《鄱陽王調情圖》,消除了喪夫憂鬱症等等。據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觀畫是欣賞藝術,也是審美活動,它必然引起患者的想象,而想象則能調節交感神經係統,直接促進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神經介質等物質的分泌,起到調節血液流量、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進而促進病體痊愈。
聽聽音樂,有益於脂肪肝
人體的氣機不暢,往往使情誌憂鬱,產生身體上和心理上的種種功能失調乃至器質性病變。而彈奏樂器,聽音樂,可以調節大腦神經功能,使大腦的興奮與抑製過程趨向平衡,促進消化,迅速消除疲勞而安眠,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中醫也認為,音樂可調養髒腑,宣通氣血。五音應於五髒,不同的音樂,對人的情緒有不同的作用,而且對於脂肪肝、高血壓、缺血性心髒病、糖尿病、神經性頭痛,以及各種神經官能症的治療,均有調養作用。
脂肪肝患者多聽一些節律明快、旋律流暢的曲目,多有開暢胸懷,舒解鬱悶之效,對疾病恢複大有好處。有些心理學家推薦一些名曲,認為它們在調節生理和心理方麵有一定功能,並且有輔助治療疾病的作用。如廣東音樂《花好月圓》、《歡樂舞曲》和外國名曲中穆索爾斯基的鋼琴組曲《展覽會中的圖畫》、泰勒曼的《餐桌音樂》、莫紮特的《嬉戲曲》,具有幫助脂肪肝病恢複的作用。
音樂療法的基本內容分調節情誌、養心益智和娛神益壽三個方麵。調節情誌法主要是通過音樂以調節情誌,用於身心病症的防治。重點在於使人養成高雅的道德情操,樂觀豁達的胸襟,開朗的性格,此乃防病抗衰、延年益壽之根本,可廣泛用於各種慢性病的輔助治療。無病者亦可以此養生保健、延年益壽。當然,要使音樂更好地發揮作用,必須因音樂內容、欣賞者本人的音樂修養及不同的病症而選擇相應的樂曲,以求“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尤其對於脂肪肝患者而言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