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藥療、導引按摩、針灸與養生(1 / 3)

六、藥療、導引按摩、針灸與養生

(一)藥療與養生

【條文】其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其本虛者,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東漢·華佗《中藏經》)

【按語】藥物養生的用藥選擇應當依據個人的體質,辨證施補。年老體弱者固然選擇補益之品,而體盛有實者則應當選擇宣通瀉實之品,如此,方可達到抗衰延年的效果。

【條文】補之為義,大矣哉!然有當補不補誤人者;有不當補而補誤人者;亦有當補而不分氣血,不辨寒熱,不識開合,不知緩急,不分五髒,不明根本,不深求調攝之方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講也。(清·程國彭《醫學心悟》)

【按語】服用補藥應當依據五髒氣血陰陽的虛實盛衰的情況而定,不可盲目進補,隻有在確認虛證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進補,才能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否則有百害而無一益。

【條文】凡養生卻邪之劑,必熱無偏熱,寒無偏寒;溫無聚溫,溫多成熱;涼無聚涼,涼多成寒。陰則奇之,陽則偶之,得其中和,此製方之大旨也。(明代·萬全《養生四要》)

【按語】在養生用藥方麵要考慮藥性的問題,不宜過偏。過寒傷陽,過熱傷陰,涼藥過多反成了寒證,溫藥過多則成了熱證,因此,可以在用藥組方時寒熱並用,使其中和,有養生延年之功,而無寒熱過偏之害。

【條文】人資食以為養,故凡有疾,當先以食療之。蓋食能排邪而保衝氣①也。食療不已,然後命藥者,其不得已而用之歟!(宋·趙佶等《聖濟總錄·卷第三·敘例食治》)

【注釋】①衝氣:似為“中氣”之誤。

【按語】人體的生長發育,功能代謝全憑借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而提供能量,因此當發生疾病的時候,首選飲食調養,因為飲食調養能夠保護中氣,充養正氣,固護肌表,以驅邪外出。如有病食療不能治好,那當然考慮用藥來治療。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

【條文】冬三月宜常得酒藥兩三劑,至立春勿服。故能使百疾不生。(宋·趙佶等《聖濟總錄·卷第四·法治·湯醴》)

【按語】“冬宜進補”,冬三月天寒地凍,人體陰氣盛而陽氣衰,此時若能溫服藥酒兩三劑,則能溫補陽氣,從而使陰陽調和,正氣充足,自然百病不生。

【條文】藥醫不如食醫。(清·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日用家鈔》)

【按語】疾病之後應當首選食療,若食療不已,然後命藥。

【條文】謹和無味,髒腑以通,氣血以流,骨正筋柔,腠理以密,可以延年卻病。(清·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菜部》)

【按語】“民以食為天”,飲食是人類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而人要健康、充滿活力與智慧,則又不能僅僅滿足於吃飽喝足,還需考慮飲食的合理調配,從而保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若五味調和則髒腑精氣充盈,氣血流暢,骨壯筋柔,腠理固密,可以延年祛病。

【條文】補虛助弱,用藥概須溫和,久服自能奏功,乃無留害。(清·丁其譽《壽世秘典·調攝·養生要論》)

【按語】“虛者補之”,大凡人體正氣虛弱,非一朝一夕所致,乃各種致病因素日積月累所為,故用藥調攝,應從長計議,溫和緩調。

【條文】無病而服藥,富貴之人所為,是揠①苗助長也;畏死而求神仙,聰明人之所為,是大智若愚也。(清·王士雄《潛齋醫學叢書·言醫》)

【注釋】①揠:拔起。

【按語】富貴之人,為求無病長生,往往濫服補藥,以致陰陽失調,反而生害;聰明之人,為求無病長生,往往求助於養生之道,因此是正確的做法。

【條文】藥為治病而設,非養生之物也。(清·王士雄《潛齋醫學叢書·言醫》)

【按語】藥石專為治療疾病而設,並非養生保健之品。

【條文】古雲“三分醫治,七分調養”,信然①。凡病未愈,忽添內外雜症,或舊疾複發,皆不善調養所致。(清·王燕昌《王氏醫存》)

【注釋】①信然:確實是這樣。

【按語】古人雲:“疾病三分在治,七分調養”,的確是這樣。調養得宜可使陰陽調和,正氣充盈則疾病速愈;調養失宜,往往導致疾病緩愈、不愈甚至愈後複發。

【條文】飲食得宜,足為藥餌之助,失宜則反與藥餌為仇。(清·章穆《飲食辨錄·發凡》)

【按語】大凡病後,若飲食調養得宜,足以輔助藥力,加速疾病的痊愈;若飲食失宜,非但不能輔助藥力,反而削弱藥物應發揮的作用。

【條文】大抵味以養精者也,藥石以治疾者也。養精為本,養形次之,治疾為下。(清·孫承澤《天府廣記·卷三十一·大醫院》)

【按語】飲食五味,經脾胃消化吸收,可以充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的精氣;藥石往往專為疾病而設。大凡養生原則都是以養精為根本,養形次之,治疾為下。

【條文】治病首重調養,調養得法,事半功倍。(清·陸清潔《醫藥顧問大全·內科外感病編輯大意》)

【按語】治療疾病首先應當重視調養,若調養得當,往往可以加速疾病的痊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條文】是以治病用藥力,惟在食治將息,得力大半,於藥有益。所以病者,務在將息節慎,節慎之治,可以長生。(明·朱梓《普濟方·卷五·論服餌》)

【按語】治療疾病的同時宜注意飲食的調養,若飲食清淡,五味調和,營養豐富則可以充養正氣,輔助藥物祛除病邪,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條文】氣血資於藥食,藥食非即氣血。(清·唐甄《潛書·自明》)

【按語】人的氣血靠食物、藥物的滋養及供給,但食物、藥物本身並不等於氣血。提示人們應根據年齡、體質、病情選擇合理的藥食(包括品類、用量、調劑等),才能調理氣血,如用之不當,反而有害。

【條文】安身之本,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者,不足以除病也。(明·朱梓《普濟方·食治門》)

【按語】安身立命的根本來源於飲食五味的充養,治病救人的速效必須依靠藥物的攻逐,不知飲食調攝的人,不能健康長壽;不明藥物功效的人,不能治療疾病。

【條文】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門》)

【按語】不知道飲食宜忌的人,就不足以談健康長壽。不了解藥物禁忌的人,就不能驅除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