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曆史的回聲(1 / 3)

2、曆史的回聲

曆史漫漫,但回聲並不遙遠。

古代,青岡地方為獩貊族活動地區。金朝(1115—1234年)屬蒲峪路,設有兵站。至今在青岡縣通肯河右岸丘陵地帶尚有何小懷、馬家園子、後管家、土城子四個金代的古城遺址。元朝時期(1279—1368年)這裏屬成吉思汗四弟帖木格斡赤斤之封地,明朝(1368—1644年)屬奴爾幹都司管轄。清乾隆四十三年(1758年)將此地劃為伊克明安旗遊牧地,後由黑龍江副都統程德全收回。清政府采取封禁政策,將其指定為圍場, 隻有不定居的少數民族入境放牧、狩獵。 清鹹豐元年(1851年),由卜奎(齊齊哈爾市)派屯官圖善來到今縣城東北55裏處擇地開墾,沿通肯河取其養牧之優勢,從南向北建立六個官屯,撥移民230戶來此定居。

據青岡縣誌記載: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對柞樹崗一帶開始放荒。從此,墾務大興,移民日增。從民國三年,即1914年,由吉林、奉天、山東、熱河、呼蘭、雙城等外省來的墾荒者蜂擁而至,在青岡大麵積開墾荒地。這些篳路藍縷、開啟山林的創業者,他們是告別貧窮家鄉帶著溫飽的夢想而來的,然而他們腳下的土地並不是天然的魚米之鄉,“青岡無山、明水無水、拜泉無泉”,他們開始了在鬆嫩平原邊緣、大興安嶺南麓這片並不富饒的土地上開荒種地安家立業。

清光緒三十年十一月初三日(1904年12月9日),經黑龍江將軍達桂、副都統程德全奏請清政府,在柞樹崗建青岡縣,設知縣一員。清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5年1月29日)朱批允準,正式建縣。從此,這一天成了青岡的建縣日,後人以此記史。

青岡縣從建縣至1945年解放,曆經清朝、中華民國、偽滿洲國三個時期。由於社會製度的腐朽及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壓榨,致使農業減產、工廠倒閉、商業蕭條、文化落後,人民生活貧困不堪。這段曆史真是泛善可陳,但我在縣誌上發現民國十四至十七年(1925-1928)縣知事靖國儒執政期間,重建青岡縣城,以十字街為中心,每隔53丈劃一條道,全鎮共有南北道九條、東西道九條,互相交錯,劃成整齊的64個方塊街區,形成棋盤式街道,占地1.83平方公裏。並在城牆四周栽植5000餘棵大榆樹,至今尚存。並於城東南隅角建公園一座,占地一個街區。園內遍栽各種果樹花卉,設有八角亭、文娛宴會場所,布局合理,為當時百姓遊樂之地。靖離任後,人們感其功德,全縣仕紳集資為他在花園立了一塊德政碑,作為永久紀念。可惜這些遺跡都已湮沒在曆史煙雲中了。沒想到,86年後,青岡縣當政者,又想起靖知事之功德,演繹出命名尋碑之故事。這是後話,此處按下不表。

青岡曾灑下英雄的鮮血。當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這片土地時,不甘被奴役的人民奮起反抗。這裏成了抗聯鬥爭的戰場,老百姓秘密幫助自己的隊伍,多次在青紗帳和河邊的柳條通裏,擺開打擊侵略者的戰場。1940年8月,抗聯三路軍六支隊政委於天放在青岡縣楊樹屯的柳條通設下埋伏,對路過的日偽“討伐隊”成功偷襲,共殲敵30多人,抗聯隊伍無一人傷亡。當地群眾稱頌這次戰鬥為“楊樹屯大捷”。

在青岡的史冊上記錄著抗日英雄趙祥的名字。他1906年生於青岡鎮。趙祥曾在青岡縣上過初、高級小學,後在黑龍江省立第一中學讀過書。中學畢業後先後在哈爾濱市俄語學校和北京大學求學,畢業後於偽滿康德4年(1937年)7月,在三江省鳳山縣公署擔任偽街村股長。這時,他了解到人民的疾苦,增長了仇恨侵略者的愛國思想,經常與抗日聯軍聯係。1938年10月,趙祥加入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他還先後4次給三路軍書寫宣傳單十餘份,交朱福貴帶走散發。

同年11月間,趙祥回到青岡開展工作。 按上級的指示,他於1940年 4月,利用老同學的關係,經偽青岡街副街長駱景隆推薦,當上了青岡街的自衛團團長。 同年6月下旬,趙祥在自己家中會見了抗聯第三路軍第十二支隊隊長徐澤民,向他提供青岡街地圖 一張,並詳細介紹了青岡街的警備狀況。之後,趙祥積極在青岡街自衛團和消防隊員中進行工作,發展遊擊隊員,為成立青岡遊擊隊做準備。

1940年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部的張壽篯 (即李兆麟)、許亨植、馮仲雲發布委任令,任趙祥為東北抗聯第十二支隊駐青岡遊擊大隊長。1941年1月,趙祥利用自衛團長的地位和條件,從青岡街以劉洪濤名義,給徐澤民起出一個旅行許可證,經長發村私塾教師張集賢(後叛變)轉送到順發村吳占東屯的吳獻林家,轉給抗聯部隊潛入青岡的徐澤民,掩護其到三肇地區活動。當徐行至蘭西境內時被捕。敵人從旅行許可證上發現是青岡街發的,居民組長是趙祥。2 月,趙祥遭到逮捕,關押在肇州監獄,並被肇東軍事法庭判為死刑,3月間押回肇州被敵人殺害。 日偽當局還將趙祥的頭顱鍘下運到青岡,懸掛在青岡縣城內南門樓上示眾。趙祥為抗日救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犧牲時年僅3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