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黃
蒲黃,古稱蒲厘花粉,又名蒲花等,為香蒲科植物水濁香蒲、東方香蒲、蒙古香蒲、寬葉香蒲、狹葉香蒲(長苞香蒲)或同屬植物的幹燥花粉。中醫學認為,蒲黃性味甘,平,歸肝、心經。有止血、活血、散瘀等功效。現代中藥研究結果證實,蒲黃具有降血脂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近年來,科學工作者對蒲黃的降血脂和防止動脈粥樣硬化作用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很多實驗證明,蒲黃及其有效成分能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治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而且這在病理基礎上也得到了證實。從蒲黃對高脂血症脂質成分組成的影響,可以看出高脂組的血清膽固醇明顯高於應用蒲黃的高脂組,這也證實了蒲黃的降脂作用。
蒲黃用於家庭食療、藥膳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時,應注意蒲黃治療量口服無明顯副作用,但蒲黃可收縮子宮,故孕婦不宜服用。對於脂肪肝、高脂血症患者來說,相當一部分是中老年病人,因而在日應用量上不宜過大,若單味用藥應控製在30克以內,若與有降脂功效的藥食兼用之品配伍應用,蒲黃服食量還應再減少一些,日服食量以10~15克為宜。
女貞子
女貞子,又名女貞實、冬青子等,為木樨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植物女貞子的成熟果實。中醫學認為,女貞子性味甘、苦,涼,歸肝、腎經。有滋補肝腎之陰的功效。動物藥理研究結果表明,女貞子有降血脂作用,特別是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更有明顯的消退作用。有資料報道,女貞子所含的齊墩果酸有高白細胞,對抗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慢性肝損傷,防止肝脂肪變性及肝硬化,促進肝細胞再生,降低血清轉氨酶活性,減輕黃疸,以及具有強心、利尿等作用。中醫臨床應用單味女貞子蜜丸治療高脂血症療效滿意,降低血清總膽固醇有效率為70.6%,其最大下降幅度為2.12毫摩爾/升;降低血清β-脂蛋白有效率為91.6%,最大下降幅度為5.06克/升。由中藥女貞子、枸杞子、紅糖研製成的降脂衝劑,用於臨床,對各種高脂血症均有極顯著的療效(<0.001),其降三酰甘油及β-脂蛋白之療效與西藥氯貝丁酯(安妥明)相似;降膽固醇的功效卻優於氯貝丁酯(安妥明),且無氯貝丁酯(安妥明)的諸多副作用。動物藥理實驗還證實,女貞子所含亞油酸,可改變膽固醇在體內的分布,使其較多地積存於一般組織,從而減少在血液中以及在血管壁中的含量,起到降低血脂和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發生率的作用。
茵陳
茵陳,即茵陳蒿,有絨蒿、細葉蒿、野蘭蒿等別名,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陳蒿或濱蒿的幼苗。中醫學認為,茵陳性味苦、辛,微寒,歸肝、膽、脾、胃經。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護肝調脂等功效。現代藥理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茵陳有明顯的降酶護肝作用。茵陳由於含有豐富的鋅、錳等機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參與酸的組成,調節酶的活性,直接參與機體的核酸、糖、脂肪、蛋白質代謝,因而有促進肝細胞再生,保護肝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明顯的保肝降酶作用。國內有學者報道,從北茵陳中分離的膽堿有抗脂肪肝作用。中醫現代臨床研究報道,每日以茵陳15克,用沸水衝泡,代茶飲,連續飲服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高脂血症82例。結果顯示,膽固醇平均下降1.10毫摩爾/升(42.4毫克%),平均下降率14.3%。研究結果還表明,血清膽固醇較高者,其降脂作用更為明顯。茵陳副作用較少,僅1例服後因惡心而停藥。另有研究資料報道,用茵陳片治療高脂血症21例,其中高膽固醇血症10例,血清膽固醇平均下降2.51毫摩爾/升(96.80毫克%;高三酰甘油血症18例,血清三酰甘油下降0.72毫摩爾/升(63.72毫克%)。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茵陳具有利膽、降酶、保肝護肝、降脂降壓,以及抗凝、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狀動脈流量等作用,且證實用於中老年防治肝膽係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等病症有較好的效果。用於防治中老年上述病症的茵陳(幹品)日飲服用量10~30克,可以沸水衝泡代茶飲,或煎取濃汁,經過濾後飲服。
大黃
中醫學認為,大黃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經。有瀉下攻積、解毒祛瘀、清熱瀉火、止血活血等功效。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具有降血脂和減肥作用。實驗顯示,大黃對喂膽固醇家兔的血清總膽固醇升高,有明顯的抑製作用,使兔的血清總膽固醇與總磷脂明顯下降。大黃所含的大黃多糖,也可使蛋黃及高脂飼料誘導的高脂血症小鼠血清和肝髒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和過氧化脂質(LPO)明顯下降。大黃醇提取物有明顯的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的作用,大黃水提取物(大黃煎劑)也有降脂作用。實驗研究中還發現,大鼠長期服用生大黃或熟大黃(即製大黃)後,體重明顯減輕。有學者認為,其降血脂和減肥成分可能是蒽醌類、兒茶素類化合物,大黃多糖也具有這些作用。