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糖尿病飲食治療1(1 / 3)

二、糖尿病飲食治療1

1.什麼是糖尿病飲食治療

糖尿病在治療措施上有藥物治療、飲食治療及運動療法等。這些措施的目的:

(1)糾正代謝紊亂,使血糖、血脂達到或接近正常值並消除症狀。

(2)防止或延緩血管或神經係統並發症的發生與發展。

(3)維持成年人的正常體重,使肥胖者減重,消瘦者增重。

(4)保證兒童和青少年的正常發育並能維持較強的體力活動。

飲食療法是糖尿病的基礎治療之一,對糖尿病病人來講,食物即是藥物。通過飲食療法,可以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有利於B細胞功能的恢複,從而達到降低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的目的,還可以使肥胖者降低體重及增加胰島素受體數目和敏感性。可見,飲食療法在糖尿病治療中至關重要。有專家認為,單純飲食治療,比單用藥物治療更能有效地延長糖尿病病人的生命。盡管對這一觀點尚有爭議,但糖尿病飲食治療的積極意義是不可否認的。對於2型糖尿病病人來說,如果能通過飲食調節達到控製血糖的目的,完全可以不必使用降糖藥物。因此,糖尿病病人隻有長期合理地堅持飲食療法,才能有效地控製血糖。我們提倡科學飲食療法,而不是單純采取饑餓療法。飲食治療的不良反應少,但飲食習慣不容易改變,特別是老年人。一份合理的糖尿病食譜應該是平衡膳食。飲食不當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豐富多樣的膳食能夠鼓勵病人堅持飲食方案。有些病人需要家屬給他們準備食物,所以對病人和家屬進行宣傳是很重要的。

糖尿病飲食治療的核心是:糖尿病飲食治療需要糖尿病患者本人、家屬、營養師以及醫生的密切配合,缺一不可。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本人自覺地堅持飲食治療是其基礎,家庭對飲食治療起到督促和鼓勵的作用,醫生或營養師則發揮其指導作用。

2.什麼是“平衡膳食寶塔”

營養學的研究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而不斷深入,居民的飲食結構也不斷發生變化,因飲食的不合理造成的疾病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指導民合理地安排飲食,提高全民的健康飲食意識,世界各國都製定了飲食指南。飲食指南內容隨著營養學研究進展而不斷被修改。針對我國居民營養狀況和飲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中國營養學會於1997年4月正式公布了《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其說明。2007年推出修訂版因特定人群對飲食營養有特殊的需求,又進一步提出《特定人群膳食指南》作為補充,並以寶塔圖形方式,提出每人每天飲食指導方案,稱為“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以方便群眾的理解和施行。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就是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結合中國居民的膳食,把平衡膳食的原則轉化成各類食物的重量,便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施行。平衡膳食寶塔提出了一個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

3.平衡膳食寶塔建議的各類食物的攝入量

平衡膳食寶塔是一個營養上比較理想的膳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類食物在膳食中的比例。如穀類食物位居底層,每人每天應該吃300~500g;蔬菜和水果位於第二層,每天應吃400~500g或100~200g;魚、禽、肉、蛋等動物性食物位於第三層,每天應該吃125~200g(魚蝦類50g,畜、禽肉50~100g,蛋類25~50g);奶類和豆類食物合占第四層,每天應吃奶類及奶製品100g和豆類及豆製品50g。第五層塔尖是油脂類,每天不超過25g。

“寶塔”沒有建議食糖的攝入量,因為我國居民現在平均吃食糖的量還不多,少吃些或適當吃一些可能對健康的影響不大。但多吃糖有增加齲齒的危險,尤其是兒童、青少年不應吃太多的糖和含糖食品。食鹽和飲酒的問題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已有說明,下麵稍作介紹。

