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采集卵子:於卵泡發育成熟尚未破裂時,在腹腔鏡下經腹或在B超監視下經陰道以針穿刺成熟卵泡,抽取卵泡內容物,找出卵母細胞,一般每次取4~6個卵子。
(3)體外授精:取出的卵母細胞放入培養液中培養,以使卵子進一步成熟,達到了與排卵時相近狀態,以提高授精率及卵裂率;一般培養5小時,然後從經過處理的精子(使精子具備穿入卵子的能力而成為授精小滴),加入含有卵子的培養基內,授精後培養15小時取出,於顯微鏡下鑒定是否受精,如有2個原核,即表示卵子已受精。
(4)胚泡移植:受精卵發育到8~16個細胞時,將胚泡以導管注入子宮底部,最好一次能夠移植3~4個受精卵,可提高移植後妊娠的成功率。胚泡移植成功的條件取決於受精卵本身的生命力,子宮內膜是否健康以及移植過程有無損傷等。
(5)移植後處理:臥床24小時,限製活動3~4天,接受黃體酮治療。移植後14天作HCG測定,以了解是否著床妊娠。若妊娠成功則定期監測胎兒發育,在高危妊娠處理,密切隨訪,做各種必要的激素測定及常規檢查,並采取保胎措施。
[178.什麼是“禮物嬰兒”?
]
自1978年第1例試管嬰兒誕生後,在試管嬰兒技術和有關知識的啟發下,許多助孕技術相繼問世,其中令人矚目的當數“禮物嬰兒”。“禮物嬰兒”又稱配子輸卵管內移植術(GIFT),是直接將卵母細胞和洗滌後的精子移植到輸卵管壺腹部的一種助孕技術,是繼IVF-ET之後發展起來的比較成熟的助孕技術之一。又稱“改良試管嬰兒”。1984年首先由美國的Asch等報告成功。其特點是:①在輸卵管壺腹部受精,使配子得以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受精;②免除了體外受精及受精卵植入過程,故而此程序在許多方麵較體外受精簡單,特別是對實驗室的要求較低而且成功率較高,因此,目前與IVF-ET同為臨床最常用的治療不孕症的方法。據統計,目前它占助孕技術的13.5%。
體外受精的治療對象主要為輸卵管梗阻或缺陷者,而GIFT則適用於輸卵管通暢(一側或兩側)的原因不明的不孕症、宮頸因素、免疫因素、子宮內膜異位症及男子少精症等造成的不孕症患者。配子輸卵管內移植術較試管嬰兒技術操作簡易,免除了體外受精、培養等複雜操作。受精和著床更符合人體自然生理過程,成功率也比“試管嬰兒”高,據數字統計成功率可達25%~6 0%。但有些不孕婦女的輸卵管有潛在的病變,影響受精卵的運送或滯留在輸卵管內。其缺點是有可能發生輸卵管妊娠或誘發輸卵管感染。上述方法在國外應用較多,我國首例配子輸卵管移植術嬰兒已於1988年3月於北京出生,現在有不少單位已開展此項技術。
[179.什麼是顯微注射授精技術(ICSI)?
]
自1978年世界第1例試管嬰兒誕生以來,隨著人們對生殖醫學基礎理論的深入研究,不育症的治療在近10年經曆了巨大的變化。其中人類卵子受精過程和胚胎學基礎方麵取得迅猛進展,促使人類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不斷更新並帶來臨床治療的新突破。針對部分不明原因不育及嚴重男性因素不育症的治療,常規體外授精技術已不能完全適應臨床需要,從而發展成為精子顯微注射技術。顯微授精技術主要包括透明帶部分切除(PZD)、透明帶授精法(SUZI)及卵母細胞單精子顯微注射(ICSI)。
SUZI和PZD的單精受精率和妊娠率低而不為人們接受,在臨床應用有局限性。因此卵母細胞單精子顯微注射(ICSI),即第2代試管嬰兒技術彌補了SUZI和PZD的不足。ICSI是用顯微技術將一個活精子注射到單一的卵細胞中(自然受孕則是數千萬乃至數億精子經過競爭才穿入卵子),經過培養後使受精卵發育成為2~8個細胞時,再移植到子宮腔內。人類首例ICSI法試管嬰兒誕生於1993年。
ICSI的優點在於:①與SUZI及PZD比較,ICSI法的受精率、胚胎移植率和妊娠率均有明顯提高;②ICSI法無需發生頂體反應,常規IVF技術,PZD和SUZI無法受精的嚴重男性不育患者,采用ICSI法受精可獲得妊娠,包括冷凍精子或精子數目極少的不育夫婦,無頂體的圓頭精子,無法與卵子融合或穿越透明帶的頂體後鞘精子等;③在顯微注射前,精子無需特殊處理;④ICSI法受精結果不受精子濃度、精子活動度和精於形態的影響。
[180.哪些人適宜做顯微注射授精技術(ICSI)?
]
ICSI法即第2代試管嬰兒技術,這種技術專門針對男性不育症患者,使昔日這些隻能通過供精或領養孩子成為“父親”的男性終於可以擁有自己的親生骨肉。1993年世界上第2代試管嬰兒終於誕生。
ICSI法適用於嚴重男性因素不育者及多次IVF-ET周期失敗的不明原因性不育症患者。嚴重男性因素不育者包括男方近3年內至少有3次以上精液常規檢查符合以下標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