運用大黃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兩點。其一,宜選用製大黃,且日劑量控製在5克以內,製大黃瀉下力減弱,活血作用較好,對中老年瘀血證或不宜急下者尤為適合;治療高脂血症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較長時間服食,尤其是中老年氣血瘀滯型、濕熱內蘊型高脂血症患者,口服製大黃應限製在1~3克,既有助於堅持服食,又可獲得較好的療效。其二,中醫認為,大黃屬攻下藥,瀉下作用甚強。婦女月經期、懷孕,以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婦女哺乳期服大黃,嬰兒食母乳後會引起腹瀉,應予注意。大黃性味苦寒,具有導瀉、利膽、抗菌消炎、消脂、利尿、止血等功效。但需要說明的是大黃的消脂作用是有限的,還需要配合適當的運動,控製飲食等綜合治療才能奏效。大黃在祖國醫學上,確實是味好藥,但“是藥三分毒”,大黃雖好,也不可久服,久服大黃可引發肝硬化、電解質紊亂等並發症。因此也不可長期服用。
丹參
丹參,俗稱“紅根”,有血參、紫黨參等異名,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的根。中醫學認為,丹參性味苦,微溫,入心,肝經。有活血化瘀、安神寧心、止痛除煩等功效。現代中藥研究結果顯示,丹參對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具有特定的作用。丹參注射液可使部分病人的膽固醇下降。有資料,用複方丹參注射液注射治療30例冠心病患者,發現冠心病患者自覺症狀改善的同時,過氧化脂質(LPO)的水平明顯下降。丹參的現代研究表明,有較強的保肝作用:丹參對急、慢性肝炎損傷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可抑製或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炎症反應及肝硬化。其機製與改善肝內微循環有關。丹參為中藥理血藥,具有活血養血作用。古代文獻記載丹參一味功同四物(即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四味配共組的千古名方——四物湯),已為現代醫藥研究所證實,丹參確是活血化瘀、降脂護肝的良藥。
虎杖
虎杖,又名苦杖、酸杖等,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虎杖的幹燥莖和根。虎杖性味微苦,微寒,歸肝、膽、肺經。有散瘀定痛、祛風利濕、止咳化痰、活血等功效。虎杖在治療脂肪肝中表現有很強的保肝、利膽作用。中藥現代研究結果表明,虎杖能抑製乙型肝炎表麵抗原,且認為與其所含蒽醌類物質及抗病毒作用有關。有報道20%的虎杖液對乙型肝炎表麵抗原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有實驗表明白藜蘆醇苷對脂質過氧化物有很強的抑製作用,從而從膜水平證實了白藜蘆醇苷有保護肝髒的作用,即其可抑製類脂過氧化物在肝髒的堆積,從而減輕肝損傷。現代中藥研究表明,虎杖有降血脂作用。動物實驗研究中發現,虎杖的有效成分,藜蘆酚-3-葡萄糖苷能降低血脂,治療高脂血症,特別是三酰甘油血症患者效果較好。它還可部分抑製高脂飲食引起的大鼠肝中脂質過氧化物的沉積,並能降低肝損害引起的轉氨酶升高;尚可降低動物血壓,擴張冠狀動脈等。臨床研究中,以口服虎杖片(每片0.5克),每日3次,每次3片,治療高脂血症90例,連服6周。結果表明:顯效(總膽固醇下降≥20%,或三酰甘油下降≥30%,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上升≥20%)46例,占51.5%;有效(總膽固醇下降≥10%,或三酰甘油下降≥20%,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上升≥10%)28例,占31.1%。虎杖應用於食療防治脂肪肝、高脂血症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一,以新鮮食用為好,如采用生食法,或涼拌,或醃漬等,均可獲得較好效果。其二,如果要用煎煮等烹飪製作法,則煨煮時間不宜過長,以免降脂有效成分受到破壞。虎杖的煎煮時間以5~10分鍾為宜。其三,服用虎杖應注意宜忌,《藥性論》指出,“有孕人勿服”。這點應予重視。
柴胡
柴胡,又稱山菜、菇草等,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狹葉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中醫學認為,柴胡性味苦,微寒,歸肝、膽、心包絡、三焦經。有解表退熱、疏肝解鬱、祛脂保肝等功效。中藥現代藥理研究結果證實,柴胡有較強的保肝利膽作用。柴胡製劑對傷寒疫苗、四氯化碳等所致的動物實驗性肝髒損害,有顯著的抗損傷作用。現代臨床中,應用柴胡及其柴胡伍用的製劑,在治療病毒性肝炎,以及治療高脂血症等與脂肪肝有相關性的病症中,均有較好的療效,而且報道較多。柴胡注射液治療高脂血症,每次肌注4毫升(含生藥4克),每日1次,15~20日為1個療程;也可服柴胡煎劑,每次20毫升(相當生藥3克,加適量羅漢果調味),每日3次,3周為1個療程。兩種方法分別治療高脂血症68例和86例,結果均表明有較好的降三酰甘油的作用,對膽固醇無明顯影響。中醫認為柴胡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陰”之說,若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陰虛火旺及氣機上逆者忌用或慎用。除上麵的中藥外,當歸、川芎、生地、防風、魔芋、白術等中藥,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肥、降低血脂、促進肝內脂肪消退,甚至具保護肝細胞、防治肝纖維化之功效。臨床上,可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合理組方或選用單味成藥,以減輕患者的症狀,促進肝內脂肪消退,防治並發症。目前國內上市的許多減肥降脂藥物、防治脂肪肝藥物及保健品均含有上述一種或多種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