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常生活與養生
(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條文】起居常慎則天真之氣得養。(清·徐靈胎《內經詮釋·上古天真論》)
【按語】起居有常,慎於外感則真氣得以保養。
【條文】食取稱意,衣取適體,即是養生之妙藥。(清·曹庭棟《老老恒言·省心》)
【按語】飲食取其適口,衣服取其適體,這就是養生的妙藥。
【條文】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戰國·《素問·上古天真論》)
【按語】身體的健康長壽除了要飲食有節製、活動適宜外,還應合理安排起居作息。
【條文】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按語】飲食應定量定時,可少食多餐,不可暴飲暴食。
【條文】食止、行數百步,大益人。(唐·孫思邈《攝養枕中方》)
【按語】飯後適當活動,有益身體健康。
【條文】食後,還以熱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緩緩行,勿令氣急,行訖,還床偃臥,四展手足,勿睡,頃之氣定。(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按語】飯後有必要做一些適當的調理,如摩腹揉肚,散步緩行,而後仰臥休息,伸展四肢等等,以利於胃腸消化吸收與保健。
【條文】養性之士,唾不至遠,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極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懻。(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養性序》)
【按語】唾為脾之外液,而脾又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遠唾傷氣;人的行走靠聯結關節、肌肉的筋膜,故疾走傷筋;耳為腎竅,故極聽傷腎;全身的肌肉,都需要脾胃所運化的水穀精微來營養,久坐氣滯,肌肉失養;人體的站立靠骨骼支撐,故久立傷腎;臥久則身體強直而氣凝,故久臥傷氣。
【條文】陽氣至頭而極,寧少冷,毋過熱。(清·曹庭棟《老老恒言·卷三·帽》)
【按語】中醫認為“頭麵部乃人體諸陽之會”,人體的六條陽經及督脈均上行至頭部,其血氣皆上於頭麵而上走空竅,因而頭麵部的陽氣之盛遠遠超過了其他部位,陽氣充足則足以勝寒,因此寧稍冷勿過熱。
【條文】寒暖饑飽,起居之常。惟常也,往往易於疏縱,自當隨時審量。衣可加即加,勿以薄寒而少耐;食可置即置,勿以悅口而少貪。(清·曹庭棟《老老恒言·燕居》)
【按語】寒暖饑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事,正因如此,往往容易疏忽放縱,自然應當仔細估量。衣服可以添加就添加,不要因為天氣不太冷就稍稍忍耐;進食可以停筷就停筷,不要因為可口就稍稍貪吃。
【條文】善養生者,慎起居,節飲食,導引關節,吐故納新。(宋·蘇軾《蘇東坡集·上皇帝書》)
【按語】善於養生的人,注意起居,節製飲食,練習導引術,活動關節,吐出濁氣,納入清氣。
【條文】終年不見日光者,則麵色晦白,或萎黃,無振作氣象。故吾人欲言養生,除飲食居住外,又須注重日光養生也。(清·吳克清《養生須知·日光養生法》)
【按語】本條文介紹了曬太陽對於日常起居養生的重要性,陽光對人體的身體健康是必要的,適度的光照不但能夠殺滅細菌,健美肌膚,溫煦周身,促進血液循環,增強代謝功能,而且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心理的健康,一個長期生活在不見天日、陰暗環境中的人,往往出現麵色晦白或萎黃,精神抑鬱寡歡,無精打采等病態症狀。
【條文】忍三分寒,吃七分飽。頻揉腹,少洗澡。吃熱、吃軟、吃少,則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則生病。(清·馮兆張《馮氏錦囊秘錄·雜症·護持調治諸法》)
【按語】忍受三分寒冷,吃飯隻吃七分飽;頻頻揉腹,少洗澡;進食宜溫熱、柔軟、節製;不宜生冷、堅硬、過量。
【條文】每日更衣澡浴,不僅潔身垢有裨①衛生,且使百脈流通精神充長②。(清·餘德壎《疫證集說·卷一·防疫芻言》)
【注釋】①裨:益。
②充長:充沛。
【按語】每天更衣洗澡,不僅能夠清除病菌、汙垢,有益於身體衛生,而且還能使百脈氣血流暢,精力充沛。
【條文】要長生,小便清;要長活,小便潔。(宋·蘇東坡《養生雜記》)
【按語】小便是水液代謝、排泄的主要途徑,與肺、腎、脾、膀胱關係密切,所以平素養生要注意小便衛生,保持小便清利。
【條文】欲溺便溺,不可忍,亦不可努力,愈努力則愈數而少,腎氣窒塞,或致癃閉。(清·曹庭棟《老老恒言·便器》)
【按語】排尿應當順其自然,有尿意要及時排出,既不可憋尿,也不可努力強排,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
(二)勞逸結合戶樞不朽
【條文】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戰國·《莊子·刻意》)
【按語】勞役過度,精竭形弊,損傷形體,導致內傷勞損,所以養生要注意勞逸結合。
【條文】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戰國·《素問·宣明五氣篇》)
【按語】養生忌五勞,久視、久臥、久坐、久站、久行。無論是安逸還是活動,程度太過都會有損身體健康,因此養生要堅持勞逸結合、程度適宜。
【條文】凡人閑暇則病,小勞轉健,有事則病反卻,即病亦若可忘者;又有食後反倦,臥起反疲者,皆逸也。“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其故安在?華元化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清·陸懋修《世補齋醫書·逸病解》)
【按語】凡人閑暇就會得病,稍微活動就能轉為健康,就是有事做反而越沒病了,即使有點小病也可以忘掉。又有吃飽飯反而困倦,睡覺起來反而疲憊的現象,這都是安逸病。“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原因何在?華佗說:“人的身體必須有一定的活動,隻是不應該活動到極點就是了。活動就會使食物容易消化,血脈流暢,不生疾病。”強調勞動和運動對於養生保健,卻病延年的重要性。
【條文】修人行,行如風,立如鬆,坐如鍾,臥如弓。(清·程林《醫暇卮言·卷上》)
【按語】修行之養生,行走像風一樣急速,站立如鬆樹一樣挺直,坐的時候像鍾一樣穩重,睡覺的時候像弓一樣彎曲。
【條文】心可逸,形不可不勞。(宋·林甫《省心錄》)
【按語】精神上可以安閑清淨,但形體上不可不勞。
【條文】外不勞形則身自安,故形體不敝①;內無思想則心靜,故精神無傷。內外俱有養,則恬愉②自得而無耗損之患,故壽亦可以百數。(明·張介賓《類經·攝生類·論古有真人至人聖人賢人》)
【注釋】①敝:破,壞。
②恬愉:心境平靜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