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妊娠病發生的原因(1 / 2)

二、妊娠病發生的原因

生兒育女,孕育後代,是人生的一件大事。誰不希望平安順利地生育一個健康的寶寶?可是,在懷孕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異常的情況,為什麼會發生妊娠病呢?妊娠病的病因很多,包括母體與胚胎兩個方麵,涉及許多內在與外部的因素。隻有充分認識這些致病因素,並盡量避免和消除這些因素,才能預防妊娠病的發生。

1.體質因素

體質,是由先天稟賦決定,並受後天條件影響而形成的。中醫比較重視體質因素,認為稟賦決定個體的強弱,並有偏寒、偏熱的不同,因而得病時也有寒、熱、虛、實等不同的表現。古代中醫學家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發病與稟賦有關係。現在,各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了人類基因組的圖譜,證明人體確實有一套“密碼”,將來解譯了這套密碼,就可以知道每個人的身體有什麼特點、容易得哪些疾病。中醫所說的稟賦,將來可以用基因組的分析來具體說明。

體質也受到後天條件的影響。長期居住的環境、氣候、生活習慣等因素可以影響人的體質,例如,生活在北方的人,氣候寒冷,飲用的水質較硬,亦偏寒性,則以陰盛或陽虛的體質多見,喜食辛辣。若移居南方,日久則受亞熱帶氣候和水質的影響,漸漸不耐辛燥,反而出現偏熱的情況。根據調查,華北地區以陰盛、陽虛體質居多,華南則以陰虛、濕熱體質居多。一般來說,青少年陽氣旺盛,故容易“上火”,但身體的調節能力較強,多數在體質方麵沒有明顯的偏頗,到中年以後,受生活習慣、疾病等影響,就會出現寒、熱、虛、實的偏向。這是後天條件對體質的改變。

若平素體質偏於氣血虛弱,懷孕以後,胎失所養,就容易發生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甚或流產。若體質偏於熱,熱擾胞胎,亦可能出現胎漏、胎動不安,即先兆流產的症狀。平素腎虛,無力維係胎元,也常常是流產、甚至習慣性流產的根源。偏於脾虛,懷孕後容易發生妊娠腫脹。

此外,先天稟賦還包括生殖器官發育情況。如子宮發育不良、雙子宮、馬鞍形子宮、單角子宮等均容易發生流產。

2.精神因素

中醫學一向重視情誌對發病的影響。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體對外界事物的情緒反應,若這些情緒變化過度激烈或持久,就會引起髒腑氣血的紊亂,從而導致疾病。古代醫學家認為過喜則傷心,大怒則傷肝,過度憂思則傷脾,過悲則傷肺,卒恐則傷腎。另外,從胎教的角度,孕婦的情誌變化還會影響胎兒的發育。古人提出:

“胎前靜養,乃第一妙法。不較是非,則氣不傷矣;不爭得失,則神不勞矣;心不嫉妒,則血自充矣;情無淫蕩,則精自足矣;安閑寧靜,即是胎教。”從保健和優生兩方麵來說,孕婦的精神因素都是很重要的。

現代研究也發現,妊娠本身對孕婦是一種應激因素,由於生理上的變化、社會角色的轉換、對妊娠的憂慮,均可能影響孕婦的心理平衡,而出現心身症狀或抑鬱、焦慮狀態。在妊娠早期和晚期尤為顯著。

情誌致病與人的個性有關。性格內向,敏感、多疑、依賴性強的人,容易對妊娠產生憂慮,從而加重了身體的不適。而性格外向,急躁、好勝心強的人,若未能接受妊娠期生理的變化和角色的轉變,亦容易出現焦慮的狀態。

諸如妊娠嘔吐、流產、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都與精神因素有一定的關係。

孕婦對妊娠的認識和態度也影響她們的情緒。盼望已久的妊娠會給孕婦帶來緊張的情緒,高齡初孕的婦女往往會憂慮胎兒是否正常,或擔心流產,而未婚先孕、計劃外懷孕、家庭不和睦等可能引起對妊娠的厭惡或恐懼,這些不良的心理狀態都會導致身體的不適。

因此,正確認識妊娠,了解妊娠過程中身體的變化,以舒暢的情懷迎接新生命的誕生,也是孕期保健的重要內容。

3.生活因素

懷孕期間,飲食、起居、房事、勞逸等生活因素都應注意調節,若有不慎,亦可影響孕婦和胎兒,導致妊娠病。

(1)飲食:懷孕以後,孕婦要給胎兒提供足夠的營養,因此,孕婦的飲食應該營養均衡,容易消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亦有適量的澱粉、脂肪,可產生充足的熱量,維持母體和胎兒的日常需要。若過饑或過飽,或饑飽不均,都會影響脾胃,導致營養不足或不均衡;進食不幹淨或未煮熟的食物,亦會損害胃腸功能,引起嘔吐或泄瀉;若體質陽虛、脾胃虛弱的孕婦飲食生冷、肥膩,可導致寒濕病證,如妊娠腫脹;若體質陰虛或陽盛,孕後飲食辛燥,或誤用溫補,或進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飲品,則容易“上火”,燥熱還可傷胎,引起陰道出血,出現胎漏、胎動不安,則為流產的先兆。我國有“藥食同源”的說法,民間也有使用藥膳的習慣,但有些食物和藥物對妊娠有影響,亦應慎用,如麝香為下胎的藥物,內服或外用均可傷胎,孕婦切不可使用;生苡仁、綠豆均屬寒冷涼滑利,體質虛寒的孕婦則不宜用;人參、鹿茸大溫大補,體質虛寒用之為補劑,體質偏熱的孕婦則不宜用,誤用反而助熱,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