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裏的老屋
一副鏽蝕的犁樺
仿佛一種無法了願的相思
斷斷續續
山裏的老屋
一隻千年前的濕鳥
仿佛一段平淡的家常
纏纏綿綿
留在童年記憶裏的養育了他的“老屋”,牽動著他無限的“相思”和纏綿的情懷。
之所以讓他如此這般難以割舍,是因為他曾生長於斯的老屋,在他的心靈深處留下了缺憾,他過早地就被迫離開,心裏當然是不平衡的。詩不就是對不平衡的反映和缺憾的彌補麼?於是,也就有了苦苦的《鄉戀》:
走一步 遠離千裏
過一天 已別數年
我又回頭
巴望你 嫋嫋而藍的炊煙
夢裏 泳不出鄉井水巷
夢外 走不出銀燕翔集的沙洲
我已聽見
有人生呼喚渡船 那是蘆邊
從這首《鄉戀》我們可以看出,劉浪對千思萬戀的故鄉似乎有種難耐的饑餓感受:處在饑餓感受中的人總是極力尋找解除自
己饑餓的痛苦的途徑。劉浪的痛苦於是便化為了一首首的“鄉戀”、“鄉情”、“鄉思”,在他的情感世界裏,“最愉快的旅途,總是重返家園”(《鄉戀》)。
如果我們僅僅從詩人―故鄉這一單純的情感運行軌跡去理解劉浪,似乎就對他的詩的解讀過於簡單和平麵化了。
其實,劉浪心中的故鄉,並未作具體實指(當然也包含著這方麵的表層內容),而是他那躁動不安的靈魂在尋找激情與幻想的安置之所,這個故鄉正是他精神的故鄉。王安石詩雲:“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他尋找的,正是心靈的歸宿(精神家園)。也許也正在這一意義,才使他的詩具有了一種情感張力。
他之所以在他的詩歌領域對這個故鄉孜孜以求,苦苦尋覓,可以說與他的強烈的自我獨立性意識有關。當一個人還心安理得地偎依於父母的羽翼之下時,獨立性意識是不可能產生的;隻有父母突然收起羽翼,把他推向外在環境世界時,人這才把自我與周圍的環境世界聯係起來,從而產生自我獨立性意識。但是,個人的自我獨立性意識又不可能是那麼絕對和徹底,因為人的存在是與世界的緊密聯係地存在,在人的情感及其意識中,他會有許許多多說不清,道不明,甚至連自己還意識不到的與諸多事物的共生關係。一個遠離故鄉的人,故鄉的概念也自然就與他有了一種共生關係。正因為這樣,故鄉的意識也就格外強化起來。這正是劉浪的詩總是離不開故鄉這個概念的緣由。
但是,人還有與新的環境的關係間題。遠離一種業已熟知且與生命有相融關係的環境,勢必會在這個相融的中斷(割裂)中造成痛苦,而中斷之後的生命安放於何處?這當然是具有獨立性意識的人的選擇問題。從外在關係上講,原有的關係中斷時,新的關係已經開始建立;但從情感意識上講,新的關係在建立時總沒有舊的關係那麼融洽,精神也因此才有種失落。找回失落中的生命也就極力想找回失落。找回失落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對己失去的懷念;二是對重新建立自我時過於理想化。正因為過於理想化,也就致使精神總是處於尋找的漂泊之中。在劉浪的詩中,我們就看到了這兩種尋找方式的同時存在(膠合狀態),因此,他的故鄉詩,就不僅僅包含了對故鄉單純的思念,同時也包含了尋找更為理想的歸宿(精神之鄉)的內容。這也許正是他的詩值得玩味的地方。
心的漂泊
從來沒有港口
空空的行囊 空空的手
等待你驀然回首
―《心的漂泊》
這裏,詩人已向我們明確展示了他的漂泊是“心的漂泊”,為什麼總是“空空的”,總是在“等待”,因為始終沒有找到精神(心)駐足的“港口”,當然也就隻好等待,尋找,再等待,再尋找,讓“心”去艱辛而又痛苦地漂泊。“經過了許多地方乃王沒有去過許多地方/流浪的方式許多/靈魂風雨兼程”(《流浪的方式》)。
那麼詩人所要尋找的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理想?