寶塔中的食物重量一般是指食物的生重量,各類食物的組成是根據全國營養調查中居民膳食的實際情況計算的,所以每一類食物的重量不是指某一種具體食物的重量。

穀類:穀類是指麵粉、大米、玉米粉、小麥、高粱等的總和。它們是膳食中能量的主要來源,在農村也往往是膳食中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多種穀類摻著吃比單吃一種好,特別是以玉米或高粱為主要食物時,更應當重視搭配一些其他的穀類或豆類食物。加工的穀類食品如麵包、烙餅、麵條等應折合成相當的麵粉量來計算。

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經常放在一起,因為它們有許多共性。但蔬菜和水果畢竟是兩類食物,各有優勢,不能完全相互替代。尤其是兒童,不可隻吃水果不吃蔬菜。蔬菜、水果的重量按市售鮮重計算。一般說來,紅、綠、黃色較深的蔬菜和深黃色水果含營養素比較豐富,所以應多選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魚、肉、蛋:可歸為一類,主要提供動物性蛋白質和一些重要的礦物質和維生素。但它們彼此間也有明顯區別。魚、蝦及其他水產品含脂肪很低,有條件可以多吃一些。這類食物的重量是按購買時的鮮重計算。肉類包含畜肉、禽肉及動物內髒,重量是按屠宰清洗後的重量來計算。這類食物尤其是豬肉含脂肪較高,所以生活富裕時也不應該吃過多肉類。蛋類含膽固醇較高,一般每天不超過1個為好。

奶類和豆類食物:奶類及奶製品當前主要包含鮮牛奶和奶粉。“寶塔”建議的每天應吃奶類及奶製品100g,按蛋白質和鈣的含量來折合約相當於鮮奶200g或奶粉28g。中國居民膳食中普遍缺鈣,奶類應是首選補鈣食物,很難用其他類食物代替。有些人飲奶後有不同程度的腸胃不適,可以試用酸奶或其他奶製品。“寶塔”建議的每天應吃豆類及豆製品50g是個平均值,根據其提供的蛋白質可折合為大豆40g或豆腐幹80g等。

4.《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內容

食物多樣,穀類為主

人類的食物是多種多樣的。各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完全相同。除母乳外,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平衡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要,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因而要提倡人們廣泛食用多種食物。多種食物應包括以下五大類:

第一類為穀類及薯類:穀類包括米、麵、雜糧,薯類包括馬鈴薯、甘薯、木薯等,主要提供糖類、蛋白質、膳食纖維及B族維生素。

第二類為動物性食物:包括肉、禽、魚、奶、蛋等,主要提供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A和B族維生素。

第三類為豆類及其製品:包括大豆及其他幹豆類,主要提供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礦物質和B族維生素。

第四類為蔬菜、水果類:包括鮮豆、根莖、葉菜、茄果等,主要提供膳食纖維、礦物質、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

第五類為純熱能食物:包括動物油、植物油、澱粉、食用糖和酒類。植物油還提供維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

穀類食物是中國傳統膳食的主體。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改善,人們傾向於更多的動物性食物。根據1992年全國營養調查的結果,在一些比較富裕的家庭中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已超過了穀類的消費量。這種“西方化”或“富裕型”的膳食給人提供的能量和脂肪過高,而膳食纖維過低,對一些慢性病的預防不利。提出以穀類為主是為了提醒人們保持我國膳食的良好傳統,防止發達國家膳食的弊端。

另外,要注意粗細搭配,經常吃一些粗糧、雜糧等。稻米、小麥不要碾磨太精,否則穀粒表層所含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素和膳食纖維會大部分流失到糠麩之中。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類

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蔬菜的種類繁多,包括植物的葉、莖、花、苔、茄果、鮮豆,以及食用蕈、藻類等,不同品種所含營養成分不盡相同,甚至差別懸殊。紅、黃、綠等深色蔬菜中維生素含量超過淺色蔬菜和一般水果,它們是胡蘿卜素、維生素B2、維生素C和葉酸、礦物質(鈣、磷、鉀、鎂、鐵)、膳食纖維和天然抗氧化物的主要或重要來源。我國近年來開發的野果如獼猴桃、刺梨、沙棘、黑加侖等也是維生素C、胡蘿卜素的豐富來源。

