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人著力於研究穴位的形態結構,希望一舉揭開穴位之謎,科學家解剖觀察屍體上324個穴位,發現99.6%的穴位與神經有關。他們進一步發現,經穴與相關髒器的神經分布往往屬同一脊髓節段,表裏兩經的穴位也多隸屬脊髓同一節段。國外的科學家也證明,在全身穴位中,約有100個穴位組織深層穿行著神經束。穴位還與肌梭、神經腱梭、觸覺小體、環層小體等感覺神經節細胞周圍突末端的感受器有關。但是,有同樣的研究得出相反的結論:穴位與非穴位組織均有神經纖維分布,它們在組織學上並無明顯差異。至於穴位與非穴位區域下神經組織有什麼不同,現在還不清楚。還有人報道,穴位與血管、淋巴管關係密切。經過了這麼多年的研究,截至目前,至於穴位的具體結構或它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穴位是什麼?科學家們仍是各持己見,眾說紛紜,未見有一個明確答案。這也是目前眾說紛紜,肯定與懷疑皆有的原因。
穴位療法對疾病十分有效
雖說穴位到底是什麼東西,還不十分清楚,但穴位療法對疾病十分有效。這已經得到許多人一致的肯定,而且越來越得到世界各國的肯定。事實上,環顧四周,我們的身邊不乏使用針灸、指壓等方法治好病,或使病情好轉的例子。此外,因自己親身體驗它的效果,而熱衷於此療法的人也不少。關於它的醫療方法,不在此多言。但可肯定的是,穴位療法絕不是騙術,而且很明顯地,對於疾病可發揮莫大的助力。那為何會這麼有效呢?說實在的,這麼一問,就是相信刺激穴位對治療疾病有療法的人,也可能難以回答。因為,雖然很多人知道非常有效,但並不清楚其真正原因。
中國的醫學,自古以來便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來解釋穴位療法的效果。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載“氣血不順百病生”。認為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活力的精微物質;血即指血液;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有推動、溫煦作用,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現代有的人認為中醫所謂的氣血,就是支配內髒的一種能量,而這種能量若流動混亂,就會引起各種疾病。穴位就是位於能量流動的通路上,這種通路稱為“經絡”。
中醫認為人體的內髒若有異常,就會反應在位於那有異常的內髒經絡上,更進一步地會反應在能量不順的經穴上。因此,通過給予穴位刺激,使能量的流動順暢,而達到治病的效果,這就是穴位治療的目的了。但遺憾的是,無論聽過多少這類的說明,身為現代人的我們,仍然無法總結出該療法為何有效。聽到這些不明緣由的氣血等名詞時,反而覺得十分不科學,甚至懷疑穴位的療效。這也許因為此療法是中國醫學的神秘之處。說到此,我們還是要相信老祖宗的發現,對於學著數理化知識長大的人來說,如何進一步研究穴位與疾病的關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對於研究脂肪肝的人而言,研究脂肪肝與經穴之間的關係同樣是一個很好的課題。
中醫說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能通過經絡流行於全身各髒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到,時刻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氣的運動形式雖是多種多樣,但在理論上可將它們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運動形式。
牢記穴位的基本刺激法——指壓法
脂肪肝患者穴位的刺激方法有許多種,指壓法是最為常用的一種。指壓是以使用拇指、示指、中指為主。它和一般指壓法不同之處是在不僅用拇指指腹來按壓,能自由地順應各穴位最有效果的指頭來按壓。這種指壓法並非像一般指壓法必須固定45°角,它隻要能使脊椎或與脊椎相關的各經絡得到刺激,而且為了能提高治療的效果,必須與目前有的學者提出的獨特的呼吸法並用。這種獨特的呼吸方法是大都是一麵指壓穴位一麵吐氣6秒鍾,再吸氣。這是因為人體在吐氣的同時筋肉會鬆弛,血流變緩;當吸氣時,筋肉變硬,強烈刺激骨骼;停止呼吸時人體神經會覺醒,能蓄積生命能源的“氣”,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呼吸法,會使治療效果倍增。
防治脂肪肝的穴位位於什麼地方
經常進行自療保健的人都知道,穴位按壓療法最難的,就是找準穴位。但治療效果最好的,也是穴療療法,沒有什麼比穴位療法更適宜做自我治療的了。但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尋找穴位的任何訣竅,自然因找穴位困難,而不被廣泛使用,真是可惜。還有,關於穴位療法的書雖多,可惜的是,簡單且準確地介紹尋找穴位的訣竅的書並不多見。這使得許多人即使想到要利用穴位療法,也無法如願。所以這裏僅就一般尋找穴位的訣竅,尤其是尋找脂肪肝治療的穴位訣竅做一簡單的介紹。
我們已經粗略的知道,穴位也就是經絡線上出現異常反應的地方。身體有異常,穴位上便會出現各種反應。這些反應包括:用手指一壓,會有痛感(壓痛);以指觸摸,有硬塊(硬結);稍一刺激,皮膚便會刺癢(感覺敏感);出現黑痣、斑(色素沉著);和周圍的皮膚產生溫度差(溫度變化)等。這些反應有無出現,是有無穴位的重要標誌。如果在與肝髒最為緊密的三條經絡線上用按壓、捏捏皮膚的方法。若出現前述的反應,即可判斷此點就有可能是最為有效的穴位。但脂肪肝的按壓異常點大概在期門穴,肝俞穴所在之處。具體的經驗也可向有經驗的老中醫請教。而脂肪肝患者則記住以下穴位的定位與按壓方法則可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足三裏