還在上高中的時候,他就寫過一首充滿豪情壯誌的詩作《走郵》“我想牽引太陽/走向希望”,“隻要告別平庸鷹戈勇敢地走向”。這是一種人生理想。想在這個世界上確定自己,擺脫“平庸”的人生,在弘揚自己生命力的道路上勇敢進取。這幾乎是每一個青年人的人生目標。這也正是人的價值生命的體現。
原來,劉浪的流浪與漂泊,是這樣一場積極有為的人生“走向”的全麵展開!
德國詩人諾瓦利斯在奄哲學下定義時這樣說:“哲學原就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尋找家園。”詩人的情感活動實際上就是有普遍的人生哲學意義,詩人這種尋找家園的鄉愁衝動情緒當然是人類極可貴極有價值的情緒。哲學和藝術所關注的,不就是人的價值生命嗎?尋找人生價值意義的活動,卻是人在一生中的永不停息的活動。因為價值的實現僅僅是某一種價值或某一方麵的價值而已。一旦某一種或某一方麵的價值得以實現,則超越這一實現了的價值生命存在,尋找更新更多的價值生命就又成了生命活動的目標。停留於某一價值的生命畢竟是平庸的生命。這樣看來生命隻有生活在尋找的長久活動之中而無法停息,因為人不可能找到終極的價值。這就注定了詩人劉浪這麼多年來的流浪與漂泊。假如他還要不斷地尋找下去,則流浪與漂泊就會成為他的整個生命曆程。
但願他不要太累,太苦……
劉浪感到過尋求的勞累麼?也許―
他的《藍舟》是否有點疲憊之感,想到一片寧靜的“桃花源”式的世界去使奔波的靈魂有個安歇之地:
我想
著一片藍舟
駛過茫茫大海
去遙遠的白島
在停泊的夜晚
支起綠色的帷帳
任海風吹來椰林的靜謐
葺火的光輝照亮島群……
我想
著一葉藍舟
劃破冥冥太空
去天涯的星球
在抵達的早上
點燃太陽
任朝風吹去群山的睡意
笛聲看護著江河之牛羊
多麼美的一個極樂世界!看來,麵對紛紛攘攘的人世,麵對滾滾的紅塵與俗界,在掙紮、奔波、奮鬥之後的毫無結果,不免使人滋生逃離的情緒。與此同時,我們又從中看到一種浪漫情懷和闊大的胸襟,以及超出生命曆程的終極理想。盡管作者給自己建構了這樣一個世界,可他終於無法達到―“我苦懸依戀/棲滿歲月的寒冷/炙熱如初/製作我的藍舟”。也許,這正是劉浪所企盼的終極歸宿。不管作者本人的創作意圖如何,我想將“藍舟”闡釋為他詩作的營造,他也就駐足他的想象世界,抵達理想的彼岸(“白島”、“無涯的星球”),藝術所營造的世界當然是美的世界,劉浪生活在他詩的世界裏。
如果我們從想象回到現實,畢竟,這個美麗的世界太高遠,不可企及,人的歸宿是在永不停息的路上,而不是在一個享樂的安息之地。這樣,我們又看到了劉浪又邁向了他苦苦尋求的征途。從他的《愛人,你帶走了鑰匙》《展開想象》《想你》《我問江山》《又一個冬天》《想你的日子》等詩作感到了這種尋找的更加努力。對愛的渴求,也成了他尋找歸宿的一個突出內容。
愛,在劉浪的筆下,絕不是單純的愛,不是一般的情詩。而劉浪的這類作品本身就與他尋找家園的歸宿融為一體,無法分離。麵對這些作品,我們根本區別不出他究竟是在抒發內心的愛的情懷,還是在表示將生命投向“故鄉”的急切情緒。在作者的想象中,他的“愛人”絕不是一個讓他感到平靜和快樂的溫情少女;相反,“她”給他帶來了無限的痛苦,悵惘乃至焦躁不安。“饑寒交迫的我不能進門/愛人,你帶走了鑰匙”(《愛人,你帶走了鑰匙》),進不了那充滿溫馨的家門,等待他的仍然是冬日的寒風;“人在痛苦之外之人在痛苦之中”(《想你》),惟有想你時,是我最痛苦的時刻;“有顆心堅貞地逼近你的家鄉―既是苦難也是理想”(《我問江山》),“堅貞地”到“你的家鄉”去尋找你,對我來說,既是一種“苦難”,也是一種“理想”。