有些水果中維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如新鮮蔬菜,但水果中含有的葡萄糖、果糖、枸櫞酸、蘋果酸、果膠等物質比蔬菜豐富。紅黃色水果如鮮棗、柑橘、柿子和杏等是維生素C和胡蘿卜素的豐富來源。

薯類含有豐富的澱粉、膳食纖維以及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我國居民近10年來吃薯類較少,應當鼓勵多吃些薯類。

常吃蔬菜、水果和薯類的膳食,對保持心血管健康、增強抗病能力、減少兒童發生眼幹燥症(幹眼病)的危險及預防某些癌症等方麵,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常吃奶、豆類

奶類除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外,含鈣量較高,且利用率也很高,是天然鈣質的極好來源。我國居民膳食提供的鈣質普遍偏低,平均隻達到參考攝入量的一半。我國嬰幼兒佝僂病的病兒也較多,這和膳食鈣攝入不足有一定關係。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給兒童、青少年補鈣可以提高其骨密度,從而延緩其發生骨質疏鬆的年齡;給老年人補鈣也可能減緩其骨質丟失的速度。因此,應大力發展奶類的生產和消費。

豆類是我國的傳統食品,含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鈣、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等。為提高農村人口的蛋白質攝入量及防止城市中過多消費肉類帶來的不利影響,應大力提倡豆類,特別是大豆及其製品的生產和消費。

適量吃肉、蛋、禽、魚

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良好來源。動物性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更適合人體需要,且賴氨酸含量較高,有利於補充植物性蛋白質中賴氨酸的不足。肉類中鐵的利用率較高,魚類特別是海產魚所含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脂和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動物內髒如腦、腎等所含膽固醇相當高,對預防心血管係統疾病不利。我國相當一部分城市和絕大多數農村居民平均吃動物性食物的量還不夠,應適當增加攝入量。但部分大城市居民食用動物性食物過多,吃穀類和蔬菜不足,對健康不利。

肥肉和葷油為高脂肪食物,攝入過多往往會引起肥胖,而且是某些慢性病的危險因素,應當少吃。目前豬肉仍是我國居民的主要肉食,豬肉脂肪含量較高。雞、魚、兔、牛肉等動物性食物含蛋白質較高,脂肪較低。應提倡吃這些食物,適當減少豬肉的食用比例。

食量與體力活動要平衡

進食量與體力活動是控製體重的兩個主要因素。食物可提供人體能量,體力活動可消耗能量。如果進食量過大而活動量不足,多餘的能量就會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積存使身體發胖;相反,若食量不足,勞動或運動量過大,可由於能量不足引起消瘦,造成勞動能力下降。所以人們需要保持食量與能量消耗之間的平衡。腦力勞動者和活動量較少的人應加強鍛煉,開展適宜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遊泳等。而消瘦的兒童則應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攝入,以維持正常生長發育和適宜體重。體重過高或過低者都是不健康的表現,可造成抵抗力下降,易患某些疾病,如老年人的慢性病或兒童的傳染病等。經常運動會增強心血管和呼吸係統的功能,保持良好的生理狀態、提高工作效率、調節食欲、強壯骨骼、預防骨質疏鬆。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別占總能量的30%、40%和30%為宜。

清淡少鹽有利健康

吃清淡膳食有利於健康,即不要太油膩,不要太鹹,不要食過多的動物性食物和油炸、煙熏食物。目前,城市居民油脂的攝入量越來越高,這樣不利於健康。我國居民食鹽攝入量過多,平均值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值的2倍以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鈉的攝入量與高血壓病呈正相關,因而食鹽不宜過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食鹽用量不超過6g為宜。膳食鈉的來源除食鹽外還包括醬油、鹹菜、味精等高鈉食品及含鈉的加工食品等。應從幼年就養成少鹽膳食的習慣。