不知您有沒有聽到過這句俗語:每天按摩足三裏,用過賽吃老母雞。
現代實驗研究發現,按壓患胃炎、胃潰瘍或胃癌病人的足三裏,可見胃電波增加,且胃癌病人不規則的波形變得規則。當病人胃功能低下時,輕刺激足三裏可使胃酸分泌增加;而當胃的功能亢進時,輕刺激足三裏無反應,重刺激卻可使胃酸分泌減少。用不同的手法按摩刺激足三裏,可以調整小腸蠕動功能,增加白細胞數量,增強白細胞吞噬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長期按摩足三裏,還可以降低血脂、血液黏度,預防血管硬化,預防中風發生。以前我們也做過實驗,用一種儀器照射足三裏,能降低血脂、血液黏稠度。足三裏穴的作用非常廣泛。每天每側按揉30~50次,酸脹為度。持之以恒,對於防治脂肪肝有極大的益處。
陽陵泉
患者應側臥或仰臥,陽陵泉穴位於人體的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關節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膽囊炎、高血壓、遺尿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現在的中醫學家之所以將陽陵泉列為脂肪肝治療的要穴,亦與其主治有關。如《靈樞·邪氣藏府病形篇》:“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口介口介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此是治療膽腑病症,而這些症狀與現在的脂肪肝臨床症狀多有相同。另外由於中醫理論有肝膽相表裏的說法。所以,陽陵泉在臨床上就被用來作為脂肪肝治療的要穴,而且用之的治療,效果明顯。
太衝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也有原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肝髒所表現的個性和功能,都可以從太衝穴找到表現。
太衝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個腳趾之間,向腳腕方向三指寬處。用拇指指尖對穴位慢慢地進行垂直按壓。一次持續5秒鍾左右,進行到疼痛緩解為止。太衝穴的主治病症為:肝髒病、牙痛、眼病、消化係統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生殖係統疾病。此穴位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按壓太衝穴,可以幫你解決這如此眾多的問題。還可以在你發熱的時候幫你發汗,可以在你緊張的時候幫你舒緩,可以在你昏厥的時候將你喚醒,可以在你抽搐的時候幫你解痙。什麼樣的脂肪肝患者用太衝穴最好好呢?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裏咽的人,還有那些鬱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但如果你是那種隨時可以發火、不加壓抑、發過火後馬上又可談笑風生的人,太衝穴對你就意義不大了。揉太衝穴,從太衝揉到行間,將痛點從太衝轉到行間,效果會更好一些。
行間
取穴時,可采用端坐或仰臥的姿勢,行間穴位於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穴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行間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為足厥陰肝經之滎穴,在五行中屬火,所以具有泄肝火,疏氣滯的作用。在臨床上配合其他穴位,治療由肝火旺盛引起的頭痛,目赤,失眠等症,及肝氣瘀滯引起的脅痛,呃逆,月經不調等症,常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嚴重的脂肪肝患者在生活中常有脅痛,脅痛是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的一種自覺症狀,如情誌鬱結,肝氣失於調達或濕熱內鬱,疏泄失常或脅肋挫閃,經脈受損等,都可引起脅痛,症見脅部脹痛,胸悶不舒,喜怒不寐,煩躁,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弦。
期門
期門為肝經募穴,是人體一個十分重要的穴位,《標幽賦》曰:“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該穴是足太陽、厥陰、陰維之會,位於兩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作用,可用於治療多種疑難病症。醫聖張仲景早在《傷寒論》中就多處應用到期門穴。
取穴方法總結如下:先令患者平臥,確定鎖骨中線的位置定縱坐標,然後取劍突上肋緣定橫坐標,兩線相交處即是期門穴(前正中線直下胸劍結合處,向鎖骨中線旁開),此法均以骨性標誌為準,不受乳房形態變動的影響。取穴時用一手的拇指(或示指)按在劍突上肋緣,將手指水平張開,用示指(或拇指)垂直於鎖骨中線確定肋緣(第7肋上緣),兩手左右均可換取。該取穴法不受乳房形態變動的影響,而且操作簡單,切合實用。
中脘
本穴為治療消化係統病證常用穴,位於肚臍直上4寸,即劍突與肚臍之中點。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和胃的功效。主治胃痛,腹脹,腸鳴,翻胃,吞酸,嘔吐,泄瀉,痢疾,黃疸,飲食不化,失眠。現多用於脂肪肝,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子宮脫垂等病症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