在這些詩中,寫得最淒涼最能觸動人的同情心的,應該是《中秋之夜我沒有月亮》,單從題目上看,都不免使人動情。此詩寫作於一個孤獨的中秋之夜,作者一人在濃陰下,讓合歡的團圓之夜的明月無法窺見他的身影,一股漂泊的苦澀湧上心頭,獨自思念著“故裏”,盡力撫慰那冷寂的心靈:
漂泊的苦澀是山水之遠
少小離家桃花源要坐船
千江有水而無月別向情移
相思夜濃陰下誰獻我柔情蜜意
中秋之夜 我沒有月亮
惟有孤獨,才有對愛的渴求的強烈。孤獨,確實是一種難熬的痛苦,但更痛苦的莫過於對體驗痛苦的痛苦。一個如果安於痛苦,其生活與動物的生活就沒有兩樣了。因渴求而痛苦,因痛苦而渴求,從而激起內在的精神,這是一個人堅強且擺脫被動的標誌。假如當時作者被動地束縛於中秋之夜的孤獨之中,我們也就不知道曾經有過這樣一個孤魂;正是因這詩人想極力擺脫這種被動孤獨的狀態,他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升起強烈的求―“愛”與被愛。這時,他才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與周圍世界說話―這就是一個自強的人走出孤獨與淒苦的方式。雖然詩作所描述的情景和心境是淒涼的,然而詩人卻通過這種描述擺脫了淒涼之境,走上尋找道路。這正體現出一個人精神的強大。
不渴求愛的人是低能的人,不渴求被愛的人同樣是低能的人。
在劉浪的許多詩作中,我們看出他特別偏好這樣一些意象:雪、冬、寒冷、冰、水、月、太陽、少女等,它們在許多篇章中不斷地重複出現。細細品味,我們不難發現,這與作者的整個生命形式有直接關聯乙這些年來,劉浪雖處於遠離故鄉的漂泊之中,但總是在尋找中極力作出一種自我的價值選擇和定位。而一個人的價值生命的實現,不都是在艱難的環境中磨煉而成的嗎?冬日、雪、冰、寒冷對動植物生命來說,當然是一種嚴峻的考驗,並使經得起嚴冬的生命具有堅忍和強盛的生命力。逆境造就了生命。看來,劉浪總是想擺脫平庸,在實現自我價值生命的路上來鍛煉自己。月、太陽、少女等意象,又是他的理想的象征,因而在他的詩作中,凡是這一類意象,都是追求、渴慕、向往、歌頌的對象。水,則是生命的象征。生命源於水,這已經是一個原始意象了。但水的意象在劉浪的詩作中出現得格外的多,而且這些詩都寫得激情澎湃,劉浪也賦予了更多的情感。專門寫水的有:《水》(又一首)、《遙遠的秋水》《江河》《我的洞庭我的水》等等。詩是青春的象征,作為年輕詩人的劉浪如此盡情地展示自己旺盛的生命,是極自然的事情,何況他是一個不甘平庸的勇於進取者!我猶為喜歡《我的洞庭我的水》,在這首敞開整個胸懷高聲歌唱故鄉的風情水色的詩作中,那激蕩的情感、濃烈的愛的傾訴,就像汛期到來的洞庭之水,洶湧澎湃,溢出胸懷。劉浪的詩作就是他的這樣一個心路曆程―對精神家園的渴求,尋找,從而也展開了他的生命曆程。
劉浪能找到他的歸宿嗎?我們祝願他在價值生命不斷實現的同時,但願他臉上的笑容不要太輕放,這樣,或許他以後的詩作會擺脫純粹的自我,讓情感中負載一點理性內容,使其擔負更廣闊、更深遠的使命重任,在個體的胸上展開美的呼喚。那樣,他的歌聲就會具有震撼的力量。
寫於1993年11月
一棵清麗憂傷的樹
―評梁文淑散文詩集《走過春天》
魯 西
梁文淑是壯族青年女作家,是近年較有影響的南方散文詩群體中的後起之秀。她是廣西武鳴人,1964年出生。1984年考人廣西民族學院中文係,大學期間開始文學創作,在《民族文學》《詩人》等區內外報刊發表詩歌作品。1988年畢業後分配在武鳴民族中學任教,現在防城港日報供職。1990年出版散文詩集《走過春天》,後被選為南寧市作協理事,成為廣西作家協會會員,作品多次獲獎。
