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妊娠合並闌尾炎(1 / 1)

二十八、妊娠合並闌尾炎

1.妊娠期闌尾炎有何特點?

孕婦突然發生較劇烈的下腹痛,始於臍周或上腹部,逐漸向右下方轉移,並固定在右下腹,伴有發熱、惡心嘔吐,就應馬上到醫院診治,並做好住院的準備。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發生在妊娠期的急性闌尾炎。闌尾炎,中醫稱之為“腸癰”,而妊娠合並闌尾炎,則稱為“孕癰”,又稱“妊娠腸癰”。

在妊娠期間,由於急症而進行腹部手術的,以急性闌尾炎最常見。有些婦女在妊娠前已有慢性闌尾炎的病史,妊娠期間急性發作;或原來並無闌尾炎的病史,妊娠期突然發病。

闌尾炎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闌尾是位於盲腸內側後壁的一段細小的腸管,在回腸開口於盲腸的回盲瓣下方,亦即俗稱小腸和大腸的交接處。正常情況下,闌尾位於右下腹,在右髂骨前上棘與肚臍連線的外側1/3處,腹壁上這個點被稱為“麥氏點”,是闌尾炎的壓痛點。妊娠期間,由於子宮逐漸增大,闌尾會逐漸向上、向外移位。

因此,妊娠早期發生急性闌尾炎時,仍以麥氏點壓痛為主,而妊娠中期和晚期發病,壓痛的位置則明顯地向上、向外偏移,故容易引起誤診。

孕婦急性闌尾炎的發病率為0.1%~2.85%,可發生於妊娠早、中、晚期,但以妊娠6個月內多見。懷孕不會誘發闌尾炎,但在妊娠期間闌尾的位置改變,闌尾炎的症狀和體征不典型,使診斷較為困難。尤其在妊娠中、晚期,往往會跟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右側卵巢囊腫蒂扭轉、右側輸尿管結石、胎盤早期剝離等混淆,需要認真鑒別,及早明確診斷。

另一方麵,由於妊娠期盆腔器官充血,闌尾也充血,故炎症發展迅速,容易發生壞死和穿孔。並由於大網膜被增大的子宮推開,故闌尾炎易於擴散,造成彌漫性腹膜炎,甚至形成盆腔膿腫。當並發腹膜炎時,孕婦高熱不退,腹肌緊張,全腹壓痛和反跳痛,如不及時處理,可迅速出現心悸,大汗淋漓,四肢冰冷,暈厥等中毒性休克症狀。

妊娠合並闌尾炎患者闌尾穿孔的發生率約為非孕期的2倍,發生腹膜炎的危險性約為非孕期1.5~3.5倍。

若炎症波及子宮,可誘發子宮收縮,導致流產、早產,細菌的毒素可引起胎兒缺氧,甚至胎死腹中。因此,本病應早期診斷,及時處理,才能使母兒轉危為安。

2.孕婦患了闌尾炎怎麼辦?

首先應做一些必要的檢查,以明確病情的輕重。如白細胞計數、B超檢查,急性闌尾炎患者白細胞總數升高,而B超檢查則有助於鑒別卵巢囊腫、異位妊娠等。

本病應住院治療,給予大劑量抗生素(如需繼續妊娠,則應選擇對胎兒安全的藥物)靜脈滴注,以控製感染,避免炎症的擴散。一經確診為急性闌尾炎,以盡快手術治療為宜。對於高度可疑患急性闌尾炎孕婦,也應進行剖腹探查。其目的是避免病情迅速發展,一旦並發闌尾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對孕婦和胎兒均會引起嚴重後果。

闌尾切除手術一般是安全的。孕婦在術中應維持輸液和吸氧,以防止缺氧和血壓下降。許多孕婦擔心手術後會不會引起自然流產或早產,一般說來,在手術後適當使用鎮靜、安胎、抑製子宮收縮的藥物,可避免流產或早產。

3.妊娠合並闌尾炎如何進行中醫治療?

原有慢性闌尾炎的婦女,在妊娠期闌尾炎亞急性發作,症見右下腹痛,拒按,低熱或尚無發熱,惡心,口幹,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滑。屬於孕癰初期,未成膿腫,宜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用牡丹皮湯(丹皮15克,冬瓜仁20克,敗醬草15克,蒲公英15克,瓜蔞仁15克,枳實12克,車前草15克,太子參15克),水煎服,每日2劑。並應配合抗生素靜脈滴注,中藥外敷右下腹部。用藥期間必須密切觀察病情變化,一旦症狀加重,體溫顯著升高,腹痛加劇,腹肌緊張,病人煩躁不安,白細胞計數明顯升高,則是熱毒內盛,膿已釀成的征象,應立即手術。如闌尾穿孔或膿腫已形成,術後應放置引流條,病人采取半坐臥位,幫助膿液排出。術後應常規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在手術後1~2天,肛門已排氣者,可繼續用中藥清熱解毒排膿,用排膿散加減(銀花15克,敗醬草15克,穿山甲15克,瓜蔞仁15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防風10克,黃芪12克,白芷12克,白花蛇舌草15克),水煎服,每日2劑。妊娠合並闌尾炎的預後,與發病時懷孕的月數、闌尾的病變程度有密切關係。若由於診斷不明確或誤診,未進行及時的治療,以致闌尾化膿穿孔,甚至發生彌漫性腹膜炎,孕婦和胎兒均有危險。若起病緩慢,發熱不甚,右下腹壓痛輕微,全身症狀不重,屬於闌尾炎的亞急性發作,可在使用大劑量抗生素的基礎上,采用中藥治療,如症狀得到控製,可避免手術,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