《走過春大》是一本以愛情、友誼、人生為題材的散文詩集,分為《離散的洞簫》《花葉的芳馨》《夕陽春夢》《約》《音樂從海棠花悄悄響起》《一個人的天涯》六輯,共收作品69篇。這本集子寫的是作者走過的人生春天的感受,情調憂傷而美麗,語言典雅而瀟灑,表現藝術采用意象手法,可讀性和耐讀性很強,出版後引起較大反響,頗受廣大讀者歡迎。
意象手法是一種古老而又“最現代”和“永遠現代”的藝術手法。散文詩愈傾向於意象化,散文詩的詩味愈濃,愈能體現散文詩“精美”的本體特征。梁文淑的《走過春天》意象化程度相當高,運用意象手法是這本集子的顯著藝術特點,因此我想著重評析該集的意象風格和意象手法。
梁文淑作品的意象風格是“象新意濃”,這是一種十分獨特的引人注目的散文詩意象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其生活環境的外因和個人思想察性、藝術追求的內因。她在風光秀麗的民院相思湖畔和武鳴著名風景區靈水度過生命的青春期,相思湖的深沉曲折和靈水的清新明澈,加上她的好學和坎坷的人生曆程,以及對純情文學的執著追求,造成了她作為“湖畔派”型作家的這種特異的意象風格。
“意象”是客觀物象和主觀意念情感的化合物。梁文淑的取象和造象之新,新在充滿大自然的色彩美,新在巧妙變形的奇幻美,新在借用古典意象和外國意象鑄成別具風味的典雅美。如“把你的眼睛譜成一亂蓄滿情的月亮河,把你的身影彈成一片彩霞的丘陵地”,“把你的頭發讀成一座鬱鬱蔥蔥的森林,把你的呼吸吟成一麵飄飄揚揚的旗幟。/你不可能全部屬於我,你應該走向遠方,尋找一束束報答母親的詩章。/而我,生命的琴弦早已把靈魂奏成一朵聖潔的荷花,永遠開放在你命運的河流裏”(《傾訴》),多彩的大自然物象與人的形象交互變形,疊合成新奇的多重組合的抒情意象群。又如“花顯赫的寂靜裏,讓我詩歌的瑪麗亞,釋放白合花般的嬰兒,讓他們以聖潔的哭聲,問候博大的世界”(《我的太陽》),“誰能說清生命中種種聚散?滿林心形的樹葉縱能變成船,又怎能載得動深深的思念,飛上今夕不知為何年的天上宮胭”(《弦斷春山》),從中可以看到巧妙借用外國和中國古典意象營造適合於作者表意的意象之典雅風格。
梁文淑作品意象的寓意之濃,濃在蘊含著壯族女性至死不變的癡情,濃在超越個人情愛而擴展為對大自然和人類的博愛,濃在愁而無怨、傷而不悔、柔中有剛的現代女性的意緒和情慷。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她善於運用意象,將優傷表現得很美麗。優傷是人之常情,如果意憂傷,象也憂傷,就不是好的意象。意優傷而象美麗,符合藝術辯證法的對立統一,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優傷美”,因為有了美才不顯得意緒消沉,才能幫助讀者從優傷中解脫出來,這樣的意象是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請看集子中的一章《紅月之夜》:
怎能讓我的清歌,潺潺流過秋天的楓林,接近你荒原上的吉他呢?紅月亮已經悄悄升起來。
怎能讓我的青春,穿過水邊簇簇溫情的蠟影,開成你窗下芳唇的夜來香?紅月亮已經倚成柔和的豎琴。
太多太多的憂傷,是昨夜凋盡的青春榕葉;太深太深的炸感,是今日廊下的白蘭。
’我並不上鎖的門扉後,其實是期待了千年的願望,在青草灌
的背影裏,躺成最素潔的那一朵。長長的沉默,是為了等待一多鮮美的聖歌,喧嘩成明朝奔湧的紅霞呀!
怎能讓流浪的河流,又載走你無帆的小船?涉河而來的紅月亮,輕輕而美好地呼喚你。
這裏麵有很多奇巧而新鮮的變形意象、通感受意象和幻覺意象,這些意象把優傷的戀情表現得很美,有濃鬱的韻味,如同《蒙娜麗莎》的優鬱美那樣含蓄迷人。
梁文淑這本集子的情調,並非全是優傷。“‘有淚不空流’都拿去澆灌詩林裏那一棵清麗優傷的無名樹”(《離散的洞簫》),她傷而不悔,將情感的失落化為進取的內動力,發奮培植自己的文學之樹。她在《女性的山》中寫道:“也許該站成一棵穿著紅風衣的丹楓,為你吹一支盼望早歸的曲子。但是,我不!我要站成一座風聲獵獵的山,用黛青色的聲音,深沉地丁寧:你走吧!為了遙遠的母親湖。真的,當你回首,請把我望成一座女性的山,柔情萬種,而意誌不屈不彎。”這裏創造了一個柔中有剛的人物意象,給人以自尊自愛奮發向上的感受,體現了當代女性的品格和價值觀。她在《花葉的芳馨》中這樣描述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孤獨地走向開滿鮮花的山崗,看望藏在鮮花中的美,淋漓地向世界交出整個短暫而激情的生命,尹我想,如果我的青春能如一朵鮮花,努力地開過,那麼,凋落了的花瓣,一定能在生命河流的源頭,聚集成一首難忘的歌。”這裏絲毫沒有憂傷的情調,隻有無悔地為事業獻身的亮色。
梁文淑這本散文詩集在結構上也有特點,就是章與章之間的內容和意象都有內在聯係,總體構成作者所走過的生命春天的長卷意象畫。
梁文淑的意象意識很強,善於運用意象思維,而且她的語言兼有散文味和詩味,這使她寫起散文詩來很順手,具有很大的散文詩發展潛力。她的作品也有不足之處,有些篇章意象密度過大,沒有散文那種舒展疏放的餘地,詩味雖濃,散文味卻淡了,在一定程度上遊離了散文詩的本體特征。
梁文淑的散文詩創作剛剛走過了春天。我析願她在生活和藝術的道路上,永遠是一座“不屈不彎”的“女性的山”;祈願她擁有揚帆千裏的夏天和金果累累的秋天。
寫於1993年5月
越過波努河邊的孤島之後
―藍懷昌論
楊長勳
一、生存的漱情
藍懷昌已經有一個中短篇小說集《相思紅》,三個長篇小說《波努河》《魂斷孤島》《一個死者的婚禮》,一部論著《瑤族歌堂詩述論》,還有他與人搜集整理的創世史詩《密洛陀》。把他的已經出版的這些書堆在一塊,或者把這些書放在一起來讀,我們都不能不承認他的創作收獲是豐盛的。可以肯定,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史已經無法回避他和他的這些作品。
這些作品相繼出版以後,懷昌作了一些思考,他尤其注意了來自讀者和評論界的反應。懷昌並不滿足於自己的作品在區內的反響,也並不把視點僅僅放在少數民族文學範圍裏比較,他希望自己今後的作品能夠在更大的範圍更大的程度上引起反響。
懷昌也確實到了該靜下來作比較係統的思考的時候了,他已經那樣用心地寫了十幾年了,他已經擁有了那麼多的作品,他可以更冷靜地麵對曆史麵對文學史了。懷昌曾經就已有的創作和未來的思考跟我作過多次的深談,我感到他是一個有自己的思考的並不急躁的作家。
懷昌認為,他和朋友們麵臨的首先並不是純粹的技巧問題,而是生存的激情,是對生活的深刻的感悟。他在《噴泉在石崖中間―給xx的信》一文中說:“我們這些年來的‘上不去’,我以為不在於技巧,不在於我們是‘低能兒’,而在於對現實生活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感受知覺的膚淺。我們對待像父親一樣厚實的黑崖的冷漠;我們對待像母親胸脯一樣坦蕩的大山的薄情;我們對待像姐妹血管一樣跳蕩的江河的忽略;我們對待像創世之神一樣勤勞、聰明的民族的缺少同情;我們對待像咫風雙翅一樣勇猛改革精神的淺見;我們對待自己民族史詩的淺薄,都是我們‘上不去’的諸種重要因素。”我以為這是有道理的,一個作家首先要有對生活的感受能力,然後才會有對生活的表現能力。
懷昌自己的創作,從他最初的起步,到他新近的長篇小說,都是一種民族的愛憎和生活的激情在驅使著他。他之所以開始了他最初的創作,那是因為他的民族直到解放都還沒有自己的文人作家,他的民族需要他和他的同代人來開拓這塊文化處女地。他之所以後來把創作重點轉向小說,那是因為他的民族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期小說都還幾乎是個空白,他感到急躁感到了一種責任和一種使命。他之所以以他的中短篇小說對他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進行冷峻地審視,那是因為他認定任何民族的風習和道德都會在時代的變革中發生動態的變化。他之所以以《波努河》表現他的民族現實改革的痛苦,是因為他親曆了民族的苦難才力圖去作文化的啟蒙的。他之所以要以《魂斷孤島》展現那段難忘的孤島生活,是因為他以一個當代瑤族知識分子的身份親曆了那場災難。他之所以要以《一個死者的婚禮》反映一段已經遙遠的民族曆史,是因為民族的偉大浪漫與可憐悲涼都無法回避。
懷昌過去從來不為了技巧而創作,他在新的構想中也決不為藝術而藝術。
二、祈謂世界性
在一段時間裏,關於中國文學要走向世界的話題,曾經困擾了很多作家。一開始,是一些作家的一些作品在國外出版了或者發表了,於是就有一些作家認為這是他們走向世界了。後來,等到這些作家有機會到國外去觀光,發現國外的人們並不知道這些以為已經走向世界的作家是何許人,於是他們又認為中國文學本身就是世界文學的一部分,何必走向世界呢,不如讓世界走向中國。多少有點兒自悲,這樣去走向世界,又這樣讓世界走來,都不過是為了平衡心理罷了。
麵對地方作家那種要走向全國的急躁,麵對中國作家那種要走向世界的急躁,懷昌也曾經不無困惑。但他提醒自己,也提醒朋友們,必須把腳踏在自己腳下的土地上。他在自傳中寫道:“走向世界是必然的。然而路應當在自己的腳下。在自己的腳下開辟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這才是有希望的。我發誓決不離開民族生活而去當一個不完整的人。我走我自己的路,不管別人說三道四。世界藝術的金字塔從來沒有規定在哪一個點上建立。我當然希望在自己這片土地上。”這就是懷昌對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